走,夜观去!
文 / 风铃草
8月20日晚,在小鱼儿老师带领下,数组亲子家庭来到浣花溪公园进行了动保小组的首次夜观活动。
这段时间天气太热了,加上高温节电,公园仅剩几盏昏暗的路灯,十分阴暗,出来纳凉的人也比之前少了。正因为如此,夜幕下的鹭鸟、鸣蛙、飞虫显得更多了几分自在。
刚走入诗歌大道,大伙儿就好像被幸运加持,在路边的沟渠里,发现了一只正在努力蜕皮的蜘蛛。它大概有小朋友半个手掌大小,正用力用爪勾住沟沿,努力悬挂着,想要挣脱旧壳的束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蜘蛛蜕皮,太神奇了。”一位小朋友一边看着目不转睛,一边喃喃自语。“我也是。”“我也是!”“嘘……”老师们提醒小朋友们要关掉手电强光,保持安静,因为噪声干扰会影响蜘蛛蜕皮行为。
夜观是为了看到与我们分享城市的生命,而不是去打扰甚至是伤害它。小朋友们立马照做。
大伙儿跟着小鱼儿老师转过诗歌大道,陆续见识了“大长腿”驼螽和“小粗腿”蟋蟀的区别;遇到了在手电光中微微露出蓝色荧光的甲虫;一只被蚂蚂蚁几乎分食殆尽的胡蜂;听到了一只躲在芦苇丛中高歌的纺织娘;也差点踩到了处处引起尖叫的蟑螂。
一只趴在杜诗石碑上的蛾子,看起来好像一幅厚重的古画,有朋友笑道,感觉它正在吸取天地精华。
来到在湖边,小鱼儿老师带领大家见到了美丽的小鳑鲏,也告诉小朋友们,这是我国原生鱼。
大家还找到了个子小小,但吃蚊凶凶的食蚊鱼,它非常喜欢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可以将它们消灭在水体里,能够有效控制蚊虫滋生。至于繁殖快,数量多的入侵者福寿螺,那就毫不犹豫捞起它放岸上。
在夜观中,孩子们因为不断的收获与发现,逐渐消除了最初的恐惧,迫切希望遇到更多不同的生命。
一个小男孩儿将蝉放在自己的手臂上,仔细观察它。另一个小男孩儿盘算着今晚能遇到几只蜘蛛。一个白天正好去过生物研究所两栖动物展览馆的小女孩儿,心心念念想见到中华大蟾蜍,她很快心想事成。中华大蟾蜍属于两栖类,无尾目蛙类,喜湿,喜暗,喜暖,它在雨后最为活跃,今天也和我们不期而遇了。小鱼儿老师和石头老师给孩子们讲了蟾蜍位列“五毒”,是因为它的耳后突起部分腺体分泌的白色浆液有毒,就是药用里面常说的蟾酥。两栖动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也就成了环境恶化的特别预示报警器,可是我们人类分不开的好朋友。小朋友们一路护送蟾蜍蹦到池边,看它消失在水草丛中。
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大小朋友依然觉得意犹未尽,可我们不能打扰太久。天气酷热,大家头上汗湿淋漓,好似被水浇过一样。石头老师笑道,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大家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期待下次再聚!
————— 真心实意 身体力行 —————
自然之友成都小组动物保护小队,成立于2019年
由来自各行各业热爱野生动物的志愿者组成
曾举办过多场 “绿孔雀保护”线下活动
为宣传“保护中国绿孔雀最后的栖息地”出过一份力。
小队负责人是石头和小鱼儿
欢迎热爱大自然,
对野生动物充满好奇的你一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