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开始鲜少出行活动,写字日课占据了大部分时光。这三年里去敦煌看石窟、宁夏做了一次村小志愿者,安岳看了一串石窟,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外出。日日与字为伴,某些语言系统肉眼可见慢慢消减,偶然在初夏时遇到了自然之友共学招募,将过去跑步路线作为报名参数,居然就这样成行了。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场十分新颖的学习方式,协作、共学、探索,看到许多人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和生命轨迹,课程只剩下一场结营课被成都的疫情一拖再拖,和诸位分享这个夏天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破冰局
互相带着关键词走到想要了解人身边,对于间歇性社恐真的有点难,结果第一个接头的就是个温温柔柔像微风一样的女孩子。小月说她喜欢甜品,我说我喜欢一切好吃的。小月说养了一只狗,我说我也有一只猫。小月说喜欢逛艺术展,我说我也是呀。就这样短短一分钟的时间,这个号称社恐的女孩和另一个间歇性社恐的我谈论上一些关于自己爱好的分享。接着,另一个奇妙女孩被我撞上,她像小精灵一般,因为上一个的顺畅以至于我开始滔滔不绝,结果二玮在学校芭蕾课的同学是我网上书法课老师儿子的绘画老师,请反复读这一段以便理清楚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总之,又和艺术家撞了个满怀,爱吃真是破冰利器,只要谈到吃人类真的可以永远聊下去。再接着,星星走向了我,在说明会结束的时候和星星聊过几句,知道她是设计出生,她开口就说认了很久才发现我是说明会上分享河流的那个人,那种被人记住的神奇魔力,一下让人和人之间的纽带加深。以至于后来我们组队午饭时候,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通常意义上的学习,大都是老师们侃侃而谈,学生们在下头围观,但这一次所要学的内容是大家投票出来的,我们先选择一个自然朋友,早前写过一次希望自己下一辈子是一棵树,这一次也希望能和大树当朋友。结果我们这群人儿就拥有了大树、河流、蚯蚓、蛇、猫、鸟儿、蟹等等一串儿的动物朋友,在为什么这个问题上都给出了相当自洽的理由,这些被我们提及的小伙伴也在每一次共学中被反复提及,仿佛他们早已成为我们的朋友。
画画:二玮
城堡改旧物
在新南门有个城市城堡,我们在那里讨论了物品的必要性,将家中闲置的物品故事讲出来,并进行了交换。有使用后不舍得抛弃的化妆水瓶,有当初充满意义如今命题结束的胸针,有儿时学习乐器的节拍器,有家里还会有很多的围巾,有知名品牌各类周边,有孤独网球一枚。物品充满故事却也终被闲置就像我们人生想象需要诸多加持一般,而生命原本并不要太多装饰。徒步去旧物改造古着店,设计师充满想象的搭配,非常像儿时妈妈的衣服穿旧了会改给我穿一样,记得小时候有条粉色小旗袍就是妈妈中式上衣两只袖子剪下的,两侧边和肩膀用钩针钩上花案连接罩起来就是一条手工小旗袍。过去物资紧缺,大概95后00后完全不能理解。毛衣都是家长织,从小时候的迷你版随着个头增加,手巧的长辈从腰开始接线头,然后是手腕,等到肩膀不够宽,就将毛线拆了放进蒸笼里重新挽成小坨,要么重新编织,要么改成背心、围巾、小毯子,总之绝不会轻易的扔掉。
消费主义是否是个陷阱暂不讨论,但是真的需要如此消费么?每个季节都需要有崭新的衣服?每次潮流都需要我们赶一赶?每次购物节都需要有参与感?依然是上段所述,生命可能并不需要那么多。当你试图物尽其用,大概能明白常用的物件会带有你的气息,拥有你的能量,而维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是太难,当然同时能更深刻的意识到拥有原本就是失去的开始。将闲置T恤、民族风萝卜裤改成单肩包,将衬衣绣上小动物遮挡旧痕迹,碎布做成香包、桌垫,总之这些闲置又有了新的生命,虽然回家后或许他们又成为另一种闲置。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物品的可能性。
画画:二玮
种植的魅力
如果说破冰和旧物改造只是一个奇妙相遇开端,那么从种植课开始共学课程进入华丽高能,从两位不同老师的屋顶种植,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到与泥土和植物亲近的魅力。爬头顶花园坐在最高处眺望金沙周边小区,只有老师的花园最丰茂,看老师与邻居协作堆肥,种下一圈蔬果。从植物中感受能量,盛夏的太阳晒不掉热情。当我们走上何老师蔬果楼顶看到不同片区的植物,从百年老种番茄到小茄子再到藤上的丝瓜黄瓜,而这些植物所需的泥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多,干枯的树叶作为覆盖又能减少水气蒸发。合理的布局让泥土不会快速失去水分。看到果实的开心程度不用说,而后面与何老师讨论植物生命那段才是升华。
所谓种植,到底人类参与有多少?在没有听何老师的见解前,我至少以为种植都是劳作者的辛苦换来的,播撒、养护、丰收。这个理所应当的过程其实不然,从来不知道湖广填四川后清代满族的入驻天府平原,带来了食用牛肉的习惯,居然能改变土壤的机能。这片曾经肥沃的土地是过去上百万年河流冲刷的成果,我们幸运与这片土地偶遇,百年前古老农耕时期,土地的修养时间够,古老的植物一代一代延续,偶然有外来物种都不如如今各类杂交后的种植。科技改变生活却伤害土壤,吃不到有番茄味道的番茄,黄瓜味道的黄瓜,终极缘由是什么?土壤因为快速帮助植物生长得不到喘息机会。一朵花开到底有人类什么事儿,它在土壤中被突然滋润,发芽后是太阳帮助光合作用,开花后是昆虫帮助授粉而结果,人类最终收获后食用。你看,若细想人类大多时候做的是一个享用者。虽然何老师最后说自己是一个知识无用论者,但我觉得不是,从源头思考生命思考生长,当解决这个基础问题,理解生为人类的基本要义才能与地球其他生命更自洽在一起。
美好生活值得反复品味,有的人会带着勇气去开拓想要的生活,花园屋顶老师的家当然就是这样的模版,开垦农场研究堆肥,将花园和果园进行结合,而老师也会将自己打造花园过程做成视频,一步一步构建自己的花园,如果你到了花园屋顶请一定爬上最高屋顶上,沙滩椅上一坐,蓝天和脚下的花丛能假装自己在山间。当我们用蔬果皮制作酵素,压力给到每一个共学小伙伴,大家每天开酵素瓶,再往里面放果皮添材料,这些酵素当然有改善土壤作用。然而我的瓶子在某一个夏日早上因发酵过度自己冲掉瓶盖后被遗忘在阳台花架上,以这样失败告终短暂的发酵之旅。
画画:二玮
无痕的山林
夏日雨季,那时根本没有想到成都后来会迎来缺水酷热的天气,那一场大雨断断续续下了快两天。盛夏的大雨少有这么下,但也因为这样的雨,让下午进入树林时候,颇有氛围。湿漉漉的叶子铺满河边树林,树干早就被润的快要长出青苔,不需要刻意听,小溪因为雨水变得更为湍急。十一原本是和我相约踩点望江公园到浣花溪的河道,突然的受伤让计划改变,但却爱极了树林那短暂又深刻的时间。我们沿着小路走向树林,在树林里两两结伴为伙伴选择一棵树,蒙上伙伴的眼睛带他去向那棵树,等伙伴抚摸树,然后回到起点摘下眼罩,让伙伴再次寻找那一棵被选中的树。对就是用触觉、听觉去感受环境感受树,再用视觉去找到它,后来在段义孚老师的书上看到“只有人类的手结合了力量与无与伦比的精确感”。蒙上眼睛非常像黑暗体验里一样,当视觉被遮挡后陌生的触觉和嗅觉变成了引导人看世界的方式,而这种触摸对于大多数时候玩手机的人类来说是难得经验,看起来长得一模一样的树,湿漉漉的树干凹凸不平,多少会有一些隐秘的痕迹。有的在阳光背面起了凹槽、有的在树干上长了眼睛、有的在树根处铺满青苔。曾经听过树之间是有语言体系的,如果果实被动物食用,他们通过树根传播消息,其他的树木会将自己的果实变得不好吃从而保护自己的果实。人类在多数时候以为感知力是专属的,而本质上大概所有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感知力。
若走进一个郊外树林都能带给我们诸多思考,那么走进一座山林又或者一片山区会怎么样呢?虽然共学课程暂时没能走到更深的山里,但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系列的课程,如果进入山林需要带什么?怎么样分配物资?如何生火?怎么打一个省时省力的背包?年岁小一些的时候也是麻着胆子去露营过,但身体素质并不太允许长期做这事,比如在年宝玉则会每隔一小时呼叫同一个帐篷的朋友,比如在情人海边起床时发现隐形眼镜盒已经被冻住。唯二两次帐篷体验,几乎都是硬抗过来的,山中天气可以一天穿越四季。当共学讨论时,大家选择必需品,毅然决然选了防晒霜,就是那两次旅行给的教训。年宝玉则十点过的上午,太阳似乎刚升起来不太久阳光不算暴晒,山风吹过我们露营的河滩,河边还有前一晚冻住的河床,我们得打包回程。男孩子们干体力活,原本在旁边闲逛的我帮大家拉帐篷罩叠起来,风把帽子吹掉没来及捡,等折完罩子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颧骨开始有些许疼痛,伙伴一看说面朝阳光侧脸颧骨已经被晒伤一大片。你看这只是大自然的一点点小教育,他们的威力可不止一点点。我们当然享受自然美景的滋养,但若是没有一些敬畏的心,定是会吃自然的亏。
画画:二玮
鸟儿和熊
此前当然听说过黑熊保护,也听说过观鸟,但从不曾切身参与。暑气腾腾的周日,我们赶着炎热到了龙桥黑熊救助中心。从如何能正确使用望远镜开始一路从园区走向稻田、路过果园和浅滩。不曾想两只眼睛有外延设备是需要技巧和熟练的,望远镜如何能调整成为一个画面花费大量时间,观鸟路程已经过大半才勉强能看清,如同阿凡达适应自己交流的尾巴。当成年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和习性之后,想要去改变或者调整另外一种交流模式也是困难的,但惊喜会连绵不断,每一种鸟儿的羽毛会截然不同,它们喜爱的食物会和身体发生关系,就算是简单的鸽子也有各种各样因外貌不同而拥有不同的名字。翻开鸟儿的图鉴大都是没有见过的种类,然后发现就算成都市区都能观测到如此多的鸟类,身为人类大概社会性过于强烈,只注意到一些家养的猫猫狗狗,抬头看看或许还有不一样的世界。观鸟后遗症是每天都会更加注意社交信息中的鸟类,从各类不同鸟儿的图片到自然博主的分享,包括书桌前偶尔光临的家鸽。
黑熊保护中心下半场是去看月熊,他们不仅有人赋予的故事,每只熊的小围脖居然都是不一样的,有花瓣形有小V领,但第一眼看过去居然觉得是大狗狗一般,也要玩耍也有玩具。保护中心的黑熊大都是救助曾经都生活在只有身体大小的铁笼中,从非法采集黑熊胆的机构到相对自由的园区里,大概算得上过上不错的生活。在黑熊保护中心里还有两只来自川西高原的棕熊,天气炎热它们为自己抓鱼挖洞的模样被我们短暂记录下来。到底在人类庇佑下的生活是好的们还是自然中才是好的,是我那会儿闪过的一念,但总归比被人类无限索取的禁锢式生活要强。
画画:二玮
土团建造
小时候外婆乡下的房子有一个灶门迁,进了之后二楼才是砖瓦房,一楼的墙都是土夯起来。灶火熏的房间墙壁黑乎乎,瓦片会有几块玻璃的也被柴灰熏上一层灰蒙蒙,乡下的房子因为没有人居住少了人气慢慢的垮掉。而另一种生长又在新的一代人中生长起来。共学最后一次课程就被自然建筑折服,暑气最旺的八月,我们去了清园农村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土团建造,一天两个时段,闷热中踩泥、戳孔、敷墙,最终我们十来人只完成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厚不到五米的小弧形,汗水巴拉巴拉流不停,沉浸体会泥瓦工的工作氛围。和小伙伴往回走的路途上我们悄咪咪的说,感谢工业革命、感谢现代工业,让我们住楼房有空调。但又不得不说,这样的土团建造让我们再一次意识到,有些生活是在自己的手中的。不是几百米高的大楼,而最多两层的小房子,每一寸地方都经由人类的手筑造。
一起共学的伙伴之后还进行了更深入的十五天自然建筑的学习建造,你看只要你开了一点小窗口,好像很多资讯都能从窗口中蔓延开来,过去以为被废弃掉的乡下老屋,也有许多喜爱自然建造的人们在学习这一门建筑课程并实践到生活中或者就投入到这样的生命里去。在清园主理人的讲述中,我们也体会到农耕生活的另一种状态,自给自足开展各种自然课程。也许常年生活在乡下的人感受不到那么多,但是常年生活在水泥城市大概会更多一些触动。能想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模样并且实践起来已然是一种很棒的生命状态了呀。
画画:二玮
自然共学的每一次课程,带来人选择地域生活的思考、学习范畴的思索、文字、图像、影片、乃至于沟通方式都是全新的尝试,从不曾想到协作式的学习,更具有深刻的记忆和唤醒内在的思考。成年后许多学习都掺杂了诸多条件和权衡利弊,但这一次自然共学带给我全然是一个自我探索,在团队的帮助下探索出种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认识我们存在的自然、环境、社区、人和人之间并不是简单用和谐来概括,而是至少在某个维度上更深入触及到平日完全不可能想到的地方。共学小伙伴们编辑视频、画图、发文字来记录这一场碰撞,最终都会落到我们的生活中,那种我们知道自己有了些许改变。我们会少买一点衣服、会自己带水杯、会试图少一些塑料制品、会关心树上掉下来的小鸟、会定期捐助动物保护、会自己做一点酵素给家里的植物。感谢这个炎热的夏季,原本因为疫情以为什么记忆都不会留下普通夏天,因为有了这场共学,生活的某些小星星在闪闪发着光。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