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陈女士直播间下单后,“噩梦”开始了...

民生   2025-02-07 09:54   江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宿迁零距离App”加关注
  商家合作 宣传推广 联系微信:2500527
  网站事务 投诉爆料 联系微信:4665360
  业务范围:商家/单位宣传、推广、合作、活动策划


扫描二维码

邀您进入宿迁零距离粉丝群

本地交友聊天、看新鲜事


网络主播在直播间热情地推销产品,“家人们”不断地点击“小红心”和“购物车”。可当消费者下单的时候,他们是否想到过,自己也会被商家“下单”呢?


案件

回顾

虚假的“客服”

2024年2月的一天,家住宿迁市宿豫区的陈女士在浏览短视频软件时,无意间点进一个名为“丽思悦护肤”的直播间。该直播间如其名所示,是一家专营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店铺。直播画面中央,主播正一边在手背和胳膊上涂涂抹抹,一边卖力地介绍各种各样的洗护产品,补水面膜、抗皱精华、美白霜、亮肤乳……一应俱全。同时,屏幕下方接连不断地弹出观众们的“小红心”和“弹幕”,看着十分热闹。


直播看了不到两分钟,陈女士觉得这家店铺产品销量可观,主播试用效果貌似不错,价格也亲民,便下单了一套护肤品套装。很快,陈女士就收到了快递包裹,寄来的确实是某国货品牌正品护肤品,便点击了确认收货。


然而没过多久,陈女士开始频繁地接到外地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接通后,对面传来的无一例外是销售人员的常见话术,不是企图推销其他化妆品、护肤品,就是极力邀请陈女士添加他们的微信。紧接着,一个名叫“A专属肌肤管理”的微信账号找上门来,想添加陈女士为好友。陈女士原本不打算理会,但对方的留言却引起了她的注意:“您好,您购买的某某品牌精华油收到了吗?您通过一下,把产品的详细用法发给您。”


莫非真是“丽思悦护肤”的客服人员?见对方准确说出了自己购买的产品,陈女士将信将疑地点下了“同意”。而这一点,就成了陈女士“噩梦”的开始。



“您好,请问产品在使用了吗?效果如何呢?”

“跟您详细介绍一下咱们这款产品的使用方法……”

“这边给您再推荐一款新产品,搭配使用更有效哦。”

……

“没日没夜地给我发消息,告诉我早上怎么护肤、晚上怎么护肤,步骤特别复杂,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产品,还总让我反馈使用情况。”陈女士抱怨。


几天下来,陈女士不堪其扰,一怒之下将“A专属肌肤管理”从微信里删除了。但这不仅没能让“客服”们“知难而退”,相反,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变本加厉地涌入陈女士的手机,一天之内她就被骚扰了四五次。这时候,陈女士才意识到,事情严重了。


“我的信息被人泄露了。”3月,陈女士拨通了报警电话。


直播间的“真相”

意识到陈女士的所有遭遇皆由一次直播间网购而起,宿豫警方立刻将目光锁定到了陈女士光顾的“丽思悦护肤”直播间。经侦查,该直播间由一家名为“千潮文化”(化名)的公司运营。这是一家位于深圳的电商公司,旗下除了“丽思悦护肤”之外,还有好几个类似的直播间。


表面上看,这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切正常——由于直播平台推流费用高昂,直播带货又主打“薄利多销”,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公司仅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有时甚至亏损。然而在侦查过程中,千潮文化公司一名财务人员主动提交的一份证据却彻底揭开了直播间背后的“真相”。


该名财务人员称,因为担心日后“说不清楚”,这几年她将公司所有账目全都存在了自家保险箱内。海量的流水记录让警方大吃一惊,千潮文化其实并不亏钱,反而一直都有大笔进项。直播卖货只是一幅“皮面”,公司的盈利实际上完全依赖于出售客户信息!


原来,由于起步较早,千潮文化在深圳大大小小的电商公司中,算是生意做得颇有起色的一家。2021年4月,一些同样销售化妆品、护肤品,但规模小、客户少的企业找到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请他“介绍客户”。实际上就是希望张某能“有偿提供”一些在他公司的直播间下过单的消费者信息,方便他们向有同类产品需求的客户“定向投放”二次推销。


图源网络


能给直播卖货回本,还有利可图,张某当即决定“试一试”,接着便授意公司的技术人员从直播软件后台导出一部分订单数据,分批卖给了几家公司。过了一段时间,竟有好几家公司反馈,称二次推销效果显著,并向张某提出了“复购”。


尝到了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2021年10月,经过半年的“试运营”,张某决定,正式开始从事“信息交易”。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自当年9月1日开始施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的保护对象,正式获得立法上的认可。几个月内,为响应国家政策,各大电商平台相继出台了用户隐私数据保护政策,对后台信息进行了加密处理。于是,张某将目光转向了“聚水潭 ERP”。


“聚水潭 ERP”是一款在电商行业被广泛应用的企业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是自动抓取、整理及审核不同电商平台收到的订单,并安排打单发货,以减少人工干预,提升管理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它成了千潮文化公司获取客户数据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各电商平台保密力度不断加大、管理不断完善,“聚水潭”很快也无法再批量“解密”订单信息。最终,张某盯上了网络购物的最后一环——快递。


张某以承诺今后全部派送业务并支付一定报酬为条件,和一家物流公司达成了协议。物流公司为张某提供了几名快递员的工号,由千潮文化公司技术部的两名员工定期登入快递公司内部系统爬取客户信息。此外,千潮文化技术部的刘某还自主开发了一款新的 ERP 数据处理软件。将快递公司内部的客户信息输入之后,能直接进行筛选分类,确保出售的个人信息不会被不同的下游公司重复购买。更严重的是,在这些下游公司中,甚至有人将张某出售的个人信息再次转手倒卖,形成了恶性循环。


截至 2024 年案发,张某等人已累计向 95 家下游公司以每条18元至70元不等的价格出售客户信息160万条,非法获利 7000 余万元


消费者为何“无路可逃”

张某等人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窃取,几乎称得上“围剿”。从网购下单、数据存储到货物流通,每一个环节都步步紧逼,消费者们几乎“无处可逃”。


根据张某的供述,电商行业的信息泄露十分频繁。在电商“圈内”,他们也曾听说其他企业因违法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被查处。因此为了逃避检查,张某每过几年都会以不同法人代表的名义注册新公司以掩人耳目。同时,在与购买用户信息的下游公司交易时,还签订各种含糊其辞的“代理商”“代运营”合同,试图“祸水东引”,将主责推给下游公司。


而这些被非法售卖的个人信息,轻则被电商、销售公司用于推销,导致消费者遭受电话短信骚扰,重则可能落人不法分子手中,成为施行诈骗的工具。


“当地主管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管理力度,进行风险提示,利用数字技术等方式进行跟踪监管。”本案承办人,宿豫区检察院职务、经济犯罪检察部检察官陆裕胜建议道,“消费者也要时刻注意信息保密,遇到信息泄露情况要及时投诉、报警,阻止危害后果扩大。”


目前,宿迁市宿豫区检察院已于 2024 年11月、12月先后将张某、刘某及一名参与贩卖信息的员工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诉至法院,正在等待判决。案涉另外6人——包含参与贩卖个人信息的千潮公司、快递公司及下游公司员工——也已陆续到案,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此外,宿豫区检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还将针对此案对张某等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进一步惩处并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

来源:清风苑、宿豫检察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宿迁零距离APP

宿迁一切大小事尽在掌握中

↓↓

宿迁零距离App
分享生活,温暖你我,下载宿迁零距离App,宿迁一切大小事,全在掌握中:app.suqian360.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