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2024年经济数据均已发布,十强省份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和湖南,GDP总量占全国比重在60%以上。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翻译成大白话,大体即是我们常说的“能者多劳,智者多忧”。连续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到“经济大省挑大梁”。只有“顶梁柱”顶得上,全国经济大盘才能稳得住,这是常识,也是共识。
蛇年开春,“拼经济”号角嘹亮,经济大省悉数亮出“挑大梁”的打法。勇挑大梁稳大盘,谁在挑,怎么挑?
![图片]()
若以GDP体量论经济之“大”,2024年GDP排名全国前十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是经济大省。第一梯队,广东、江苏,GDP在14万亿元左右,经济优势遥遥领先。第二梯队,山东、浙江,雄赳赳气昂昂,GDP正向10万亿元大关迈进。第三梯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GDP在5万亿元到7万亿元之间,排位邻近的省份你追我赶、竞争激烈。2024年,上海超过了湖南,位列第9;与此同时,排名第11位的安徽,GDP已超5万亿元,让湖南更添“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是目前仅有4个GDP千亿级省份,其中,最高的海南为7935.69亿元。分地区来看,东部省份保持较快增速。东地区集聚了较多的经济大省,其增势强劲对拉动全国经济意义重大。细研发现,经济大省的“大块头”,依靠的不是其中某一个产业或某一家企业的“扛鼎”。就好像一位健身达人,如果有腹肌八块,大概率其胸肌、三头肌也不赖。从产业看,大多是三次产业齐发力,各个领域全面开花;从企业看,头部强、腰部壮、尾部活是共同特点。广东,从2019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跃上一个新的“万亿级”台阶。如今,广东已形成电子信息、轻工纺织、材料、石化、农业与食品、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石化、家电三个优势产业持续引领全国,立稳广东产业“顶梁柱”。江苏,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6%,制造大省、制造强省基础不断巩固,显示出工业是“苏大强”的底气所在。“探花”山东作为全国农业第一大省,产出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并在渔业产值、肉蛋奶产量方面位居全国第一;山东还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可以说,以农业、工业见长的山东奠定了大省的硬核本色。浙江不断放大数字经济优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左右。湖北发展动能加快更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0.2%,连续1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汽车、钢铁、化工转型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7%。先看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过去几年持续推动产业体系现代化,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举措。官方通报显示,2024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值“三大先导产业”的先导作用释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数量以及金融市场成交额、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上海港的吞吐量等,无一不是数一数二,其城市功能可见一斑。再看大踏步前进的“追兵”安徽,2024年规上工业增速居工业大省首位,其中汽车产业激流勇进,出口量暴增,直接推动安徽全省外贸近3年连续上升4个位次,汽车出口跑至全国第一位。经济大省之所以能够挑起大梁,“看家本领”是真拿得出手。我们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这个实力,不服不行。但更令人服气的是,它在高基数上还年年增长,全世界都承压前行的大背景下,真心不容易。“老大哥”广东,经济发展的“六边形战士”,从投资到外贸,从消费到制造,从材料到新能源,几乎没有短板。非要挑出“最出众”的,当属制造和外贸。数十年来,广东以制造业立省,一直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它们打造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大平台”,企业为了技术攻关舍得成本,地区为了培育新产业沉得住气。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外贸规模已连续39年全国第一,围绕外贸质升量稳,构建起有力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办展更是一把好手,仅2024年一年,就举办了300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带动2.55万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苏大强”江苏,从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再到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发展很“硬扎”的背后,江苏的很多做法既利当下、更利长远。比如,加快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让创新“气血充盈”;全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强化集群突破,让产业“底盘扎实”;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让开放型经济“筋骨强健”等。既有基础、又有条件、还有能力,江苏不强谁强?很多人可能没去过山东,但一定吃过山东大葱。北方经济“领头羊”山东省,工业经济硬核外,还一直致力高水平打造“齐鲁粮仓”。综合来看,“高水平”主要体现在特色产业管得细、重点领域做法新、要素保障特别给力。浙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其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0%;近段时间, “杭州六小龙”暴打全美科技巨头,轰动海内外。显然,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成为其挑起经济发展大梁的双引擎。单剑好练、双刀难舞。发展民营经济,浙江有基因优势,但数字经济,确真是人家先行先试,一开始就走在了前列。2003年浙江两会上,就布局了“数字浙江”,20多年深耕,如今数字技术已悄然牵引经济社会、政府治理方式发生全方位变革。“天府之国”四川,是“中西部经济第一大省”;如今票房登顶中国影史的“哪吒”,也是“四川造”。一个位于西南的省份,做对了什么?充分挖掘利用“家底”,包括水力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等,四川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之一、重要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在科学加速布局关联产业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以“影视产业峰会+多元影视平台+影视产业园区”工作矩阵、做大做强成都影视城等产业园区等大力推进影视产业发展等方面,更是可圈可点。福建人信奉“爱拼才会赢”,强烈的创业精神和商业意识,促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福建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年GDP一举超过湖南的上海,反超“武器”有很多,但真正的“核武器”在于城市核心功能融合升级,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个中心”建设同步发力。同为中部省份的河南、湖北、安徽,提质向“新”,经济质量跃升,为中部崛起挺膺担当。湖北的电子、湖南的重工、安徽的汽车、河南的农机,为中部地区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打造了众多靓丽“名片”。现下,我们以各省GDP体量论经济之“大”,数据之外,还可通过态度和行动一窥端倪。“实现今年目标,任务艰巨,重担在肩。我们要勇挑大梁,‘跳起来摘桃子’,努力争取更好结果,赢得更多‘刮目相看’。”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表述,或许代表了经济大省在“挑大梁”上的普遍心态。2024年,湖南省以5.32万亿元的GDP位列全国第十,增速为4.8%。综合来看,湖南在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表现突出。湖南不乏“挑大梁”的实力、底气和勇气,但在经济十强省保位争先、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形势下,“挑大梁”之于湖南,有了更多维度的重要性和意义。无需多言,唯有实干。“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2025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抢抓机遇加快干、要勇于创新大胆干、要事不避难主动干、要凝聚合力齐心干。干事创业,需要“低头拉车”的实干,也需要“抬头看路”的清醒。我们要看到,经济大省不仅“块头大”,而且“胆魄大”“担当大”。越是经济体量大,增长越是艰难。有数据测算,每1个百分点增速带来的增量,相当于10年前的约2.1个百分点。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在经济增长方面,多数经济大省将2025年的增速目标设定在5%以上,高于2024年全国水平。这些目标必须既务实,又展现稳中求进的信心与决心。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大省敢于“挑大梁”,在于有支柱产业“压舱石”,更有未来增长底气。比如浙江的强大不是靠“量”,而是靠“质”,数字经济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浙江的产业结构,还为它赢得了未来的入场券。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支柱产业的形成,一家企业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依靠某一项政策的单独发力,更不是依靠某个人的灵光乍现,而是不同领域的环环相扣,涓涓细流汇成海,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经济大省“挑大梁”,中部崛起新力量,湖南更应该在百舸争流中奋力争先,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制胜新赛道,托起一个不断向新向上的新湖南。
来源丨“侃财邦”微信公众号(作者:黄利飞 孟姣燕)
编辑丨李絮枫
隐姓埋名,为国铸剑……他说: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