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船舶719所消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
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
国家的分量
在一个人心中能有多重?
重到可以为之远离家乡、荒岛求索
深藏功名三十载;
重到从一穷二白中“头拱地、脚朝天
也要把核潜艇搞出来”;
重到年过九旬仍不甘退休
誓要再干好多年
……
作为第一代
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
“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
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学生时代的黄旭华
黄旭华在母亲百岁大寿时合影
对于大国而言
核潜艇是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
上世纪中叶
中国尖端技术基础薄弱
只能寄希望苏联的技术援助
然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访华时傲慢地拒绝了
事后,毛主席作出指示: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于是我国研制核潜艇的
“09”工程诞生了
黄旭华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
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
迅速开始了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设计工作
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四位总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
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核潜艇
从物质到知识一穷二白
但祖国的需要
就是黄旭华最大的动力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造不出核潜艇,我死不瞑目!”
黄旭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曾说到
当时
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
黄旭华和他的年轻战友们
很难从国外拿到一点
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
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
搜集有关核潜艇的碎片消息
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
黄旭华要求个个过秤
几年来每次称重都是“斤斤计较”
最终
数千吨的核潜艇
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
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4年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
用了不到十年
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我国成为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使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茫茫海疆
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2016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纪念大会,庆祝建校120年周年。校友代表黄旭华和在校生分享自己理解的“交大精神”。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19年4月18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隐“功”埋名三十载
终生报国不言悔
来源丨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湖北发布等
编辑丨李絮枫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