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曾于2006年整理出版《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共8册,为学界和爱好者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和清末历史提供了诸多新的文献。其中,《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2册开篇所录文献是黄芸苏撰写的《记国父在美》,该文之后还附有倪抟九撰写的《悼黄芸苏先生》一文,由于这两篇文章是时隔多年之后的回忆,作者所述的部分时间和史实存在错讹,需要通过考证和梳理,方能更好了解清末孙中山在美国的革命活动经过和取得的革命业绩。
黄芸苏《记国父在美》一文中记载的孙中山在美国的经历是指孙中山在美国本土的革命活动,不包括孙中山在檀香山的经历,因此,本文所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亦限定于美国本土。1896年6月,孙中山由檀香山赴美国本土进行革命宣传,同年6月18日抵达旧金山,他用三个月时间横穿美国大陆,在华侨中开展革命宣传。这是孙中山的首次美国本土之行。
1904年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1904年3月底,孙中山乘坐“高丽”号轮船,自檀香山前往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1904年4月6日,孙中山抵达旧金山,刚一上岸就被海关扣留。经过多方交涉之后,孙中山获得自由。黄芸苏记载了孙中山第二次美国本土之行的革命活动,当时,孙中山对华人在美国大陆的洪门组织致公堂因势利导加以改造,为致公堂制定了新的章程,从而策动致公堂参加革命;孙中山推荐革命党人刘成禺担任致公堂在旧金山的机关报《大同日报》的主笔,增进了革命思想在美国华侨中的传播。1904年5月24日,孙中山在致公堂老大黄三德陪同下开始了对美国大陆的第二次长途访问,他们从旧金山出发,历经数十个华侨聚居的大城市,孙中山无不尽力发表演讲,宣传革命道理,虽然持赞同态度的人并不多,但是,孙中山在旅途中始终在思考如何争取更多的人支持中国革命。这是孙中山的第二次美国本土之行。
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两大革命团体组成同盟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在日本宣告成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各地革命党人在组建同盟分会的同时,积极筹划和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1906年10月到1908年4月的一年多时间里,孙中山指挥革命党人在南方发动了七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为筹集革命经费和在北美各地成立同盟会分会,孙中山自欧洲赴美国,于1909年11月8日抵达纽约,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美国本土之行。时隔五年之后,孙中山这次赴美,革命情势已发生变化,经过革命派与立宪派之间长达五年的论战,革命思想已逐步为海外侨胞所接受,以康梁为首的立宪党人在美国的势力已大大减退,海外侨胞对孙中山的态度也有所改观。此次大陆之行的革命业绩,除筹款之外,就是在孙中山的组织发动下,美国各地同盟分会纷纷建立,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近十个城市都成立了分会,孙中山遂将旧金山同盟会定为“美洲同盟总会”,以统一管理各地分会。这次长达半年的美国本土之行,取得的业绩和成就已远远超越前两次的美国本土之行。
1910年底,孙中山先到欧洲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进行筹款工作,1911年1月19日,孙中山乘船抵达纽约,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四次美国本土之行,也是最后一次。黄花岗起义爆发前,孙中山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开始了一轮筹款工作,在两国共计筹款约7.8万港元。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黄芸苏临危受命,被孙中山委任为同盟会美洲支部长,总揽美洲党务工作。据黄芸苏的记载,孙中山积多年之经验,认为筹集零星小款对于革命大计作用不大,遂计划成立筹饷局,在筹饷局建立之前,必须将致公堂和同盟会两个革命机关进行合并。因为两个团体的成员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新旧之分歧,所以,孙中山苦心调和,终于促成同盟会与致公堂的大联合,旧金山洪门筹饷局得以在1911年7月21日正式成立,黄芸苏担任筹饷局主要负责人,为避免美国法律的干涉,该局后改名为“国民救济局”。黄芸苏因为亲身经历了筹款局成立之后孙中山组织的美国大陆筹款之行,所以他对此次筹款经过记载最为详细。据《记国父在美》文中记载,孙中山因为美国国土辽阔,华人聚居之处较多,遂将美国全境划分为南北两路,公选黄芸苏、赵昱、张蔼蕴三位同志协助其开展工作。当时,美国北路二十八州筹款事宜由孙中山亲自负责,黄芸苏协助;美国南路二十州由赵昱和张蔼蕴两位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对外宣称为“游埠演说”,可见,孙中山对筹款工作的重视和部署之精细。经过三个多月的巡回募捐,筹款局共计募集到14.41万美元的捐款,为国内革命提供了保障。
黄芸苏出身在广东台山望族,1908年考进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办的两广游学预备科馆,肄业一年,该馆停办,经过广东提学使考试,自费留学美国。尚未成行,清政府又举办公费留学考选,黄芸苏被选为第一批公费留学生赴美。以留学为契机,才有黄芸苏与孙中山在美国的交集以及他后来致力于革命的业绩。
倪抟九撰写的《悼黄芸苏先生》一文对黄芸苏与孙中山因革命而交往的事迹记载颇为详细,但是,倪抟九的记忆有些许错误,他对李是男相关事迹的回忆存在错误,此外,倪抟九对少年学社所办报刊的名称也记忆错误,报刊名称应为《美洲少年》而非《少年周报》。少年学社成立的相关史实大致如下:黄芸苏就读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这里紧邻旧金山,当时,黄芸苏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十分钦服。李是男(李棠的笔名)是旧金山唯一的同盟会会员,在他的联络和主持下,黄伯耀、温雄飞、李旺最早加入少年学社。随后,黄芸苏、黄超五等相继加入学社,少年学社成为同盟会秘密对外机关,成为吸收具有新思想且倾向革命的侨界精英的组织。前文已述及1909年秋,孙中山第三次到达美国本土,1910年2月10日,孙中山来到旧金山,为广东新军起义募捐。据倪抟九的回忆,黄芸苏当时任少年学社社长,孙中山与黄芸苏一见如故,引为同志,孙中山对黄芸苏、李是男等人主持的少年学社和《美洲少年》大加赞许。由于在美国筹饷困难,孙中山认为有必要成立革命团体,他和黄芸苏、李是男等人商量将少年学社改为公开的同盟会。
1910年2月16日,同盟会在旧金山宣告成立,孙中山作为主盟人参加典礼,黄芸苏等少年学社成员均正式加入同盟会,李是男任会长。“美洲同盟总会”成立之后,同志逐渐增多,孙中山亲自领导黄芸苏、李是男、黄伯耀等人筹划将《美洲少年》改版为日报,决定于《美洲少年》出版满一年后,停刊改为日报。一切准备就绪,《少年中国晨报》于1910年8月18日正式出版,黄芸苏成为主笔之一。黄芸苏担任主笔后,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如椽的大笔,利用报刊这一阵地与保皇党(立宪派)展开宣传战,为革命意识的灌输注入了强劲的力量,为孙中山在美国从事革命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1911年1月,孙中山最后一次到美国本土为革命军筹饷,联络洪门致公堂,在《少年中国晨报》社成立“中华革命军筹饷局”。1911年夏,孙中山力促洪门致公堂与同盟会合作以增进筹饷效果,致公堂方面要求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洪门,孙中山便介绍黄芸苏、李是男、赵昱、黄伯耀等在美国的同盟会会员都加入致公堂。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同盟会又与洪门致公堂合组洪门筹饷局,黄芸苏即开始了前文所述的美国南北两路筹款之行。
关于孙中山到底在何处首先获得武昌首义的消息这一问题,倪抟九在《悼黄芸苏先生》一文中作了说明,因为他发现孙中山的回忆与黄芸苏的记忆发生了矛盾。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中对这一过程有详细记载,倪抟九在文中这样转述道:“国父在《孙文学说》第八章中,说到武昌起义之次夕,他正行至科罗拉多州之典华城,十余日前,曾接到黄克强先生武昌有事请款的电报,因行李已先运至典华,而密电本在行李中,无法取译。抵埠后译出,因无款踌躇而未复,次日中午到饭堂用膳时,即见报得知‘武昌为革命党占领’之消息。遂起程赴纽约,决定经英返国。”倪抟九的转述与孙中山的本意完全一致,在孙中山的记忆里,他是在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中午用膳阅报过程中得知武昌首义的消息。而在黄芸苏的记忆中,他陪同孙中山进行第四次美国本土之行的筹款行动,两人行至典华城时,听闻国内四川铁路风潮后,孙中山意料国内局势将有重大发展,于是他在倾士城与黄芸苏作别后独自前往纽约,两人约定剩下的筹款行程由黄芸苏完成,最后两人在纽约会合。黄芸苏回忆他与孙中山在纽约会合后,一起居住在纽约市西二十五街十八号——二十号之阿灵顿旅馆,在此处听闻武昌光复的消息,两人欣喜若狂。可见,在黄芸苏的记忆里,孙中山是在纽约市的阿灵顿旅馆里听闻武昌首义消息的。倪抟九指出,以上两种说法,现已不易考证。他认为,两种说法大概都没有错误,他这样解释道:“可能国父在典华城阅报所得,系简单的非正式消息,而武昌光复,各省响应的正式电讯,系得之于到达纽约之后。”倪抟九的解释可算作一家之言,正如他自己所言目的是贡献给诸先生参考。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的披露,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孙中山在第一时间得知武昌首义消息时鲜为人知的细节。《晚清七十年》里这样记载:武昌起义期间,他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Denver,亦译但维尔或敦复)一家卢姓唐餐馆中打工,当“企台”(粤语,即茶房)。他原先对“武昌暴动”的消息,并未有太强烈的反应。因为同样的起义他已领导过十次了,何况这次的发动者和他并无直接关系呢!可是一天他正手捧餐盘自厨房出来为客人上茶时,忽然有一同事向他大叫一声说:“老孙,你有份‘电报’。”说着,那同事便把那份来电丢到“老孙”的餐盘中去。中山拆阅来电,不禁喜出望外。原来那电报(显然是黄兴打来的)是要他立刻束装回国。因为革命情势发展迅速,“中华民国”可能即将成立;一旦成立了,则首任“大总统”,实非君莫属也。果然,两个多月以后,“企台老孙”就真的做起中华民国的首任“临时大总统”了。针对上述记载,唐德刚明确了其真实性并对其真实性作了说明,我们由孙中山第一时间获得武昌首义消息时的这个细节,能够感受到革命先贤缔造民国之时的艰难。
孙中山在清末共有四次美国本土之行,如果算上檀香山,孙中山在清末的美檀之行共计七次,正如黄芸苏所言,孙中山在美国乃至海外的革命任务或行动包括:鼓吹革命、筹款、征收党员及组织分部,所谓鼓吹革命即包括与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立宪派)的舆论战,孙中山称此舆论战为“苦战”,在美国本土,每行至华侨聚居之地,不论是都市大埠还是乡邑小镇,孙中山皆亲自为侨胞开演讲会,最终赢得美国华侨及同情中国革命的海外友人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与支持,遂有华侨和海外友人屡次慷慨解囊支援中国国内革命。孙中山既团结美国洪门致公堂,又团结在美国的爱国留学生,“美洲同盟总会”和美国各地同盟会分会得以建立,奠定了同盟会在美国开展革命的组织基础,成为国内革命的海外策源地。通过清末时期孙中山在美国本土的革命事迹,已足以让我们领略到他身上为革命殚精竭虑、甘于献身的精神。
欢迎您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