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泰兴“院士经济”再度引起关注

政务   2024-12-19 16:21   江苏  






  近日,泰兴发展“院士经济”的报道在新华社《高管信息·江苏》周刊、新华社客户端、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出。这是今年以来继新华日报头版、泰州日报头版头条等对泰兴发展“院士经济”这一主题深度报道后的又一次重磅推介。






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全文如下:



改革前沿

江苏泰兴发力“院士经济”

破解县域产业升级难题



  新华社客户端12月7日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新形势下,县域经济面对人才、资金、交通等劣势,如何实现“换挡不掉速”“变道不掉队”?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下辖的县级市泰兴以“院士经济”破题,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引进十多位两院院士及团队成员,加快获取前沿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引领当地化工、食品等产业创新升级,部分产品实现从“按吨卖”到“按克卖”的跨越。2023年,泰兴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连续4年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其探索路径对县域产业创新有参考意义。

(图为泰兴鸟瞰)


院士下沉县域 助力产业升级

  来到长江北岸的泰兴经济开发区,这里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最新进展,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去年投产的夏禾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年产新型有机发光材料OLED仅20吨,每克售价却高达2000元;在广东江门700米地下,近日落成的中微子实验核心装置直径35.4米,净重约600吨,这个世界单体最大的有机玻璃球,产自汤臣(江苏)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格林美(江苏)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电池的正极前驱材料四氧化三钴,出货量已居全球前三位。

  成立于1991年的泰兴经开区是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之一,连续11年入围全国化工园区十强,但历史上一度发展粗放,环保等监管措施不到位。泰兴市于2018年关停沿江1公里范围内小化工、小电镀企业20多家,并在污泥堆存原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泰兴经开区也加快转型步伐,夏禾科技生产基地落户就是这一历程的缩影。

  OLED是一种用于电脑、手机显示屏尤其是曲面屏的高端有机发光材料,外国厂商在该领域申请了数千项专利以构筑壁垒。2017年,为打破外国垄断、实现OLED国产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发起成立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得知这一消息,总部位于泰兴市虹桥工业园区的江苏泰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正西拿出5000万元成为天使投资人。

  后来,张正西向泰兴经开区引荐李亚栋院士,泰兴市委书记、市长、泰兴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多次与其会面、座谈,最终促成夏禾科技将生产基地选在泰兴,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达产后有望在全球OLED市场中三分天下有其一。

(图为泰兴经济开发区)


  从泰兴经开区一路向东来到古镇黄桥,当地素以猪、油、酒闻名长三角,黄桥烧饼更是随着“苏中七战七捷”而家喻户晓。黄桥经开区主要负责人毕业于江南大学,与该校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有师生之谊,双方在多次交流碰撞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城的想法,并得到了中国生物发酵协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20年“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在黄桥授牌成立。得益于院士人脉,此后又有庞国芳、谢明勇、金征宇等一批院士加盟,带来新型替代蛋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中试项目,并吸引华熙生物等产业项目签约,推动黄桥的食品工业逐步从传统加工发展到酶制剂、合成生物等新兴、未来产业。

  “泰兴文教昌盛,走出了叶培建、万建民、常进等6位两院院士。针对县域人才短板,我们发挥地缘、学缘、亲缘等优势,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荐才’等形式,吸引十多位院士、48名国家级领军人才前来创新创业,已集聚高层次人才上万名。”泰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捷感慨道,作为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方阵”,院士群体在创新体系中具有引领效应,“吸引到一位院士,能够汇聚一批人才,办好一家企业,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从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

瞄准合作痛点 勇于改革创新

  记者调研发现,泰兴发展“院士经济”绝非简单挂上“院士工作站”的牌子,务实导向贯彻始终,瞄准院士团队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从中寻找合作空间。泰兴市委科创委实体化运转,科创领域矛盾问题每月会办,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锐意改革进取、敢于担当作为,促成“双向奔赴”。具体呈现三方面特征。

  一是特色化,紧扣本地产业链寻找专家团队。夏禾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仁茂说:“当初考虑落户地,首选泰兴。最吸引我们的就是泰兴经开区的链式集群,区内高达78%的产业关联度,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我们产品的竞争力。”

  泰兴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优势突出。该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服务业发展中心主任陆爱平介绍,泰兴经开区以百亿级企业新浦化学为龙头,引出氯碱、烯烃两条千亿级产业链,精细化率超六成,居全国化工园区首位。今年,泰兴市出台特色产业攀升行动方案,谋划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在向上申报科创平台、争取专项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各园区招商团队也“按图索骥”,精准出击高校院所。

  二是专业化,聚焦中试放大环节做配套,勇于改革担当。“院士看重县域什么?是我们能够做产业化,能够做中试和量产。”泰兴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增富介绍,该区化工中试基地总投资近5亿元,是江苏首批3家基地中设计标准最高、开工最早、建设进度最快的,预计年底前正式投入运营,彻底打通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大规模量产的“中梗阻”。

  泰州市工信局材料工业处处长李梅介绍,长期以来,由于当地缺少化工中试基地,中试项目作为一般化工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成为阻碍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突出堵点。

  “但是中试基地怎么建,当时省内尚无指导性文件,全国可借鉴的经验也寥寥无几。基地的运营模式也是一波三折,几易其稿,从与区内企业合资共建,到经开区出资、委托企业经营,最终确定为经开区全额出资并自行运营管理。”李梅说。

  刘增富对记者坦言,中试基地由经开区管委会背书,是他们的“自救式创新”。“体制机制不改革,前沿产业项目就落不进来。让企业自己搞中试,从审批到开工要一年半到两年,等结果出来,市场窗口期早过去了,中试基地里只要3道手续,三个月就可以干起来。”

  据了解,该基地将加入“苏州实验室研发—省、市产研院验证—泰兴孵化”的创新链路,在光学树脂、生物基、仿生材料等前沿领域靶向突破,目前已收到28个意向项目。

(图为2024年9月“泰兴经济开发区(苏州)离岸创新中心”揭牌)


  三是市场化,拿出真金白银,创新融资机制。前沿项目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针对项目早期市场融资难的问题,泰兴与江苏省、泰州市两级产研院合作实行“拨投结合”的融资办法。

  邱仁辉教授团队的棕榈油生物基新材料项目,由省、市两级产研院与泰兴三方给予“拨投结合”资金2100万元,其中泰兴配资700万元,帮团队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待到项目发展到市场融资阶段,再将前期的项目资金按市场价完成股权转化或返还。

  以支持人才的真金白银体现尊重人才的真情实意。泰兴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戴鹏介绍,2021年以来,泰兴对前来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相较周边县域“顶格翻番”的资助,院士级人才在当地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最高给予5000万元特别资助。今年,泰兴对新入选泰州市级“双创人才”的7个项目资助1630万元,对2名全职博士分别资助215万元,均为历年之最。

  此外,泰兴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风险投资基金,探索设立了总规模20亿元的双创引导基金,选择具有专业背景的基金管理人,目前已投资1支子基金、2个直投项目,金额累计7000万元,带动一批头部创投机构跟投,以市场化手段多渠道解决科创项目资金需求。

把握创新规律 规避产业风险

  调研中记者也了解到,受制于县域公共服务水平、政策资源能级等现实短板,泰兴引进院士团队人才和创新项目并非一帆风顺。多位受访一线干部与引进人才认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宜加强资源规划统筹,下好“一盘棋”,因地制宜,结合禀赋优势扬长避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加强资源规划统筹,差异化布局,谨防盲目跟风、搞“空中楼阁”。多位专家和基层干部忧虑,当前,全国多地的未来产业规划出现雷同倾向,潜藏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风险;还有地方片面理解“腾笼换鸟”,脱离实际对原有产业实行“一刀切”“休克式”的清退。

  “产业转型升级不能从零开始,不能把土壤换了、把根子拔了。”泰兴一化工园区干部坦言,当地参照上级文件,也提出了若干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但实际工作中,仍坚守精细化工及新材料这一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先摸清家底,方能针对性锻长板、补短板,进一步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比较优势。”

  有基层干部提出,一些乡镇能够自主决定引进什么项目、发展什么产业,但越来越多的前沿产业项目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建议上收经济决策权。泰兴市高新区科创部部长蒋蕾建议,围绕县域各板块产业定位,推动区域内各级高端创新平台集聚集群,不断促进科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彼此融通,助力不同领域之间催生更多“化学反应”。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陆爱平认为,无论是通过院士建平台孵化产业化项目,还是邀请院士办企业直接落户,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转化,因此要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交流培养、科研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机制。

  “政府投资基金不是社会基金,更不能把盈利作为最终目的,要把重点放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上,带动产业发展上,更多让利给企业、让利于项目,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泰兴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志岩认为,一些前沿科创项目培育周期长,对产业链、创新链的带动作用难以在短期充分彰显,地方不仅要从资金等方面给足支持,更要给足耐心和空间,全力营造尊重规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华社江苏分社联合调研组,执笔:陈席元)











专家点评
集聚高端智力驱动发展向“新”

  创新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保障,是把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环节。尤其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是科创领域的领头雁、排头兵。实践表明,集聚院士专家高端智力和创新资源,借智突破瓶颈、借力转化孵育、借势引领发展,有助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与动态匹配。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多元共治的科创融合“新模式”。创新链赋能产业链,关键在于根据本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构建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工作体系。培育创新主体作为创新驱动战略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把准高端智力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角定位,孵化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小巨人企业。在实践中,院士是我国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被誉为引领创新发展的航标、创新资源的富矿。各地要立足自身实际,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根据地区发展状况进行精细研究和精准施策,推动高端智力向优势领域、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集聚,强化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好发挥党委和政府作为重大创新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攻克“卡脖子”重大科研难题作为科技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各地在做顶层设计时,应统筹政府、市场、社会等主体协同配合。近年来,泰兴市实行“院士+”新模式,形成了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型食品、新能源、绿色环保等六大产业集群。当然,在强化协同联动的同时,应坚持高位化调度、集成化作战、扁平化协调、一体化办理。例如,泰兴市委科创委着力解决乡镇园区和重点企业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构建起举全市之力推进“全域创新”的大格局。
  强化政策对接,锻造创新平台的能级提升“新引擎”。在高端智力引进的过程中,政策发挥着重要的“磁引力”作用,结合地方实际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制定引“智”政策,实现高质高效集聚人才。具体而言,一方面,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搭建创新平台,加大对院士、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等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服务全链条、全周期制度体系,制定更加灵活、具有区域特色的引才用才政策,有效提升高端智力存量和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和收益分配机制,强化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加快创新基金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智力成果的精准孵化,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内驱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例如,泰兴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搭建“对接平台+创新项目+产业基金”的创新驱动体系,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88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与此同时,完善“全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激励政策,市级层面设立总规模20亿元双创引导基金。深化与省市产研院战略合作,成功引入18名院士、48名国家级人才深度参与项目产业化。
  聚力全链赋能,实现产才融合的成果转化“新活力”。原创性、顛覆性科技创新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而人才资源是激活科技创新“一江春水”的第一资源。应充分发挥院士智库团队的资源潜力,为地方吸纳高新技术“架桥”,也为人才施展聪明才智“铺路”。还应积极培育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数据要素等诸多新兴产业,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集政产学研等功能于一体的,包含需求发布、转化交易、中介服务、科技金融、中试熟化、项目孵化等在内的产才融合系统,推动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快速转化,为加快动能转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作者: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冯茜)







来源:新华社江苏分社

文明泰兴
推介泰兴文明创建工作动态,展示文明泰兴新形象,欢迎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