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介绍了鸟类、螺类和生态园的三位“新房客”,今天继续带大家看昆虫、蜘蛛、蛙类和植物。
在正式开始调查前,老师将八字口诀传授给小朋友们——“花前叶下,树干草丛”。口诀源于昆虫和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在这四个地方能经常看到它们的身影。
上期物种回顾(部分)
白鹡(jí)鸰(líng)
黑水鸡宝宝
原尾蜥虎
福寿螺
拥有头、胸、腹三个部分;有两对翅;有三对足,这是昆虫的三大特征。
眼前这个叫「昆虫乐园」(学名本杰士堆),是生态园专门为昆虫打造的人造灌木丛。通过放置枯枝、石头、落叶、植物等,为小动物搭建起一个可以躲藏的空间。
以昆虫乐园为基,可以窥见一条食物链的形成。灌木丛内有积水,可以滋养微生物和小昆虫的生长;蝌蚪吃微生物、青蛙吃昆虫;蛇吃青蛙;而猛禽会吃蛇。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食物链之间相互制衡,也维持着生态园内的平衡。
昆虫乐园(本杰士堆),广汽丰田生态园人造灌木丛
“哇,是蜻蜓!”小朋友的发现让我们聚在了水边。不远处,有几只蜻蜓在水面嬉戏,它们有的停在水面上不动,有的轻点一下又飞走。作为水体伴生的常见昆虫,它们今天尤为活跃。老师介绍说,蜻蜓点水其实是一种产卵行为。蜻蜓幼虫一直生活在水中,直到羽化后才会飞离。
如果只从远处看,我们可能会很容易搞混蜻蜓和豆娘。蜻蜓的眼睛更大,复眼之间没有距离;而豆娘的身材更纤细。休息时,蜻蜓的翅膀会张开,像一台大飞机;豆娘的翅膀会叠着收起,放在背部上方“藏起来”。
褐斑异痣蟌(cōng):豆娘的一种
截斑脉蜻:蜻蜓的一种,翅膜色彩奇异
纹蓝小蜻:蜻蜓的一种,公园、田野、湿地最常见的蜻蜓之一
这只拥有流线型身材的叫涡虫,从身上的白色黏液来看,它近期受过伤,不过幸好伤势不重,老师观察完后,就把它放回原处了。
眼前这位砖红色的朋友是砖红厚甲马陆,当它觉得遇到危险时,会把身体卷成一个圈圈“装死”,以此来躲避天敌。
园区内植物众多,不仅有原生态的果树,怡人的环境还招惹来了一些讨厌的外来物种——白花鬼针草。它是植物中常见的入侵物种,只需要经过一两代就能产生较大的种群。它身上长有倒钩,只要动物或者人类经过,就会不经意地“帮”它传播种子,这也是它们得以广泛传播的生存智慧。
在指示牌的柱子上,一只小筒水螟正在休息。老师提醒小朋友们,现在捕虫网上的水分太大,如果直接用捕虫网来抓它的话,很容易把它的翅膀打湿,这样它短期内就失去飞行能力了。肚子是它最脆弱的部分,如果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它很有可能会死去。
昆虫们的体形虽小,但在生物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上文所说,它们是众多食物链中的关键一环。昆虫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但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不打扰、不伤害的原则,不把昆虫带回家,让这些小小的生命继续活跃在大自然之中。
入夜后,风中伴有小雨,正是蛙蛙们的派对时刻。
“老师现在请来的这位‘老师’,它是黑眶蟾蜍。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下从它鼻子到眼睛的地方,是不是两边各有一条黑色的线,就像一个黑色的框框。如果它不幸被天敌吃掉了,它身上凸起的这些小粒粒就会马上分泌毒素,麻痹天敌,这样天敌就会把它吐出来,它就自救成功啦。”
老师抓着黑眶蟾蜍向小朋友们介绍
黑眶蟾蜍
青蛙是变温动物、对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到了晚上,它们会跑到地面上“取暖”,加上它们的生活习性,我们往往在晚上更容易见到它们。一路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白天没见过的“新面孔”。
沼水蛙:常见于稻田、池塘或水坑内
饰纹姬蛙:主食害虫,是控制蚊虫数量的能手
花狭口蛙:同为姬蛙科,除繁殖季节外,平时不易发现它们的踪迹
不像白天,晚上的昆虫乐园已被青蛙们“霸占”。老师介绍说,这里虽然是昆虫乐园,但是对于它们来说,这里更像是自助餐厅,它们每天都可以在这里尽享美味。
正在“昆虫乐园”里休息并觅食的花狭口蛙
蛛网大多迎风而织,因为其镂空的排列和弹性,蛛网并不怕风。每当风吹时,一些细小的或者位置靠近蛛网的小虫子可能会被风带向蛛网,这样蜘蛛就能轻松地获得食物。
老师手上拿着的,是原生态的叶脉书签。当树叶掉落池塘后,成了池塘内大量微生物、甚至螺类的食物,它们沿着叶脉啃食,将叶子嫩的部分吃掉,较硬的叶脉就会被留下来。经过漫长的时间后,一张干净又神奇的叶脉书签就形成了。最后,这几片珍贵的叶脉书签作为礼物,分别送给了踊跃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们。
老师将原生态的叶脉书签送给表现好的小朋友
“生态园”的含义,不仅是原生态,更是人为打造生态,为动植物安家。
每种昆虫和动物都有自己的特性,而维持这些特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护环境、尊重它们。通过组织物种调查、复绿等不同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广汽丰田希望唤起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奇妙。
广汽丰田生态园
为更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实现“与自然共生工厂”,广汽丰田自2020年起打造包含“田湖草林”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总面积7万平方米。经过不断完善,生态园充分发挥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促进周边环境减碳固碳的作用,并成为公众了解生态、保护生态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