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特区中的特区“横琴”,未来发展的可能选择

文化   2024-12-23 20:59   北京  


2024全年6期一次发货,看得爽快,更享折扣
购买2025/2024全年赠送文创周历 (仅剩121份)
2024+2025双年、2025+电子刊,组合下单更优惠
投稿邮箱:wenhuazongheng@gmail.com
《文化纵横》邮发代号:80-942

澳门回归25周年

——澳门发展“下一步”

✪ 郑永年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是非常成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不是澳门的尽头,而是新的发展开端和起点。我们不能把“一国两制”理解成为永恒不变的教条或者意识形态,“一国两制”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度安排,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展望澳门的未来。


澳门的现状和未来


澳门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很多人经常访问澳门,发现尽管经济多元化已经提了多年,但总体上看博彩还是其主业,其他领域这些年虽然有所发展,但离人们的期望有很多上升空间。

客观地说,老澳门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一是物理空间。澳门面积只有33.3平方公里,已经很拥挤,缺失发展新产业的物理空间。二是利益空间。澳门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产业是博彩业。这种发展有其长期历史原因。今天,一些人针对澳门经济单一化的局面,总是去责怪和批评既得利益,认为是既得利益阻碍了澳门经济的多元化。但这并不公平也不科学。所有城市都存在既得利益,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没有既得利益的地方。既得利益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但也必须意识到,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过度受制于既得利益,那么发展确实会成为问题。因此,重要的是要做加法,即培养新的利益。而培养新利益、协调既得利益和新利益之间的关系正是特区政府的责任之所在。如果寄希望于现有的利益本身来培养新的利益,虽然不是没有可能,但会十分困难。
从发展空间而言,澳门的未来在横琴。所以,今日我们讨论澳门的发展,横琴的发展同样成为重要议题。笔者及团队近年来专注于横琴、前海、河套和南沙等地的调研与研究,对这些“特区中的特区”的未来走向有所思考。因此,这里想通过聚焦横琴与澳门的发展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供批评与讨论。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的可能选择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身为2009年11月25日成立的珠海横琴新区,是广东省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共同管理的特殊经济区,面积约106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53000人,实际管辖横琴岛全境。2021年9月17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成立。2024年3月1日0时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

横琴无疑是特区中的特区。这一特区的设置是中央政府的大战略。根据笔者的理解,横琴特区至少有三大任务:第一,为澳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第二,为珠海的发展提供新动力;第三,“以点带面”带动大湾区的融合和发展。

就此而言,横琴尽管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依然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这里,我们可以参照成功的国际经验和国内一些自由贸易区或者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讨论横琴发展的可能选择。

1. 制定有效的移民政策
澳门总人口只有68.7万。横琴有53000多人,人烟稀少,楼多人少。澳门经济多元化需要考虑适度的城市扩张,可以参考新加坡成功的移民政策方面的经验。2024年新加坡总人口约604万人,人口第一次突破600万。其中新加坡公民达364万人,永久居民人数达54万4900人。而1965年新加坡建国时只有189万人。新加坡移民政策的成功之处在于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精准地吸引“有用”的人口。类似的移民政策也是今天澳门所迫切需要的。有了人才,才会有技术;有了技术,才会有产业。澳门经济多元化必须有有效的人才或者移民政策相配合。

今天澳门的博彩业已经实现了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的水平,发展新产业所需要的相当一部分人口需要通过人才或者移民政策来补充。在城市发展方面,澳门现在定位是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然而,没有移民政策,很难实现这个目标。诚然,正如新加坡的经验所示,每一次城市扩张和城市人口扩张的计划必然遭遇现存居民的反对。但是,一个有效的政府不光是顺从民意,政府的责任是做符合城市未来利益的事情,因此需要花大力气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引导城市的发展。
2. 发展新产业

澳门提出了“适度多元化”的目标,聚焦四大领域,即中医药、金融、科技和文化旅游。这个定位符合澳门所具有的潜在的比较优势。不管怎么说,即使澳门前一百年靠博彩业,总不能后一百年也靠博彩。任何一个高度依赖单一产业的经济体,其发展是很难持续的。美国的“铁锈带”是典型的例子。澳门更需要努力,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构建集群产业
进入全球化以来,产业的发展呈现出集群化趋势,不管哪个国家或者哪个地区,产业的发展都是高度集中的(highly concentrated)。甚至可以说,没有集群化,任何产业都很难发展。横琴上述产业领域的发展也需要通过集群化而实现。集群化不仅关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更关乎竞争和效率。同时,横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还可以进行全球布局,至少需要延伸到葡语系国家。

4. 组建一支高度国际化的招商团队
产业不会从天而降,不能有等待的态度。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在于早期双方组建了一个新加坡引领的高度国际化的招商团队。江苏省太仓(由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10多年吸引了160多家德资企业落户,其中包括西门子、舍弗勒等行业巨头。这些企业最初往往是试探性投资,但随着良好的营商环境、便利的供应链配套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企业逐步增资扩产,最终深深扎根于太仓。横琴要实现集群的产业发展,需要打造一支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招商团队,主动作为,“走出去,请进来”。这个团队甚至可以聘请国际大公司的专业人才。
5.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

澳门经济多元化的目标有了,但主要的挑战在于如何落实下去,实现目标。如前所述,无论从物理空间还是利益空间来说,横琴需要扮演主角。现在推进的速度不够理想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并非是经济主体,政府如果把自己作为经济主体,那么在很多方面就没有灵活性。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发挥不了应当发挥的作用,它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不出来。早期政府间的合作很难,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在制造问题。后来,企业成为主体,而政府为企业提供服务,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才理顺,发展才变得顺利。从国际经验看,横琴需要的是一个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强政府,而非一个替代企业和社会工作的强政府。

6. 践行“港澳+”
党的二十大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就国家发展而言,在国际层面,只有继续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全面对接先进的国际规制和规则,才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参与和塑造国际规则和规制;在国内层面,也只有规则和规制的统一,才能构建区域统一市场和国家统一大市场。在这方面,港澳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香港和澳门的规制规则基本上是统一的和一体化的。更为重要的是,港澳的规制规则是高度国际化的,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横琴、前海和南沙这几个区域在规则规制对接和衔接方面也努力不少,但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这样不利于规制规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最终可能会阻碍发展。横琴可以率先践行“港澳+”模式,即在全面对接衔接港澳规则规制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规则规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以点带面”,最终扩散到珠海甚至整个大湾区,从而实现基于统一规制规则之上的大湾区区域共同市场(应当强调的是,横琴、前海和河套、南沙四地都需要践行统一的港澳规制规则,而不能自搞一套、互相独立)。

7. 率先践行单边开放政策
单边开放已经成为国家政策。这些年签证的单边开放政策已经产生了超出预期的积极效果。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把单边开放写入政府文件,强调对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李强总理最近在东盟峰会期间提出中国愿意和东盟国家讨论单边开放政策。这方面,横琴可以大有作为,主动把先进的国际规制规则引入横琴。一是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中的规制规则。中欧双方已经完成谈判,但鉴于当前的国际形势,期望欧盟方面签署这个协定很不现实。二是《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规制规则。中国已经申请加入CPTPP,但这将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三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的规制规则。中国也在申请加入,也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横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系统地研究在这些协议和协定中哪些规制和规则可以率先引入。
概括而言,横琴需要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肯定现有的成绩,但也要系统检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短板。不骄不躁,不断创新,再创辉煌。


*本文根据郑永年教授2024年10月21日在澳门大学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组办的“澳门特色‘一国两制’回顾与展望”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扩充而成




[ 延伸阅读 ]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大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 郑永年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五个“历史性跨越”充分肯定了深圳四十年来的成就,并用十个“必须”总结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珍惜和长期坚持的。其中第九条经验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了港澳与内地的融合,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实践内容,也加深了人们对于“一国两制”的认识。


对“一国两制”的透彻理解是关键


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关键是对于“一国两制”的理解要透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即在“一个中国”(即“一国”)前提下的“两制”;也就是说,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这个前提下,它们保持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2014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从多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央对香港拥有主权和全面管治权,纠正了一些关于“一国两制”以及基本法的模糊、片面的认识和理解。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报告时指出,“必须把维护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一国两制’方针不会变、不动摇,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一国两制”科学内涵的阐释不断深化,明确了“一国两制”是“一国”之内的“两制”,“一国”和“两制”不是对等的关系,“一国”是“两制”的基础,“两制”的实践必须在“一国”的前提下开展。


因此,我们对于“一国两制”的理解,不能有那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想法,不能把内地与港澳看成是两条平行线,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最终需要融合发展。香港和澳门对内地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早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内地的快速发展,现在港澳地区和内地具有各自的优势,内地既要服务和帮助香港、澳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也要继续学习和利用港澳地区成熟的制度,这样才能实现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互相促进”的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外循环的结合点


内地和港澳的融合既是“内循环”所需,更是“外循环”所需。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抓手,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经济区域当仁不让,而大湾区又处在内外循环结合点这样的关键位置。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挑战更多,比如三个独立关税区和不同法律制度的共存。不过这也是优势,意味着大湾区可以吸收不同制度的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贯彻“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内地与香港、澳门融合发展的最重要的发力点。我们要以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为抓手,与时俱进地推进“一国两制”的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内有两种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的关税区,这是世界上另外三大湾区(即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湾区)所不具备的。而不同体制之间的互动可以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导向制度创新。大湾区的11个城市有着很好的劳动分工: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全球商贸中心,东莞等地是制造业中心。这种明确的劳动分工,对于经济发展非常有利。所以,大湾区的特点不仅是规模大,而且还在于其内部丰富的多样性以及明确的劳动分工。从促进内循环的角度来说,大湾区不仅要联动区内的11个城市,还要向外辐射、扩散,向南要辐射到海南,向北要辐射到台湾和福建。从促进外循环的角度来说,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好香港和澳门的优势。要正确认识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对不是不要国际大循环。中国坚定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建设好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彰显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融合发展需要规则


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打通物理意义上的交通道路,也要重视规则的衔接和统一,争取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融合需要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可以把香港在很多方面的成熟和合理的规则作为我们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则。当然,这不是说要把香港的规则机械地、全盘照抄式地变成大湾区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调整。而且香港有很多具体领域的规则,其实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例如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我们没必要辛辛苦苦从零开始搞一套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制度,可以参考借鉴香港现有的规则体系。在这方面,我们迈的步子可以再大一点、再快一点。粤港澳大湾区现在最大的弱项就是规则不对接、不统一,且不要说内地城市与香港和澳门的规则不一致,就是珠三角的9个城市,其投资和贸易的很多规则也各不相同。这种不统一带来的后果就是,尽管我们的市场很大,但是仍然缺乏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是广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一阶段,要实现继续增长就需要一些更大的发展平台。要想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欠缺的主要是“软件”,例如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的软环境等等。关键在于,我们还没有一套对内统一、对外被广泛接受使用的规则、标准。我们现在谈大湾区建设,经常停留在初步意义上,比较注重物质意义层面的发展,例如交通上的互联互通,尽管这些都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


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融合应该是在规则和标准方面的统一。欧盟为什么强大,主要就在于有一套统一的规则。欧盟的形成过程,先是每个主权国家内部的规则完成统一,然后走向超国家的主权——欧盟的规则。欧盟在方方面面都有成熟的规则。虽然欧盟没有特别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却拥有统一的互联网规则。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最亟须做的事情就是统一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话语权,就没有软实力,就会被西方大公司各个击破、分割包围。统一规则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欧盟20多个成员国都能制定一套统一的规则,我们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也能做到。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欧盟所不具备的优势,欧盟没有很强大的协调机构,而大湾区可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做得更好。


新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制度的现代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同样也需要现代化的制度,而且制度改革创新,关键要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之下,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内地规则和香港、澳门业已国际化了的规则之间的对接;并且不同规则互动所产生的“化学反应”会催使新制度、新规则的产生。简单地说,粤港澳规则的对接和创新,会大大缩小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规则制定能力上的差距,缩短中国规则国际化的时间。


深圳在促进大湾区深度融合中应积极有为,发挥其作为“核心引擎”的驱动作用。深圳是科创和制造业中心,香港是金融服务业中心,下一阶段两地应该互补优势,互促发展。前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外出考察的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成为粤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前海的发展目标绝不只是一个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量的开发区。前海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肩负包括制度创新、发挥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催化深港融合在内的特殊使命。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是双循环时代重要的桥梁和平台,前海要充分运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后简称《方案》),为前海的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前海本轮扩区绝不只是简单的地理空间的拓展。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此次机遇,促进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共同推动发展。《方案》指出“开发建设前海合作区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香港与深圳相互合作与借鉴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制度创新。香港在国际仲裁、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医疗等方面先进的规则与经验可以应用到前海,进而推进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运行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推动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形成更为开放的经济体制。在前海建设过程中,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从而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的同时率先实现制度性开放,从而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本文是学习贯彻经济特区建设“十条宝贵经验”系列理论文章之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切入,为我们解读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深刻内涵,并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本文转自“大湾区评论”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打赏不设上限,支持文化重建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订阅服务热线: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早8点至晚8点

文化纵横
倡导文化重建,共同思想未来,发掘不一样的深度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