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这么一个人:有外人在的时候,对你关怀备至、包容有加,说着最温柔体贴的话,却句句踩在你的雷区上,挑动着你的敏感神经。但当你表现出情绪波动,TA 又装出一副无辜的模样,而身边的人都误解你过于敏感或者反应过度。“把你逼疯又看静静地你发疯”。
如果一个人常常让你陷入这种孤立无援、无法反抗的情感漩涡,那么你需要提高警惕:TA 很可能正在对你进行所谓的“吹狗哨”。
“吹狗哨”是一种隐性攻击
“吹狗哨”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沟通策略,其核心特点是通过使用表面上看似普通或中立的语言,传递一种隐含的、针对特定受众的信息。这种语言策略之所以被称为“吹狗哨”,是因为它的作用类似于训练狗时所用的哨声——一种人类听不见、但狗能听到的高频声音。
换句话说,“吹狗哨”就像一种暗号,你知我知,他人不知,你懂我懂,外人不懂。于是,这些在外人听来或许显得无害、中性、合情合理乃至关怀备至的言语,对于那些“听懂哨声”的人而言,却是一种情感上的暗示或潜藏的指令,起到刻意激怒、刺激、羞辱受害者的作用。
“吹狗哨”常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呈现
“狗哨”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够精准触发受害者的负面情绪,如焦虑、不安、羞耻、愤怒等。因此,那些“吹狗哨”的人,往往对你的弱点或敏感点有一定了解,他们利用这些信息,用看似关心甚至无害的方式,悄悄引导你产生不舒服的情绪。这样,他们既能让自己显得无辜,又能让你产生自我怀疑或内心冲突,从而在心理上占据上风,掌控局面。
1
“隐性贬低”模式
施加“吹狗哨”的人通过貌似无害、关心、维护甚至夸奖的语言,隐含地对他人进行贬低。例如:
“我们家老李心态好,真的是非常放得开,从来不计较工作上的成就和收入,整天和朋友一起玩,生活得很快乐。我觉得挺好的,过得自在最重要,根本不需要那么拼命。”
表面上,这种说法似乎在赞美伴侣的心态好、生活轻松,但其中却巧妙地把“没有追求”的标签加在伴侣身上。
在这里,“狗哨”是老李明知道伴侣说的是反话,实际上是在强调他不够上进、不够努力。周围的人听了可能觉得伴侣很体谅,能理解并尊重老李的选择。但实际上,伴侣正在通过隐性贬低的方式,影响周围人对老李生活方式的评价,从而影响他在社交圈中的地位和自我认知,并在无形中削弱他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2
“好人坏人”模式
施加“吹狗哨”的人利用表面的宽容、关心或无辜态度,将对方的正当情绪表达扭曲为“情绪化”或“无理取闹”,从而把矛盾转嫁到受害者身上,同时强化自己的“好人”形象。例如:
一起负责项目的同事,即使你多次催促,都不给你提供完整的项目信息,却在项目汇报会议上,当众用“好意”的语气说道:
“其实我早就提醒过你,应该再细化一些细节,但可能你太忙了,没来得及跟进吧?”
但你试图解释说明事实他们还可能再补上一句:
“别这么激动,我只是随口提了一下,没想到你会这么介意。”
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责任,还巧妙地将矛盾转嫁给你,让你显得情绪化、难以合作,而他们的“好人”形象则在旁观者眼中更加牢固。
在这里,“狗哨”针对的是你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将其巧妙地转化为一种“过于计较”或“情绪化”的表现。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利用你的责任感,使你不愿意看到自己被错误指责,诱使你辩解。然而,他们通过暗藏的攻击和无辜的回应,不仅抹去了自身责任,还让你的反应显得不合理。
3
“为了你好”模式
施加“吹狗哨”的人通过貌似体贴、关心甚至是为对方着想的行为,实则暗含指责或贬低,巧妙地将负面影响掩饰在“为了你好”的伪装之下。例如:
私底下经常嘲讽你一吃就胖,还管不住嘴的伴侣,在朋友聚餐时,却表现得特别体贴,主动给你很多夹菜,还温柔地提醒:
“这是你爱吃的,多吃点,别纠结长肉的事情,开心、健康就好。”
表面上看似是在鼓励你放松心态,但实际上,却在暗示你对体重的纠结,同时加深旁人对你“吃得多”“可能在意身材,却缺乏自控”的印象。如果你表达不满或指出对方表里不一,又会让你的不满显得“无理取闹”。
在这里,“狗哨”针对的是你对外界评价的敏感或对身材的自我意识,而这些貌似无害的言语则放大了你的不安,悄然实现了隐性打击的目的。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利用你的自尊心和对负面评价的在意,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同时让施加者获得更多的情感控制权,并在双方关系中占据心理优势。这不仅使你感到矛盾和内疚,还进一步削弱了你的话语权,强化了他们在他人面前的“关心者”角色。
如何应对身边人的“吹狗哨”
“吹狗哨”不是一种无心之举,而是故意“把你逼疯,又静静看你发疯”的一种心理操控手段。要有效应对“吹狗哨”,需要采取一些策略,帮助自己保持情绪稳定,并避免陷入施加者的心理陷阱:
1
识别信号,保持觉察
识别“狗哨”的信号需要特别敏锐的情感觉察,因为它们往往非常隐蔽,难以察觉。你的感受,就是最直接的提醒。具体来说,这种信号可能表现为:
· 触发负面情绪:你听到对方的话时,感觉自己不舒服,但又说不清楚为什么。你的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哪里不对劲”的感觉。
· 产生自我怀疑:你开始怀疑自己的反应是否过度。例如,某人说了一句貌似无心的“提醒”或“关心”,让你心情不好,结果你开始想:“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 察觉口是心非:你明知道对方是在口是心非,但对方又看似是在外人面前维护自己的形象,表现得关心或体贴。这让你产生一种内心的矛盾和不适。你意识到自己被操控,但又很难证明对方的真实意图,甚至因为对方表面上“体贴”的表现而产生动摇,怀疑自己是不是错怪了对方。
每个人对某些话题或言辞都有不同的敏感点,了解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脆弱之处有助于你识别“狗哨”信号。
设立界限,保持距离
施加者使用“吹狗哨”这一心理操控策略,核心目的是通过操纵你的情绪和行为来获得掌控感。这种操控不仅满足了他们的恶趣味,也为他们赢得他人的关注、赞扬、支持或同情。更深层次的目的在于将你困在他们精心编织的心理“牢笼”里,逐步削弱你的独立性,切断你的社交支持,使你逐渐依赖他们,最终形成一种心理上的“依附”状态。因此,有时候,最好的反应就是退出与施加者的互动,设立界限,保持距离:
· 不迎合对方的操控:不要试图去证明自己或回应每一次微妙的攻击。有时解释可能让施加者有更多借口再次操控你。
· 创造健康的社交圈:在面对这种隐性操控时,周围有理解你的人会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培养健康的友谊和社交关系,不让施加者有机会利用社交环境对你产生影响。
在爱与尊重的关系中,任何人都不应被束缚在他人设定的心理牢笼里。当“吹狗哨”成为互动的常态时,它往往标志着一种不健康的动力结构。当你与肆意“吹狗哨”的人交锋时,可能会感到自己处于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漩涡之中,不断地怀疑自己、低估自己,甚至被迫为自己感受到的不适辩解。
请谨记,真正有问题的那个人不是你。你无需为他人的不当行为承担责任,更无需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的痛苦是合理的。你有权利站出来,为自己发声,要求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
参考文献
策划制作
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有科普性质的心理自助类作品。作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术语系统,因此,通过在经验世界中引入这些心理学术语,我们可以获得心理学指导实际生活的具体方法和路径。本书以随笔手法和大量案例,用20个关乎人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幸福感和个人成长的心理学术语串联梳理了300多个心理学概念。同时,作者在每章节内容后,设计了具有实操性的相关练习,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心理学概念,并尝试运用,最终将这些智慧融会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本文来自科普中国(ID:Science_Chin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删除。
编辑 | 梁玥瑗
一审 | 徐慧云
二审 | 金梦凡
三审 | 武振红
网络监督邮箱:lsldtsg@163.com
网络监督电话:0578-26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