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上经常会碰到很多患者
血压高而不自知,对于健康管理不重视
也有很多高血压患者血压高时才想到要就诊
下面就跟大家科普下高血压的防治要点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采用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均高于正常(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病可以是毫无症状或不为病人注意的症状,故称“无声杀手”。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头晕、易疲乏、易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非特异性的表现,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表现。如果血压没有得到很好控制,损伤到大脑,会引起脑卒中(中风)偏瘫,造成半身不遂、痴呆等;损伤到心脏,会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损伤到眼睛,可引起眼底视网膜病变甚至可能导致失明;损伤到肾,可引起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病防治要点
管理高血压,从行为改变做起
1.合理膳食:坚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盐不超量。
2.适量运动: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建议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3.戒烟限酒:吸烟、饮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建议吸烟者及早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饮酒。
4.心理平衡: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支持和接受心理干预。
科学监测,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1.血压达标标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科学监测血压:鼓励居家进行血压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晨起测量血压应在排尿后、未服用降压药、早饭前,晚间测量应在睡觉前,每次应按规范测量2—3次。
3.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就应密切关注。未使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应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并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鼓励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至标准水平。
你去基层医疗机构接受过专业的服务了吗?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有专门针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常住居民中,无论是户籍还是非户籍居民,年龄在35岁以上(包括35岁)、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可以去当地镇街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免费享受到这项健康管理服务。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有哪些?
(1)筛查
对辖区内 3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2)随访评估
基层机构每年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服务。
①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血压很高、意识模糊,或有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需要紧急转诊。
②对不需要紧急转诊的患者,要询问上次随访至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③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④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⑤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3)分类干预服务
对不同病情的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所有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4)每年1次健康体检服务
高血压患者可获得每年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与随访服务相结合。健康体检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身高、体重、腰围、皮肤、浅表淋巴结、心脏、肺部、腹部等常规体格检查,并对口腔、视力、听力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判断。
2.参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能给患者带来哪些好处?
参加健康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得到基层医生主动的、连续的服务。患者会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使用降压药物,长期降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在管理过程中医生会及时发现其他健康问题,及时治疗。当出现危急症状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医生会指导患者紧急转院,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您已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但未在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并纳入管理的人员,可携带相关证件材料至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申请纳入管理,与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享受健康管理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