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周期律”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大庆加速转型的新成效、新机遇和新实践
历史的时针指向岁序之始:英雄热土,再燃豪情壮志;百湖大地,确已春山可望。
1月6日,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交大会审议。报告回顾去年工作成效,安排今年具体任务。既有对中央和省委、市委全会部署的承接、具象和落实,也有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难题的直面、思考和作答。
此刻,这份凝聚全市人民期待的转型“路线图”,正摆在与会同志们的面前。报告不足万字,平实、客观、具体,但字里行间充盈着“拼”的斗志、“闯”的决心、“实”的干劲。
关键一程,关键一步。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进发,“抱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坚定信念”,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站在历史交汇点的深情回望,凝结着对伟大征程的无比珍视,充满着对伟大事业的无限憧憬,给人们以启迪,给未来以昭示。
一切早已开始,一切远未结束。
艰难求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道路,是一个特别的意象:既意味方向,也意味方法;既是物理通道,也是时代印记。
“资源型城市转型”——这条关乎城市兴衰的道路已铺展于前,它连接起梦想与现实,镌刻着光荣与希望。
越是波澜壮阔的征程,越需要领航掌舵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怀关注大庆,指示我们要“推动‘油城’发展转型”。
省委书记许勤履新龙江后,首次外出调研就选择大庆,给我们划定了“争当资源型城市转型排头兵”的目标。省长梁惠玲要求我们聚焦“转方式、调结构”,认真研究如何“依托油而不依赖油”。
从领袖的谆谆教诲,到省委省政府的殷殷嘱托,为什么都聚焦“转型”?这源自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实践表明,资源型城市往往会经历“开采、增长、稳产、减产、衰退”的过程。经济学家将其概括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周期律”。
如何跳出“周期律”?这不仅是沿着历史痕迹的回顾,也是面向未来的发问和作答。这条源自顶层设计的“总路线”,政府这一年干得怎么样?
看账面——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112户产值超亿元企业增加值增长7.8%,全年完成招商签约额595亿元,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400亿元;
看动能——沃尔沃大庆工厂整车生产突破50万辆,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2户,省级以上科创平台162个,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200亿元;
看活力——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27亿元,全省首推二手车经纪转经销试点零售额增长37倍,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游客总花费分别增长39%、33%;
看环境——实施“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举措46项,“庆数通”获评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案例,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入驻市场主体超15万户、累计助企贷款超120亿元,“双河长制”入选全国优秀环境公共关系示范案例;
看民生——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实施旧改项目62个,建成海绵项目88个,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连涨”,建设老年餐厅20个,新改建学校23所;
……
报告用“很不平凡”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饱蘸浓墨,字字千钧。而在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有一个高度共识:“政府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平实客观,真实反映了大庆发展实绩,让人倍觉实在、倍感踏实。”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大庆的转型之路,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照搬。
这条路,通往着永续城市辉煌的辽阔彼岸,承载着龙江振兴发展的使命重任;这条路,浸染着英雄前辈们的鲜血和汗水,凝结着270万人民的追寻和期盼。
这条路来得极不容易,这条路需要倍加珍惜。
察势驭势
聚力破解“三期”矛盾叠加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共产党宣言》中的论述,依然绽放真理之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当我们还在困惑于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是什么”“为什么”时,那些抢抓机遇、勇于开拓的“先行者”们,早已分享到了胜利的喜悦。
历史长河,潮起潮落。工业化以来,一幕幕资源型城市兴衰的悲喜剧反复上演。它启示我们,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经济学的研究则表明,资源型城市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往往要经历一个社会矛盾和风险叠加的高发期。
报告结合实际,将种种挑战概括为“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叠加”,具体到更微观的层面,产业项目支撑不够、企业主体经营困难、基础设施亟待更新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这其中,有些是受国内外宏观形势影响,有些是市场经济下的行业周期波动,但最根本的还是资源型城市固有的发展瓶颈。
聚力破解“三期”矛盾叠加,报告提出要“抱定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坚定信念”。
这信念,来自于对内外部形势和自身发展优势的冷静分析、准确判断——
党中央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效应力度空前;龙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突出,资源、生态、科研、产业优势明显;大庆产业基础坚实、发展潜能巨大、创新活力充沛,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呈现。
这信念,来自于对政府工作总要求的清醒认识、深刻把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部署,坚持“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优化供给、扩大内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大庆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信念,还来自于对转型重任的精准擘画、精准落实——
报告全面部署了8个方面重点任务,涵盖消费、产业、科创、改革、生态、安全、民生等方方面面,既有对上级部署、宏观政策的承接、细化和落实,也有对历史重任、转型难题的思考、接续和创造。
信心,在当下,也在未来。“大庆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关键在于我们锚定‘转型’矢志不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代表委员们从报告中进一步明晰了目标:“政府‘八项重点任务’细化承接了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是一份立足当前、瞩目未来、路径具体的好报告。”
何以为政
“实干”“有为”的价值取向
历史,往往需要世事的更迭和时间的冲刷,才能看得更清楚。
从当年战天斗地、建设世界级大油田,到奋力开启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综合性跨越,再到当好标杆旗帜、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大庆一路跋山涉水的历史,就是一部英雄史、精神史、创业史。
而今,我们再次行进到了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程。如车至盘山路,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顺水淌、望天收”要不得,“满足现状、消极躺平”要不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不得。
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
冲出艰难险阻,就要建设实干政府——
从坚持“一线工作法”,到突出“方法论”;从健全“问题归集、会商会办、集中解决”闭环机制,到深化“府院联动”“府检联动”;从抓发展“不能‘守摊’‘躺平’”,到惠民生要“让群众可感可及”。认真梳理近年来政府的理政思路,一以贯之的就是“实”:思路谋划实,计划摆布实,招法举措实。
报告提出,“要强化实干导向,坚持干字当头,实干为要,……踏实研究政策,扎实储备项目,务实协作配合”,突出的还是“实”。
政策层面上,如何发挥叠加效应、打好“组合拳”,正是破题的关键。此时,谁谋得实、行得稳、走得快,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项目招引上,无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改善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都要靠项目。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
深化合作上,如何完善油化产业配套、加快新能源产业培育,如何促进科技与市场融合、技术与产业对接、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这些重大课题只有靠实干才能找到答案。
冲出艰难险阻,就要建设有为政府——
跳出“周期律”必须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当前,大庆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少一些行政冲动,多一些理性施政,关键是奔着解决问题去。
报告提出的今年主要任务,无论是提振消费、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促进就业,还是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深化改革等,都着眼于发展的短板在哪、潜力在哪,明确了实现路径是什么、招法是什么。这既是“认识论”上的客观实际,也是“方法论”上的务实踏实。
胸怀梦想的远征,从不惧千山万水、艰难险阻;面向未来的追寻,更需要众志成城、实干奋进。
人民至上
从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出发
枝叶关情,念兹在兹。
每逢两会,“民生”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报告中,民生占全部章节的最大篇幅。一字一句,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了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大庆新实践、推动城市转型的根本所在。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转型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人民始终是逻辑起点、价值依归、力量之源。
真理永远是朴素直白的。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转型发展是什么?是冬日屋内提高的那一度,是楼前窗下新增的那抹绿;是暴雨倾盆时路上不再有齐腰深的水,是气温回升时河湖不再散发难闻的味;是子女可以就近上学的舒心便捷,是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用的平价饭菜……
认真阅读报告不难发现,今年的民生工作,无论是就业、社保、医疗、教育,还是继续要干的10件民生实事,都尽可能精确到数、具体到事。这其中,既有供热、物业等困扰我们许久的“老大难”,也有汽车充电桩、“潮汐式”门诊等新时代产生的新需求。
如何确保办到群众心坎里?报告提出,今年将实行“民生重点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本次大会将由代表们投票选出今年政府要干的项目。这是政府工作的又一探索创新:民生干什么,群众说了算,政府落实办。
以人民之名,以英雄之名,以信仰之名。“大庆的成绩和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始终指引我们前进再前进,始终激励我们从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点点星火,积汇成炬。270万大庆人汇聚起的磅礴之力,始终是我们推动转型创新的力量源泉,始终是信心信念信仰的坚实基础。
历史的强音,总能穿越遥远时空,产生时代回响。当我们步履铿锵踏上转型之路时,青年马克思那极富远见的预言,恰如历史的旁白——
“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记者:张增辉 王剑峰
编辑:曹鹏云
审核:丁河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