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伴需贤”,源自《荀子·劝学》:“择良友而友之,则其德日进矣。”讲述的是关于选择朋友与自我提升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贤士名叫晏婴,字平仲,他不仅才智过人,更以品德高尚著称。晏婴曾有一次出使晋国,途中偶遇一位名叫鲍叔牙的旅人。鲍叔牙虽出身贫寒,却胸怀大志,且为人正直无私。两人一见如故,深谈之后,晏婴深感鲍叔牙之贤,遂结为至交。后来,鲍叔牙齐桓公成就霸业,而晏婴亦因举荐贤才、治理有方,成为齐国名相。晏婴深知,唯有贤良之人,方能洞察人心之善,故所择之友,皆为贤士。鲍叔牙便是其中典范,他非但未因出身低微而自卑,反以高尚品德赢得了晏婴的敬重与友谊,共同书写了一段佳话。
“贤”,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多才也”,引申为品德高尚、才智出众。诸如“贤良”、“贤达”、“贤能”等词汇,皆是对一个人品德与才能的高度赞誉。古代帝王常以“求贤若渴”来形容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如汉高祖刘邦,得张良、萧何、韩信等贤臣辅佐,终成大业。
择伴需贤的典故,启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先求成为“贤人”,再择贤友而交。择伴需贤,首要在于树立崇高的择友标准。《诗经·小雅》有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此诗借鸟鸣求友,喻人亦应追求志同道合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长流,择友不应只看地位财富,而应重视其品德与志向。
择伴需贤,还需主动寻找并珍惜与贤士的交往机会。晚清名臣曾国藩,一生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在交友方面,尤为注重对方的品德与学识。曾国藩曾言:“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他与郭嵩焘、刘蓉等人的深厚友情,便是他“择伴需贤”的生动体现。这些友人不仅才华横溢,更以品德高尚著称,他们相互砥砺,共同进步,为晚清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因此,在人际交往的广阔天地里,我们应秉持‘择伴需贤’的原则,以高尚的品德为基石,以崇高的志向为指引,主动寻找并珍惜与贤士的交往,共同书写人生的华章。无论是晏婴与鲍叔牙的深厚友情,还是曾国藩与郭嵩焘等人的志同道合,都证明了择伴需贤的重要性。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与贤士为伍,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