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深化人工智能(AI)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前沿探索,10月12日下午,中建西南院在成都科幻馆举办以“想象与技术的交响——AI赋能建筑创作”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心工作室管理部、信息化管理部、体育建筑设计研究中心、青年数字化设计研习社以及至善学堂建筑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院约70名规划及建筑设计人员热情参与,展开分享与讨论,活动气氛热烈。
成都科幻馆主创团队代表作“科幻中的未来与未来中的今天——成都科幻馆建筑设计”主题分享,详细介绍了项目设计理念、空间亮点、超高难度应对措施等,让与会者对我院设计作品成都科幻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来自交通中心、浙江院、城市中心、信息化管理部的4位同事,围绕AI给建筑设计带来的改变这一主题,进行了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成果分享和经验交流,为AI在建筑创作领域的应用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AI辅助建筑方案创作实践
交通中心 吴少敏
◆AI的想象与边界
浙江院 朱敦煌
◆城市空间人群活力模拟研究与畅想
城市中心 但杰夫
◆触摸建筑元宇宙的未来
——EASY-MTEA(1.0)开发与初步实践
信息化管理部 罗榆淇
此外,D5渲染器华西总监门博以AI赋能设计工作流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此次研学活动与其说是一场沙龙,更像是一场多学科、多维度、左右脑共同参与的以AI为契机的圆桌派对。活动不仅提供了参照性,也提供了方向性和新的合作可能性,不仅仅是嘉宾们的狂欢,每一位“观众”也绝不止于“观”。
科幻馆之行,获益良多。AI工具像是通过不断集成整合来获得生命力;而建筑创作像是整体框架包裹下,不同断面的多元叙事。两者互相靠近兼容,展现出无尽可能性。
成都科幻馆超复杂设计的高完成度落地,是设计创意与技术迭代的共舞,映射了人类与智能工具共生的现实。每一次技术的革命都为设计带来新的生命力,相信在不远的未来,AI不仅是设计的工具,更是智慧的伙伴,共同编织着超越想象的可能。
有幸在成都科幻馆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空间中参与到一场关于AI在建筑行业未来应用的可能性的头脑风暴中,十分契合。分享的嘉宾从建筑空间、设计流程、城市设计、效果呈现及工具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讨了AI的优势与局限,对我们设计师的日常工作有很大的启发,鼓励我们积极应用拥抱探索行业的未来。
科幻给人无限的想象力,基于人工智能的建筑创作也一样。科幻让人类跳出生命的极限、技术的极限、空间的极限;人工智能也需要我们跳出当前工作思考的极限。在AI赋能的未来,建筑师的角色是否还应执着于精确的控制,亦或融入策划者的角色,我们应像科幻创作者们一样不断探索。
活动嘉宾分享他们的见解、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测,不仅提供了技术洞见,也引发了关于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讨论。成都科幻馆作为科幻文化与科技创新的交汇点,是探讨AI赋能建筑创作的理想平台,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参与前沿话题的窗口。
建筑作为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论是主动的亦或是被动的——发展至今日,似乎很难再用简单的“工具论”去锚定AI技术与建筑行业的关系,诚然这是由于大多数的“工具”始于效率但又恰到好处的止于意识,庆幸的是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观察这一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也期待AI为建筑行业带来全新变革的那一天。
非常开心可以参加院里组织的这次关于AI主题的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经历。在这个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而建筑专业作为传统和现代技术交汇的前沿阵地,受到的影响还是尤为显著的。这次讲座是一次思想与灵感的碰撞,他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激发了对未来建筑科技发展的无限畅想。
科幻馆AIGC圆桌讨论,使我了解到AIGC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面临的挑战包括算力成本、通识人工智能的模糊性、经验性判断的随机性,以及训练数据的质量差异等,尽管如此,AI的辅助可以帮助建筑师发挥创意,并有望结合西南院建筑师的经验,训练出垂直领域(医疗,体育,交通建筑... ...)精准的AI多模态模型。未来,AI将成为建筑师创意过程中的有力助手,我们年轻的建筑师更要紧随时代潮流,拥抱AI。
院技术领导、中心工作室管理部、信息化管理部、体育中心、城市中心等相关负责人以及青年员工代表等约70人参加了此次研学活动。
编审 / 中建西南院融媒体中心
素材来源 / 中心工作室管理部 信息化管理部
编辑 / 何沅
校对 / 陈序 向嫄 刘作卓
审核 / 乔晖 周璟 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