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我的学术探索与成长之旅
李瑞青,中共党员,信息学院2022级硕博连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曾获2022-2023年一等学业奖学金,2021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上发表学术论文,并于2024年3月赴香港理工大学开始为期三个月的RA(Research Assistant)工作。
RA经验分享
RA(Research Assistant)介绍:RA就是研究助理,在香港的高校比较普遍。基本上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研究方面的协助工作,有兼职和全职之分,具体的要看岗位要求,研究助理的资助主要是来自教授的项目资金
RA申请途径:RA的申请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香港高校的官网会发布相关的招聘信息,填好各个学校指定的申请表格,再加上自己的简历发到指定的邮箱上就可以了;另一种是毛遂自荐,可以主动发邮件询问老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
我的申请经历:偏向于两者的结合,当时香港理工大学的教授在招RA,在官网上发布了相关信息,我是通过两位老师的推荐,经过面试后顺利拿到了offer。在申请之前,我是准备好了英文版的简历、研究计划和不同版本的自我介绍,还可以提前办理好港澳通行证,节省部分时间。在拿到offer之后,对方学校会协助办理香港居留签注,这个过程会等待一段时日;拿到签注后,去出入境管理大厅为港澳通行证办理相关签注即可,到这里就可以出发了。
交流融合,取长补短
转眼间我的交流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每位导师的指导风格和侧重点不同,在合作导师的身上我学到的最深刻的两点是:
一是研究是什么,面对解不出来的模型,合作导师总是会鼓励我用别的方法再尝试一下,Research拆开看就是Re+search,我第一次比较深刻的感悟到研究就是不断尝试,从不同的方向重新寻找;
二是不要给自己设限,博士研究需要专注于一个具体而精细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只能做这个,我们不仅仅需要专注于阅读某一领域或方法论的论文,也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各个领域和方法论都可以涉猎一下。在不同的文化和学术环境中,互项交流,确实会碰撞出不同的思考。
善于提问,以问促研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这段旅程中,我深知带着问题去找导师的重要性。每一次与导师的交流,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并将这些问题带到与导师的讨论中。
通过与导师的深入交流,我不仅能够获得对问题的专业解答,更能够学习到导师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让我在学术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更加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目标。
因此,我坚信,读博期间带着问题找导师,不仅能够帮助我解决学术上的困惑,更能够促进我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这种学习态度,不断提问、不断探索,紧随导师前行的脚步。
放平心态,稳步前行
读博是一条漫长的路,尤其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结果不如预期,推倒重来的情况。每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我告诉自己要坦然接受,不气馁、不慌张。我相信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博一期间基本上都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科研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正是这个扎根的过程,让我能够有能力处理现在的研究问题。在学术的道路上,我常常提醒自己始终保持谦逊和专注,以扎实的步伐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