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之炬| 探索未知 成就自我

文摘   2024-06-20 16:20   北京  

探索未知 成就自我


苏琳琳,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

时至今日,虽然终于取得了博士学位,但却只敢认同自己算是迈进了科学研究的大门。面对浩瀚无垠的未知,不得不承认自身的渺小与获取真知的艰难,以致仅仅是迈进门槛,也需要攻破种种难关。攻读博士学位仅仅是众多人生选择中的一种,对我而言,这个过程中的收获远远超过结果。

科研的起点:眼中兴奋的光芒 

时隔多年,我仍记得本科期间参加大创实验时,那些繁重的课业和考试、无法理解的数学模型推导、仿佛被重重迷雾包裹的科研过程,让我苦不堪言。那一天,走进大创指导老师(学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办公室,她兴奋地告诉我们,昨晚她简单做了数值模拟,发现了非常好的结果。老师无意间流露出对于科研的热情与纯粹的快乐,像一柄轻柔的光剑,穿透了我的内心,并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好奇为什么求知会带来这种快乐,怎么才能拥有这种幸福体验?这便是我想要走上科研之路的起点。

自踏上科研之路起,我在与很多科研工作者接触或交流的过程中,都曾感受到这种求知的快乐和相伴而生的幸福,体现在他们在提到自己研究问题时的兴奋与专注,就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远方的一丝光亮;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困难如何与之伴生。对于怎样突破这些困难,想必每个人都有来源于自身经验的方法论,对我而言,离不开导师的指导、搭建个人知识库、持续学习、与人交流和独立思考五个方面。

导师的指导:不只有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的成长,首先离不开主动与导师保持沟通交流。导师给予我的指导不仅仅是每一次陷入迷茫时的答疑解惑、鼓励前行,更多的是毫无保留地向我传授学术的经验,并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想要达成某个目标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有效开展工作。

未来我的职业目标是高校教师,那么在攻读博士期间不仅需要培养自身做研究的能力,更要学习怎样申请和完成基金项目、如何将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怎样带领团队开展分工协作和指导缺乏经验的团队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怎样积累教学相关经验等;回到具体细节,做研究时如何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来选题、怎样赏析顶级期刊的文章、怎样快速查找到符合研究主题需求的好文章以及怎样解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等等。

这些经验的积累都在我和导师的持续沟通与探讨中,不断得到悉心指引与传授。所以说我是极其幸运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搭建专属知识库

我时常和好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点过分爱好“磨刀”,属于一种“差生文具多”。除了在读博开始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搭建与配置自己的文献库,还在读博过程中一直探索各种笔记体系,最终组合了好几种笔记软件来匹配我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一方面是满足自己闲暇时的爱好,另一方面也确实曾走过不少的弯路,但是每一步都值得的。因为我始终认为学习使用和构建一套匹配自己需求知识库,包括文献库、笔记和落在纸上的思考过程,是科研过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一套工具越是趁手,越能够帮助我快速将最新的知识和以往的知识相连接,也帮助我在需要落笔成文时,快速调取看过的内容。

系统地课程学习:提升自我认知 

在我的科研之路上有意无意地通过课程或是书籍,学习了包括研究方法、写作方法、社科理论知识等系统性内容,这些知识有些成为了科研过程的基础,有些或许留在潜意识深处,等待着发挥作用的一天。研究生阶段,面对“怎样做研究?”、“什么是研究问题?”、“为什么总在强调理论的重要性?”等问题,我在「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课堂上找到了答案,于是很多学弟学妹都被我安利过这门课程。课程的学习以及课堂推荐书籍「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的系统性学习,为我后续研究开展奠定了基础。

从这以后,我又陆陆续续通过讲座、在线课程或是书籍阅读,不断学习数据分析方法、批判性思维和科学写作的相关内容,以满足研究的需求,并且广泛阅读了涉及社科领域多个学科的理论书籍,提升自己看待问题与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

交流研讨:保持思想的流动性 

由于我们往往会依赖自己的经验看待问题,容易陷入自身思维逻辑的怪圈,因此很多时候我只有通过与他人交流,才能解开思考过程中的令人痛苦的“死结”或是开启一条新的思考方向。开展这种交流的场合除了和导师的一对一交流外,还主要包括学术会议汇报和每次师门的组会,通过他人的提问和自己在回答过程中的思考,帮助我发现自身思维框架中的盲点。

更多的时候是日常生活中和前辈或是同辈的交流。在科研路上,我幸运地拥有许多一起开展同领域研究的学姐、同门和朋友,能够和我轻松地畅谈一些新现象、新成果或是更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在这种日常交流中,不同的思想源源不断地汇入我以往的想法中,常常会令我得到一些新的灵感,或是帮助我完善现有的想法。

不断地思辨:快乐的源泉 

无论是导师的引导,自身知识的获取,还是和他人的交流,最终都离不开通过思辨过程二次加工,让外部的思想真正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联培期间,在国外的课堂学习中深刻感受到这种思辨能力的存在与重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倾向于教授一种思维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评价的也并非学生观点的正确性,而是得出这个观点的过程是否科学合理。

这种方法在大多时候或许不如直接被人告知结论来得高效,因为非常消耗精力,产出的或许大多是已经存在的结论,但从长期来看,这种思辨能力的养成是开启独立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并将受益终身。

读博前,无论是和学姐还是老师沟通的过程中,都透露着读博之路的困难,但抱着「读博这个心思一旦动了,如果不读以后的人生总会想着这件事情」的心思,还是选择了继续前行。攻读博士学位确实不是一条容易的路,但却让我逐渐感受到由思考带来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与科研之余,给了我时间与空间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怎样去弥合自身目标和能力之间存在的鸿沟;给了我难得的机会去畅想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体验通过整理清楚某些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让我终于懂得了,人生是每时每刻的体验,而不是为了抵达每一个里程碑。

贸大信院研究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研究生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