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一方茶

乐活   2024-11-21 07:57   广东  


物道君语:

茶,自成一个世界。



董卿有一次在《朗读者》里说: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才会与茶遇见呢?


有的人生长在爱茶的家庭,初生即初见。有的人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懂得了茶的回甘。有的茶飘洋过海,治愈了异乡人。


“工夫茶”便是这样一种遇见。从最初爱它的人们,随着岁月生活的步伐,茶从闽南去到了台湾、香港、广东、东南亚。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以自己对茶的爱,赋予了工夫茶不同的脉搏,跳动着不同的生命气息。



潮州人喝茶很自在。


走在街头,总会看到在小亭子间、摊位门口、街边、甚至旮旯角的一块小空地上,都有人支着小桌子,甚至是油漆桶反过来用,摆上一壶三杯。


常听潮州工夫茶仪式中有“开水热罐、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烫杯滚杯、提铫高冲、壶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前后21式程序。


但在市井烟火处,人们泡茶动作甚快,没有严格的区分。烧上顶滚烫的水,浇满茶壶和三个薄胎白瓷杯,用手指捏着小杯快速滚动清洗。紧接着投入小半壶茶叶,沸水高冲注水,茶盖刮沫掩入,环绕三个小杯出汤,以及滴尽每一点茶汤。


众人便可轻拿小杯,深深一嗅,香气喷薄入鼻,小喝一口香气在口腔和喉间绕梁三尺,最后一咕噜咽下,香滑入肠,滋味浓郁,整个人为之振奋起来。


喝工夫茶是潮州人的日常,虽然从泡到喝,衍生出来了21道仪式,但在仪式之外,潮州人更喜欢在生活的闲暇时刻,在忙碌下来的片刻瞬间,高高兴兴喝一杯茶。


在潮州,很多人把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献给了茶,喝得浓喝得香,喝得热热烈烈,变成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潮州工夫茶是他们的生活,更是一种风俗。



连横《雅堂文集·茗谈》记载:“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


台湾工夫茶与闽南一脉同源。其相似之处大多数指的是“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认为器具精良是工夫茶的重中之重,台湾工夫茶是茶器最讲究的茶区,并发展出独特的茶席之美。


工夫茶讲究“活水”,而活水还需活火烹。“活火”,指炭之有焰者。


涤烦茶寮的主人王介宏老师每每泡茶时,喜欢用一小火炉,置上一把扁形壶,当水沸时盖子有“卜卜”的跳动之声,即使从火炉上拿开仍会沸腾,俗称砂铫。王老师更喜欢唤它“玉书煨”,相传是一个叫玉书的老艺人所作最好,故一直沿用此雅称。


所用壶叫“孟臣壶”,一种小壶,早期惠孟臣所作最经典。王老师认为壶出宜兴者为佳,泥胎细且高温而透气,壶圆体扁腹缩口凸盖努嘴,有利于利发茶与巡茶,使茶达浓醇有韵而不滞闷。


“若深杯”,指的是小、浅、薄、白的细瓷小杯,可一啜而尽,水不留底。


有此三者,方可煮茶待客,既讲究又花心思与时间。有人认为喝茶追求本味,追求器具之美,是不是本末倒置。


恰恰,王老师认为茶具就是在于“极尽的发挥茶的天然之香”,呈现“乌龙茶的风味之美。”恰到好处的器具更能表现台湾乌龙茶的花香、清香,使茶更具“香醇浓韵美”。


仪式的一种表达,借此体会茶中之雅。



随着闽南人飘洋过海谋生活,也把喝茶的习惯带到的异国他乡。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日子,茶就像缓解乡愁的药,一杯杯治愈了那些想家的人。


不过正如学者黄健亮老师说:“工夫茶俗在渡海之后,往往必须向现实环境妥协,调整原乡的惯习,以另一种形貌延续茶香。”


是啊,漫长的船运,不可避免地使茶染上了杂味、串味,也会因为水分变潮,给茶叶去除异味,去酸,就成了必须要做的工夫之一。


不同于原乡工夫茶,南洋在泡茶时,会将一杯子倒置在壶口处,并从上浇淋热水,以其高温干蒸,类似虹吸的效果,把茶叶里的杂味尽除。这个方法也多用于洁净旧藏老茶。


若茶品受潮严重散发酸气,则必须手持壶把,上下摇晃并轻拍壶身于掌心处,用震动来荡开杂质,此法会同时间让茶汤变得味浓,但也粗燥挂舌,降低喉韵,所以只建议用于洁净受潮老茶,如果没有发酸则不需要。


南洋工夫茶事茶人姚斌奕老师还说 :“这实则也是一个向生活降落的过程。”这样的降落,恰恰使茶呈现了最本真的味道。


所谓“工夫”,动作虽细碎繁多,一程一式,却是真正为茶而作。


正如物闲文化在《中国工夫茶》书中将南洋一章命名为“大巧不工”,让茶呈现最自然的味道。


一杯好的茶,或出自好的山场、好的工艺,但更重要人是人心,对茶的爱。



随着闽南人来港工作,工夫茶也来到香港,熙熙攘攘的街道,慢慢出现一个个茶行。不少焙茶老师傅跟随茶商,从闽南来到此地,乌龙茶的传统制作、炭焙等技艺得以流传。


随着外销,工夫茶去到了更广阔的地方,东南亚、泰国、台湾等。那些以茶为生的茶商,代代相传,不少百十年来过去了,依然经营着一个平常又饱含岁月的老茶店。


“闽南所重之器物,所产之岩茶,潮汕人所重之泡茶技艺,都在香港街头巷尾得到最纯粹的表现。”


但香港穆如茶学杨玉云老师对此却有了更深的思考——“审视茶的文化价值”


她说:“香港一直有很好的茶文化资源,具备丰富知识的老藏家、行家、底蕴深厚的茶人为数不少。只是,香港茶人一直都在私人圈子内活动,很少有大型的推广,以及公开场合供大家交流。”


这不利于工夫茶在世界的发展,而从国内目前四十多项的世界茶文化遗产看来,不

论茶的种植、制作以及茶俗均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2021 年,穆如茶学把创始人穆如老师三十多年的研究心得整理成一个完整课程,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办全香港首个中国茶学文凭课程 ,冲泡品饮外,还有中国哲学、美学、艺术。


爱喝茶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但传播到世界的不该只是作为饮品的茶,还有我们对茶之美的认识,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慢慢拾起茶文化,中国工夫茶才会生生不息,抵达世界。


幸运的是,我们有不少的同行人。


物闲文化,在同行及茶文化爱好者的期盼中,举办了国内首次大型“中国工夫茶”博览会,邀两岸三地工夫茶从业者,集论坛、茶会、展览、市集于一体,将于2024 年 11 月22日,在上海,与大家见面


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祝愿我们一路同行,重拾光辉。


资料参考:
《中国工夫茶》 物闲文化编著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由物闲文化授权提供,转载请联系作者。



物道
从2015立春开始,「物道」便致力于做“中国精致生活”的传承者。历经10年,「物道」专注于寻找中国文化的密码、触摸中国手艺的极致、探索中国设计的可能,我们希望用一个个美好的人和物重构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把你带回中国最初的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