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朝阳

时事   2025-02-02 09:04   辽宁  

写在前面的话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闻人的观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辽宁日报创刊伊始,就在当时的鞍山、抚顺、本溪、旅大、锦州、安东、阜新等地设记者站,渐至全省14个市都有了派驻记者。14座城,不仅是派驻记者的报道对象,亦是他们的生活之所。新闻人的眼光见微知著,笔耕多年,又饱含一番深情。2025年1月22日起,本报推出《如此》系列,值此新春,与读者分享新闻人眼中的城市图景,笔下的城市记忆。如此真情,直击人心;如此情怀,感同身受;如此辽宁,精彩万分!


本期文章作者为王海涛,辽宁日报朝阳记者站站长,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24年,多篇作品获评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朝阳,我的故乡。北京往北,辽西至西;襟怀向海,城市朝阳。


大学毕业多年后,因工作回到朝阳,再次居住下来,目之所及,已非那山那水与那人,一切皆变了模样。


从春水趟过大小凌河、青龙河、六股河和老哈河,到秋风染色凤凰山、努鲁儿虎山、大青山和大黑山,我们的脚步遍及辽西这片土地的沟壑与丘陵,除了在乡下采访春种、夏耕与秋收的喜悦外,另有直面而来的“收获”:少了大风与狂沙,这里的山浓绿,水甚清,天更蓝了。


在春日的国家级古村落三道沟,同行的朋友问,有什么感受?我说,想起初中课文桃花源记里的“桃源”。


从乡村回到市内,穿行双塔、龙城两个城区,用不了四五十分钟;城市不大,但风景如画。


与凌水为邻,大凌河由南向东穿城而过,什家子河在北跳动着城市的脉搏;与凤凰山为友,城市住进林中。推窗可见山环水绕,出门可遇花繁树茂。不出城郭获山水之趣,身居城市有林泉之愉。


更亮丽的风景是,每年深秋,南迁的白天鹅陆续飞抵朝阳市城区大凌河段,栖息生活5个多月;白天鹅从迁徙路上的“过客”到“进城”短居,这至少在省内是少见的,足以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已得到显著改善。


我们把今日朝阳的山山水水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来,并与读者共享。有网友问,这是辽西的朝阳吗?


我们给予肯定的回答,并提供一组数字佐证:2024年前三季度,朝阳优良天数比例88.0%,排名全省第4;14个省以上河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考核目标,排名全省第2;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71个乡镇级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国生态文化保护区,今天的朝阳,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两万里山川已入画。


朝阳市大凌河两岸风景如画。 仇一军摄


曾经的朝阳,可不是这般模样。


夏热冬寒,风沙大。流传在过去的民谣说: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呼啸的不仅是地理上的风尘,悠远的还有远古的时代和历史上的烟云。


这里是花鸟源头、化石王国。1.4亿年前的“中华龙鸟”和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发现于此,朝阳因而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朵花绽放,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在龙城区龙鸟大街100号,是目前全球唯一在原位建设的遗址性化石主题公园所在地;朝阳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半以上的地下藏有化石宝贝。


走进这座城市,就化石,不仅每个朝阳人都能和你聊上几句,更让他们滔滔不绝的是,牛河梁。


这里是文明发端地、古国牛河梁。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处在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


这一考古发现,把中华文明起源向前推进了500—600年,实证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牛河梁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贾笑冰说:


——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礼制”的源头。


——牛河梁遗址的建筑布局,是中国传统建筑“北庙南坛”和“中轴对称”的最早体现。


2024年秋季学期起,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入选新版初中历史教材,走进课堂。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历史教研员李岩说:“自豪的同时,我们的责任是更要深入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从5800多年前走来,朝阳地区的历史遗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这里是一座有着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建立前燕、后燕和北燕王朝于此,疆域直达黄河以北,定都百年之久。


金庸先生题词:“龙城朝阳,三燕故都;传奇慕容,华夏一脉” 。一部《天龙八部》,让世人熟知慕容家族的同时,心往龙城。


慕容街、慕容村、慕容桥……行走在朝阳的街区,随时可触摸到悠远的历史时空。北端北塔五世同堂,南端南塔屹立千年;慕容古街,将朝阳南北塔、佑顺寺、关帝庙、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穿珠成串。


十四座辽塔,巍峨在低山丘陵的朝阳大地上,述说着沧桑的历史和悠远的传奇。


在朝阳, 朝阳博物馆、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等16座“宝藏”博物馆藏身于7县(市)区的市井街巷,超13万件文物、近700件国家一级文物存身其中。一些博物馆受展陈面积等条件限制,很多文物摆不下,只能定期换展。


朝阳市正在着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打造“清洁能源之都”。朝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钟灵毓秀的朝阳大地,正完美地诠释着天地澄和,风物闲美,文化厚重的朝阳之好。


这里的山水,这里的厚土,滋养着朝阳人,一代又一代。


朝阳通史里说,朝阳人的文化性格是宽厚直率、质朴守信与务实创新、吃苦耐劳。


唐朝边塞诗人之首的高适留下千古名篇“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凸显着朝阳儿女的豪放。


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崇文尚武之风绵延。朝阳人从来不缺文气,更不乏豪气。


为辽国建立国家礼制,大辽文明的奠基者朝阳人韩知古,将程朱理学从时代精神上升为社会意识形态;“蒙古族曹雪芹”尹湛纳希,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瑰宝,更是蒙汉文化交流的先驱。


他们都是朝阳历史星空中熠熠发光的文化巨星。


魏武挥鞭白狼山斩杀蹋顿,辽西太守赵苞啼血千古忠孝两全,前后燕“慕容”开疆拓土,营州人李光弼平叛安史之乱位列凌烟,大侠“萧峰”护佑辽国。


辽西朝阳几千载,有秦开却胡之千军万马的奔腾,有燕王喜奔逃辽东的匆匆,有隋炀帝唐太宗亲征的鼓角争鸣。


这里红色文化底蕴厚重,造就一代代烈士仁人。陈镜湖、韩麟符等革命先驱挺立潮头、激扬华夏。北国雄狮赵尚志、“中国地”,彰显着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被征服的顽强不屈。


汉、蒙、满的民族融合,草原游牧与中原农耕的文化交汇,塑造了朝阳人的文气、豪气和大气。


朝阳人有侠骨,朝阳人有柔肠。今日朝阳人,低头做事,实干创新,有如自己的先祖。


岁月更迭,人间变换。


这组数字构成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全省1/3的贫困县,全省1/4的贫困村,全省1/5贫困人口,都曾在朝阳。


这里,一度是全省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尽锐出战、精准扶贫,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662个贫困村全部销号,18.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朝阳与全省、全国一道,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从里到外,朝阳焕新。


初冬,一趟趟高铁列车于辽宁朝阳穿梭而过。


那是激动人心的时刻:2018年,京哈高铁承沈段开通运营,朝阳市一步跨入以沈阳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


“高铁开进我家乡”一度刷爆了朝阳人的朋友圈。


2021年1月22日,京哈高铁全线贯通,朝阳到北京,1.5小时。2021年8月3日,朝凌高铁开通运营,朝阳与辽南城市群时空距离大幅缩短,转身向海。


斗转星移,如今,京哈、喀赤、朝凌三条高铁串起了辽宁朝阳、建平、喀左、北票、巴图营、牛河梁6座高铁站,布点均衡、连线成网,朝阳成为辽宁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铁”的城市。


来朝阳投资创业、游玩的,比以前多多了!这是这座城市里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在数字化生产线上工作。仇一军摄


2024年,这个城市接连“出圈霸屏”。


夏季,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设立的朝阳师范学院揭牌,当地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空白被填补。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朝阳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百姓购买力最强的大白楼中心市场,“微更新、微改造”, 城市再添浓浓的烟火气。


什家子河综合治理快速推进中。“一天一个样,看着忒高兴了。”有市民说。


实干,变了新模样;实干,发展有了高质量。


2024年前三季度,朝阳市地区生产总值755.6亿元,总量全省第7;同比增长6.1%,增速全省第2。朝阳经济已经连续7个季度保持提升态势。


唐朝的明月映照营州朝阳的风雪,辽代兴中府的羊奶酒,唱着朝阳的花开。


仿佛看见,朝阳花开,映红往事如烟慕容街的风雪。回眸千万年,在这座小城,我们遇见眼前的芬芳,美的就像那海洋。


百川流向东,万物朝阳生。朝阳,迎着光,拔节生长。(崔士学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王海涛,辽宁日报朝阳记者站站长,高级编辑,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从事新闻工作24年,多篇作品获评辽宁新闻奖一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王海涛在朝阳北票市红村天鹅湾采访。


长按二维码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王海涛

编辑:王思雨  检校:史凤斌

责编:王德坤 辛垚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