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铁岭

时事   2025-02-01 09:02   辽宁  

写在前面的话


品味城市,有很多角度,新闻人的观察是其中之一。1954年辽宁日报创刊伊始,就在当时的鞍山、抚顺、本溪、旅大、锦州、安东、阜新等地设记者站,渐至全省14个市都有了派驻记者。14座城,不仅是派驻记者的报道对象,亦是他们的生活之所。新闻人的眼光见微知著,笔耕多年,又饱含一番深情。2025年1月22日起,本报推出《如此》系列,值此新春,与读者分享新闻人眼中的城市图景,笔下的城市记忆。如此真情,直击人心;如此情怀,感同身受;如此辽宁,精彩万分!


本期文章作者为李波,辽宁日报铁岭记者站站长,从事新闻工作27年,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外界对铁岭的误解,多半源于交通。
铁岭地处“沈大哈长”城市走廊中部,交通十分便利。无论是坐高铁,还是走高速,窗外的铁岭都一马平川,春天的黑土地、夏天的青纱帐和秋天的丰收黄,都让人印象深刻。
误会也就此产生。修高速、建高铁时,大多会选择建设难度较小的平原地区,因此很多人路过时,就会把眼前看到的和之前听说的“辽北粮仓”联系在一起,把铁岭定义为一片辽阔的黑土地。
事实上,这仅仅是铁岭的一面。
如果能在空中俯瞰,就会发现铁岭的另一面。铁岭的东部是长白山脉向南延伸形成的大片低山丘陵,并且有多条河流顺着山势蜿蜒西下。按照前人描述某一地区地形地貌的通常方式,铁岭的标准像是:四山半水,四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说到这儿,可能就更容易理解铁岭的大。
在中西部的辽河平原,铁岭的大是一种广阔,那遍地的金黄让人惊艳,也给人以衣食无忧的安然;在群山起伏的东部山区,铁岭的大是一种丰饶,那种上山走一圈就收获满满的生活,就是物阜民丰的样子。
铁岭的大,还是一种厚重。
位于铁岭西北部的昌图县是我省著名的产粮大县,其名字源自蒙古语“常突额勒克”的谐音,意为绿色草原。在东部山区,顺着山势向下穿行,就会路过黄旗寨、蓝旗寨、白旗寨等满族特征明显的村镇。而在中部的银州区,数百年前与铁岭卫遥相呼应的镇西堡、山头堡等关隘,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作为中原农耕、草原游牧、东北渔猎文化的重要交汇点,这些地名历经岁月洗礼,为铁岭曾经的热血与繁华留下了宝贵的印记。
有“北方水城”之称的铁岭凡河新城。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李林峰 摄
铁岭广阔而深沉。如果仅仅是穿城而过,很容易忽略这里的山和水,更无法真正理解这片黑土地的肥沃。
作为辽宁最北端的城市,铁岭东部山区是全省最冷的区域,尤其被称为“冷极”的西丰县,曾创下最低气温-43.4℃的纪录。然而,每一次走进这片山区,感受最深的都不是这里的冷,而是让人难忘的“暖”和“凉”。
在辽宁、吉林两省交界处的西丰县天德镇天来村,有一位退休教师,每年春天都要在进出村的道路两侧栽上鸡冠花、串红之类的花卉。由于工程量不小,而且一干就是好几年,村民受触动后都会捎上几句感谢的话。
有一年冬天,村党支部书记突然给这位乡村教师送来3000元钱。说这钱是向上级争取的,类似以奖代补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这几年你一直干的就是这个事,就全给你吧。
这个故事,温暖而持久。发生在铁岭,也很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当地人的性格特征。
这位村书记叫付宝库,他带领天来村还干了一件更有耐心的事。
从2011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他就带头上山栽果树。十几年坚持下来,天来村真如他当初承诺的那样,变成了一个有8500亩果树的大果园,年产各类水果1200多万斤。
付宝库在介绍天来村的水果产品。记者 李波 摄
前年秋天,记者曾在村里匆匆一过,当时目光所及皆是震撼。进村的山路上一袋袋准备装车的水果垛得整整齐齐,合作社院里满地苹果正通过传送带装上一辆大货车,分拣车间里村民将苹果精选后摆放到印着外文的纸箱里。
村民说,天来村的苹果、鸡心果脆甜可口,汁水多,上市又早。每年秋天,都有客商专程来收购,地头价就能给到两三块,装车之后全都拉到南方去,有的还出口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
落日余晖、漫山红果,收工的村民坐上汽车、骑着电动车,叽叽喳喳地约定第二天的行程。这样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了凤城的大梨树村。但在我省最北端能再造一个“花果山”,十几年坚持背后的付出也可想而知。而这就是铁岭人的性格。
背靠长白山、脚踩辽河水,生活在东北三省的“黄金地段”,铁岭人见过山河广阔,也见过涓滴成河。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多元交融的文化涵养出宽阔的胸襟,铁岭人不仅有使命在肩的大情怀,还能耐得住寂寞去坚守。2021年“七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付宝库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表彰。
作为铁岭的城市符号,被称为东北第一书院的银冈书院,立志打造中国蒸汽机车旅游第一品牌的调兵山蒸汽机车博物馆,在建设和维修改造中,也一直都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列满载游客的蒸汽机车奔驰在茫茫雪原。铁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办法是走进去,建立起与他们相同的地理观念,然后一起平视这个世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
铁岭的冷,不是单纯的冷,而是昼夜温差特别大,或许用“凉”形容才能更准确表达出那种冷与热之间的骤变。这样的温差,为当地孕育出一大批高品质的农产品,也滋养出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铁岭人。
昌图县通江口镇玉米收获现场。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关兴 摄
在东部山区,这种敏感体现在种植品种的调整上。近些年,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很多原来在铁岭无法露地越冬的果树都被村民引了进来,也都扎下了根。苹果、鸡心果、蓝莓……铁岭的水果生意越做越大。
在中西部的粮食主产区,这种敏感则表现为对灾害天气的积极防范。近几年的七八月我省连续遭遇强降雨,但每一次铁岭都躲过了重灾。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主动作为,在排水排涝工程上全力补短板;另一方面是当地农民全力应对,秋后旋地、正月选种、春分开犁,每一个节点都要根据自家地块的特点做足防涝的准备。
丰收的色彩。辽宁日报特约记者 关兴 摄
能看到即将到来的机会,能主动应对灾害,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这种能力就是对商机的精准把握。
开原市威远堡镇塔子沟村,因善卖榛子而闻名。这里的村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卖榛子,最初是到开原市里走街串巷叫卖,后来骑着摩托车把十里八村的榛子收来一起卖,再后来干脆把开原榛子直营店开遍沈阳、大连等北方城市。
每一次市场出现变化,哪怕是细微处的风吹草动,塔子沟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迅速反应,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精准回应。
进入直播电商时代,塔子沟和周边的几个村更是一起把榛子产业做到了“遥遥领先”。哪怕用“东北地区最大的榛子生产、加工和销售集散地”来形容,依然无法彰显当地在榛子产业上所具有的优势。
今年的榛子收获季,记者曾专程到塔子沟村观察和记录。所见所闻,让人豁然开朗。
这里的榛子产业,表象上是炒锅转动、四处冒烟的生产忙,是大型货车进进出出、装货卸货的销售热,但其强大,更体现在细节上。一辆装满生榛子的货车缓缓入村。站在炒锅旁的村民徐振财说,那是对塔子沟人炒榛子技术的认可,这两年拉榛子来加工的客户越来越多。在铺满榛子的晾晒场,72岁的耿玉仁正拉着40斤重的自制拖耙翻动榛子。他告诉记者,从榛子收获、晾晒、筛选,到炒制、包装、开口,全过程的生产工具,威远堡这一片都做到了行业顶尖。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铁岭榛子的产业链越拉越长,铁岭榛子的品牌越叫越响。但说到这儿,仍然没有描述出铁岭榛子产业所达到的能级。
威远堡镇四家子村村民在自家的直播间销售榛子。记者 李波 摄
在塔子沟村,记者遇到一位上班族。不到20岁的小女生,受雇于另一位村民做带货主播。在直播间里,她把“5斤64元保新货”的价格表写在纸板上挂在胸前,她拍榛子、吃榛子、装榛子的每一个举动都像在演小品,她介绍榛子产品时仿佛就是一个天生的段子手,每一句话都在分享快乐。
在村里找一个年轻人就能成为不错的带货主播,这与铁岭人普遍具有快乐的能力有关。而这种能力,既是铁岭榛子产业“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直接原因,也是铁岭能在网络江湖持续爆红的秘笈。
铁岭人为何如此快乐?原因很多,其中,百度AI的回答可谓是集百家之长:铁岭人的快乐源于家庭关系和睦、休闲娱乐丰富、幽默文化盛行和自然环境优美。
不过,与铁岭人有较多接触后就会发现,百度AI这个家伙似乎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铁岭人的快乐并不复杂,那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比较大的城市——铁岭”,还是“宇宙的尽头——铁岭”,都只是对日常生活中某些段落的提炼和升华。
铁岭人心中的母亲山——龙首山。铁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铁岭居住时间长了还会发现,铁岭人普遍具有较强的艺术理解力。比如,听到“比较大的城市”“宇宙的尽头”时,外地人在一笑而过时,内心甚或还有几分嘲笑。但铁岭人是完全当成段子,不仅一笑而过,还主动讲,到处说。
当然,铁岭人的快乐能力,还与人均艺术表现力较强有关。与铁岭人接触后,普遍会有如下评价:普通话标准,自带幽默,嗓门大放得开,善于观察和调侃生活,总能以通俗的语言化繁为简。而这些几乎就是外界对东北籍明星的普遍评价。
当铁岭人带着这样的评价去直播间带货时,铁岭特产也带着快乐和乡土气息挤进了各家的年货清单。

作者简介


李波,辽宁日报铁岭记者站站长,主任编辑,毕业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从1998年起在辽宁日报多部门工作,2020年参与大型多媒体新闻策划《大地情书》,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辽宁日报记者李波(左)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采访。


长按二维码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记者:李波

编辑:李晓玉  检校:冰晶

责编:王晓领  审核:李德强

辽宁日报
价值 链接 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