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亿独角兽智谱被列入实体清单,对国内大模型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科技   科技   2025-01-18 10:00   北京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辑|杨   锦

运营编辑 | 王一晴

审核|孟莎莎

在中美AI竞争加剧之下,“AI四小龙”被制裁的命运,落到新一波大模型企业的身上。

当地时间1月1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修订《出口管制条例》(EAR),除更新对先进芯片的出口管制,还在实体清单上新增25个中国实体,智谱有关10家公司在列。

这家估值超200亿元的独角兽成为国内首家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大模型公司。智谱迅速发布声明称:这一决定缺乏事实依据,表示强烈反对。

“鉴于智谱掌握全链路大模型核心技术的事实,被列入实体清单不会对公司业务产生实质影响。”1月16日下午,智谱还对外发布多款最新模型,用技术升级进行“反击”。

根据规定,被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将在供应链方面遭遇限制,美国公司或个人若未得到许可,不得向这些企业出口管制的芯片、软件等任何物品和技术。

对于智谱,乃至其它大模型企业来说,在行业进入淘汰赛的情况下,无疑将面对更多的内外部挑战。

智谱被列入清单,有何影响?

此次智谱共有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全资控股的9家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包括了其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的业务公司。

BIS表示,将这些实体列入实体清单,是因为其通过开发和整合先进的AI研究,推进中国现代化。根据EAR规定,这违反了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

作为中国最早的大模型企业,智谱自2020年就开始研发GLM预训练架构,并全面对标OpenAI。在文本、语音、图片、视频等多模态,以及代码、智能体、推理等领域,智谱都有跟OpenAI对标的模型和产品,最新大模型GLM-4-Plus评测性能已与GPT-4o持平。

有分析提到,或许正因如此,智谱才进入美国制裁视野,一定程度是技术实力的证明。有AI业内人士对搜狐科技表示,感觉智谱是痛并快乐着,觉得自己被国外点名认证。

但该人士也提到,这么早期就被限制,其实对未来发展不太好,这也说明中美在AI领域势必会加剧对立。“我们必须自己搞AI,得有自己的大模型。”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战略与宏观项目主任刘典对搜狐科技表示,智谱被列入实体清单,意味着需要在芯片、软件等层面加快寻找替代方案,但短期在效率和质量上难以与美国技术抗衡。

比如,硬件层面,高端芯片更加获取;软件层面,大模型训练所需的部分工具和框架或也会受限,如PyTorch、TensorFlow等编程框架,DeepSpeed等并行加速软件,以及AI编译器等。

智谱则多次强调自身是国产自主可控的大模型。搜狐科技获悉的一份智谱融资资料显示,智谱认为,相较其他大厂和创业企业,智谱独特优势在于自研GLM架构,不依赖任何开源模型,同时技术自主可控、迭代路线清晰。

该资料还显示,智谱在硬件层面已实现国产适配,训练适配昇腾、海光、神威等平台,推理则适配寒武纪、摩尔、燧原等10余款国产芯片。

“研发这块是智谱自己做,目前看基本没影响,芯片原来就有限制,还有大量国产替代。”一位智谱前员工对搜狐科技表示。

但前述AI人士认为,现在国产算力在训练侧还不太好用,很多仍是基于英伟达芯片。在该人士看来,智谱不一定要继续搞大规模预训练,其目前也基本转向多模态和后训练。

此前完成30亿元融资时,智谱就表示融资将用于智谱GLM大模型进一步研发,包括复杂推理、多模态任务等。随后去年底,智谱推出主打深度思考和推理的GLM-Zero模型。

目前,推理已成为大模型技术的重要方向,不少企业如DeepSeek、MiniMax等通过架构和工程的组合创新引发业内关注。在越发严格的算力限制下,这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借鉴。

刘典表示,这一挑战会推动智谱加大对国产技术的投资,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但也需要在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财力。

智谱生态基金此前就投资了多家大模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跟算力服务有关的清程极智、无问芯穹等AI基础设施公司。

AI管制新规持续加码,

智谱不会是最后一家

最近几年,美国对中国AI发展的限制越发加剧,尤其是在芯片层面不断加码。

这周稍早前,美国政府宣布推出“人工智能扩散临时最终规则”,将芯片出口对象划分为三级,享有不同等级的AI配置权限,中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位于第三等级,几乎完全被禁止从美国进口先进的AI芯片。

同时,新规还首次将AI模型权重纳入出口管制范围,计算量超过10^26次运算的模型在出口时需要授权,即便在美国境外训练的模型,如使用美国GPU等部件,也将面临长臂管制。

随后,美国半导体协会、英伟达、甲骨文等纷纷发文反对,认为这将削弱美国的竞争力,损害美国领先的创新地位,“这可能成为美国科技行业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政策之一”。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智谱不是第一家被列入实体清单的AI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大模型企业。

刘典认为,这对其国内他大模型企业来说是一次警示,也是一场行业考验。

“这将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多样化与技术自主可控,企业出海时也面临双重压力——合规性挑战和竞争力的考验,会增加运营的复杂度和成本,可能还需调整全球市场的布局。”

搜狐科技了解到,目前智谱还在新加坡、中东设立了分公司,同时在美国、英国等地成立了研发中心,全球员工约1000人。

去年智谱CEO张鹏曾在沟通中对搜狐科技表示,智谱也在布局海外业务,目标客户包括进入中国的国际性企业,以及中国的出海企业。

“这不仅仅是技术壁垒,也是一场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心理战,很多国际合作伙伴可能因为智谱被列入黑名单而对合作持保留态度。”刘典表示。

前述智谱前员工也认为,制裁的影响不是立马能看出来,后续做生意的时候,影响会显现,客户可能会有所顾虑等。

智谱则在声明中表示,智谱有能力也将更专注地为用户和伙伴提供世界一流的大模型技术、产品和服务。同时公司将继续参与全球AI竞争,坚持最高安全标准和公平、透明、可持续原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

刘典认为,未来中国AI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政治因素制约,技术“制裁”和“围堵”可能成为新常态,对外依赖性强、缺乏创新的公司可能会被淘汰。

最近,微软、OpenAI等在关于AI发展蓝图中,都呼吁美国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对创新的支持,以确保其在全球AI的领先地位,并将中国当做竞争对手。

刘典呼吁到,中国AI产业必须需要转向自主创新,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如算法、芯片、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同时要重构更为独立、可靠和多样化的供应链体系。

此前,华为、科大讯飞,以及商汤、旷视等“AI四小龙”都被列入实体清单。这使得国产替代越发得到重视,科大讯飞就联手华为打造了国内首个全国产万卡算力集群。

商业模式难找,

大模型加速进入淘汰赛

从业务层面来看,不少观点认为,智谱是目前发展相对较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

有知情人士对搜狐科技透露,智谱2024年营收约在三亿元左右。“这个体量太小,但在这几家创业公司中相对较好。”

目前,智谱的商业化重心在于ToB和ToG。智谱此前透露,2024年商业化收入增长超100%,日均Tokens消耗量增长150倍;智谱清言App拥有超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超千万。

据智能超参数报告,智谱在2024年以32个大模型中标项目数量位居第三,披露金额达1.29亿元,覆盖通信、金融、能源、教科等行业,且以央国企客户为主。

不过,B/G端市场竞争激烈,智谱为拿单承受了不小的价格压力。如岚图汽车项目,智谱报价349万元,远低于腾讯云的1334万元、科大讯飞的759万元;中广核项目里,智谱575万的报价,比其他候选人低两三百万。

智谱董事长刘德兵去年11月底对搜狐科技表示,公司已签订上千份合作合同,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做的比较快,传统行业也在接触,如制造业,但制造业情况复杂,精准性要求比较高,相对比较难做。

这意味着,大模型落地依然面临不少挑战。“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智谱的基本盘已经稳固,商业模式已经探索成功。”

在啟赋资本合伙人宋昶看来,大模型公司做B端应用最终可能会变成BD驱动型、很乙方的事情,谁有客户资源,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谁就能够赚点钱。

很多人都担心,国内大模型应用会不会最终走向像过去软件或SaaS行业的宿命。“这一波大模型企业,想要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依然很难。”宋昶认为。

他表示,智谱从清华系出来,有很强的学术背景,也积极拥抱国资,存活概率更大,至少能在国资场景找到付费项目。“这几家独角兽要要赶紧找到自己的基本盘,找到更擅长的领域。”

现阶段,不少大模型厂商都在尝试抱政府大腿。百川智能和阶跃星辰都拿到了地方国资,百川智能还和宁波高新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将百川智能大模型项目落地宁波高新区。

宣布放弃做预训练的零一万物,将公司重心转向商业化应用,早前则和苏州达成合作,推动大模型在苏州落地推广。

“2025年是大模型考验年,是应用爆发年,更是商业化淘汰年。”李开复表示。

这基本成为行业共识。“现在大家估值都很高,可能谁都没有特别强的信心,在一段时间内还能够以更高的溢价融到更多的钱,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决胜负的时候。”宋昶说。

朱啸虎此前关于大模型独角兽最好结局是被收购的论断,越来越被业内认可。宋昶同样倾向这种观点,但他也提到,大厂收购时可能会更多关注是否有足够价值。

目前来看,国内大模型公司不仅面临行业内部困境,还将面临更多外部挑战,或都将推动这场淘汰赛加速。




搜狐科技
搜狐科技聚焦前沿科学与科技产业报道,深度跟踪基础科学、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等领域重大事件,洞察科技趋势与商业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