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枰丹青——中国历代棋画集萃
(杨自强 著)
第二章 宋、元
张先(990—1078),字子野,宋代著名词人。乌程(今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宿州椽、吴江知县、嘉禾(今嘉兴)判官,官至都官郎中。曾因其词中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此为张先熙宁五年(1072)所作。张先时年 82 岁,退居于家,依其父张维《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之诗意而作。图中除此诗外,还有《庭鹤》《玉蝴蝶花》《孤帆》《宿清江小舍》《归燕》《闻砧》《宿后陈庄偶书》等诗,均为其父张维所作。画中起首部分是吴兴南园一角,一座花木掩映的楼阁内,吴兴太守马大卿正陪二老对坐弈棋。画前引首有清乾隆手书“诵芬写妙”四字。拖尾有南宋陈振孙,金颜尧焕,元鲜于枢、脱脱木儿四跋,画中有北宋孙觉一跋。从卷尾“悦生”“秋壑”“秋壑玩赏”三印,可知曾为南宋贾似道所收藏。
〔宋〕张先《十咏图》,绢本设色,52cm×125.4cm,故宫博物院藏
〔宋〕张先《十咏图》(局部)
〔宋〕李公麟《会昌九老图》(局部)
“会昌九老”是继“商山四皓”后又一个被一再绘制的老人题材,代表着文人士大夫退居林下后悠闲自得的生活。其原型是唐会昌五年(845)二月二十四日,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与友人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的“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李元爽及僧如满两老亦告老归洛阳,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九老年龄最大者 136 岁,最小者 74 岁,平均 91 岁。以如此高龄而尚能享受生活,确是人生快事。白居易《九老图诗》云:“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自此,《会昌九老图》成了一种文化范式和绘画创作的母本。而在众多的《会昌九老图》中,棋局时有所见,可见围棋在士大夫的退居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李龙眠此画作,将“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合为一卷,在历代这两大题材的绘画中可谓仅见,由此亦可知两宋时“商山四皓”与“会昌九老”已广为人知,故两个相隔千年的故事合而为一而不致违和。卷首有明代文人岭南黎民表隶书“龙眠真迹”,认定此为李公麟所作。从鉴藏印可知,此画在明清时曾为黎惟敬、高鉴、钱士弘、星严、梅清及内府递藏。
此卷描绘的是白居易等“九老”的隐居生活。九老或闲谈,或观棋,或远望,或品鉴书画,或拄杖漫步,一派恬淡气象。其中二老于船舱内弈棋,悠闲自得,大有“胜固欣然败亦喜”之风度。此图虽以人物为主体,然景物建筑亦极为精确,诸凡水榭、房舍、廊柱、板桥、河堤、护栏、石凳乃至建筑物结构和构件的细部,笔致工谨精细,一丝不苟,可谓“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简洁精练而富有变化,既有真实感,又有文人情趣。
〔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
〔宋〕马兴祖《香山九老图》
〔宋〕马兴祖《香山九老图》,绢本设色,27.1cm×217.2cm,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马兴祖(生卒年不详),宋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宋代画家。绍兴年 间(1131—1162)为画院待诏。其父马贲,其子马公显、马世荣,其孙马逵、马远乃至曾孙马麟,均为著名画家。马兴祖工花鸟、人物、山水、杂画,尤善鉴别,宋高宗每获名迹卷轴,多令其辨验。
“香山九老”即是白居易等人的“会昌九老”。因聚会于河南洛阳龙门山之香山寺,故名“香山九老”。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亦由此而来。
宋人《香山九老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卷首题“宋马兴祖香山九老图真迹”。清道光年间著名收藏家李季云题曰:“宋人九老图真迹。此签不知何人审定,仍其旧识之。季云重装摹书。” 在卷后又跋云:“此卷高色钩勒古厚深稳,非元以下所能到。旧有残签定为宋人手笔,不诬也。道光丁酉北平李氏季云识。”李季云似对是否马兴祖所作有所保留,但为宋画当是无疑。此卷笔法精微严谨,线条利落挺秀,设色浑厚,景物刻画工整细密,不愧精品。画中幽篁间两老对弈,一老低头沉思,似遇难局,一老则面带微笑,胸有成竹,旁观童子亦神情专注,显为棋局所吸引。而棋桌摆放于古石之上,尤见古朴。
编辑:办公室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