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爱是一场双向奔赴——父母如何和孩子相互赋能

文摘   2025-01-24 11:27   宁夏  
嘉宾:李红,雷莉青
主持人:张楠


开栏语:时间过的真是快,转眼之间我们来到了2025年,在新的一年里,我想不管是家长朋友还是我们的孩子都会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己、对家人有不少美好的期许,尤其是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学习能够芝麻开花节节高,很多孩子都会希望父母能够对自己多一些理解与接纳。如何在这样一种双向期待中达到相对来说比较和谐的状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我们今天请来了吴忠市妇联家庭和儿童部部长李红、我们的老朋友雷莉青老师,共同探讨一下父母和孩子如何相互赋能。
主持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岁年龄一岁人,不知道为啥,我们发现孩子长着长着就和我们期待的想象中的不一样了,会出现一些懒散,对学习没有动力,一天到晚就喜欢玩手机,还总是梦想能够走捷径,如果父母不管,孩子就会变本加厉,如果父母管了就会出现吵架闹别扭的情况,这让很多父母感到非常的不解和痛苦,特别是在寒暑假里,亲子矛盾常常会升级。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听话懂事,人见人爱,长大了反而变成了相反的样子,出现一些让我们难以接受的行为呢?我知道李红部长接触家庭教育工作比较早、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相对了解比较多,能不能请您就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相互赋能分享一下您的经验。

李 红:好的!首先,非常感谢主持人提出这样一个困扰大部分家长的问题。的确,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作为孩子,一谈到这个问题似乎都非常头疼。站在父母的角度,深感教育子女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又非常想摆脱父母的管教,甚至很多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我觉得综合来说,还是大多数父母在如何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方面有所欠缺,或者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家长不知道采取哪种方式去解决更合适,可能就是小事积累成了大事、小问题发展成了大问题,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家庭父母与孩子就像仇人一样。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与孩子和谐相处、相互赋能呢,这个问题应该说有点难度,特别是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吸引孩子的东西太多了,教育孩子的确非常考验父母。近几年通过全市家庭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和个人自学,了解了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就我个人而言,要做到与孩子和谐相处、相互赋能,首先一点就是家长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这个前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生活、学习中,家长一定不要在语言、行为上对孩子进行打压、攻击、甚至是侮辱,充分的尊重其实就是能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心;其次就是要大概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比如少年期孩子从生理上到心理上的特点、青春期孩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而且作为家长,要提前了解并告知孩子这些特点,消除孩子的成长困惑,当然家长更要提前学习和每个阶段孩子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降低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和隔阂的几率。还有一点就是一定不要回避问题。和孩子之间的任何一次矛盾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小事,都要妥善解决好。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都是从孩子上学时候开始的,小到生活习惯、大到辅导作业,可能逐步会从“母慈子孝”发展到“鸡飞狗跳”,家长困惑、孩子焦虑,最后本来活泼的孩子不爱动了,本来见了爸爸妈妈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孩子不和父母交流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庭关系紧张。最后一点就是,一定要注重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要充分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包括学习状态、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校合作、协同育人,不能只一味地只盯着这孩子的成绩,成绩是建立在健康的身心发展基础上的。我们做家庭教育试点的时候,倡导的就是“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个学习指的就是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更要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子女,避免孩子教育中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所以说希望我们广大的家长一定要积极主动学习、全面了解孩子、耐心陪伴孩子、科学养育孩子,避免孩子教育走弯路、甚至走错路。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部长的分享,我也发现很多的时候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孩子一味表现出抗拒和不配合,对于孩子来说也不是家长总是不讲理和指责,而是我们没有想着如何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对此能不能请雷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雷老师:谢谢主持人,刚才李红部长的分享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案例。在一次咨询中,孩子的妈妈去开会了,爸爸先跟咨询师说了孩子前一天的情况:昨天晚上吃饭,孩子总是离开桌子,到处溜达;玩游戏的时候,一兴奋就蹦蹦跳跳,跟他说这样会影响楼下的人,也不听;做了很长时间手工,最后不收拾桌子;刷牙洗漱已经很晚了,还纠缠着要给他讲故事。在爸爸看来,孩子就是个问题孩子:调皮、顽劣、不听话、不体谅父母。然而,妈妈工作结束后,跟咨询师描述的则完全是另外一个版本: 昨天孩子回来很高兴,跟妈妈拥抱,说“我好爱你”;吃饭的时候,确实离开两三次,但晃悠一下,没用提醒,自己就回来了,这已经很有进步,以前最多他会离开七八次;孩子玩游戏主要在沙发上跳,偶尔一两次才跳到地上;做手工的时候,特别投入,状态很好,做得很细腻,很有美感,做完心满意足,然后自己主动去刷牙洗漱了;孩子要听故事,但因为时间有点晚就没答应,孩子也没生气,就睡觉了,很好说话。在妈妈的视角下,孩子有爱、听话、自觉、懂事。为什么同一个孩子,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里为何有这么大的不同?心理学认为,人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折射,如果我们内心被焦虑、内耗与烦躁所挤占,心理能量被消耗,就容易将自己的负能量投射在孩子身上,故而总在挑剔、愤怒。而平和的父母,情绪稳定、身心放松,因此看待孩子时,态度自然更加宽容与欣赏。其实细细想一想,真的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激怒了我们吗?有没有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就对孩子过高期待,所以才总觉得孩子不够好、不够努力,不断放大问题,如临大敌。另外,如果我们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足够的内在力量,没有更好的办法和能力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才一直聚焦在孩子的问题上,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哪哪都是毛病。

主持人:的确如两位嘉宾所说,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同样是孩子把玩具散落一地,父母若工作不顺回到家,会忍不住怒火中烧,对孩子咆哮;但如果是工作顺利、心情很棒的一天,却反而觉得孩子很可爱甚至忍不住给他一个爱的抱抱。这背后,孩子本身并未改变,改变的是父母的心境。所以啊,当我们看孩子哪哪都不顺眼时,不妨多想想,真的是孩子满身问题,还是我们只能看到孩子的问题。当我们换个角度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停留在自己以为对的认知中,其实就是给孩子的成长给予了很好的认同和赋能。当然,说到对孩子赋能,如果愿意,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不过如果能充分利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时间节点,效果应该会更好,这不,马上就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了,家家户户基本上都要走亲访友,我知道我们市妇联这些年一直在开展家风家教,如果能够把春节期间的家风教育和为孩子赋能有机融合,会不会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的李红部长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

李 红:是的,这几年我们常态化开展的“爱在你身边”、“为爱赋能”等主题活动,在培育良好的家风家教、家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寒假期间,我们围绕“把爱带回家 同心护成长”这样一个主题,组织部分少年儿童、困境儿童开展“声音宝盒话未来、声音宝盒送祝福”“抱出幸福、抱走美味”等系列活动,让孩子、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在新春来临之际,提议我们各位家长抽点时间多带孩子与家族、家人多链接,让孩子带着更多的觉察,了解家族、家庭成员的故事,跟家人更好的互动。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下一辈如果没有长辈的刻意安排,可能以后都极少来往,更不用说有深入的了解与互动了。春节期间可以利用小范围的拜年,除了对长辈表示尊重与关心,传递祝福与亲情,更是给孩子赋能的好时机,我们要在相处和沟通的过程中,多欣赏孩子的努力和优点,对于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通过讲故事打比方循循善诱。春节走亲访友期间,希望父母不要拿孩子的成绩进行攀比,努力做到:不问别人家孩子的成绩,不谈论自己家孩子的成绩。当别人询问自己孩子的成绩时,可以告诉他,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能证明一切,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孩子一直在努力。当然对于一辈子辛辛苦苦付出的老人和长辈,多听他们讲一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他们同样也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尊重、被爱、链接,他们的生命力状态也会随着经历的事件起起伏伏。当我们看到了期待、渴望与生命力的层次,我们就会更加能快速理解我们长辈,及时欣赏到他们为家庭、为家族的付出与牺牲,并且能给到他们更多发自内心的理解、尊重与关爱,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一个赋能与成长的契机,也称为推进家风建设的契机。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部长给我们提出一些如何利用好春节做到对孩子赋能的很好的建议。我还听到过这样一句话,爱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前面说到了不少父母给孩子赋能的方法,那是不是孩子也要为父母赋能呢?对此,雷老师有好的建议吗?

雷老师: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特别暖心的视频。一位爸爸接女儿放学时,他把车停在距离校门口较远的地方。女孩很不解,问爸爸为什么要把车停很远。爸爸有些愧疚地解释,担心车太破,给女儿丢脸。没想到女孩却安慰爸爸说:“不丢人啊。开心最重要,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一句话,让爸爸感动得差点落泪,也治愈了他那颗忐忑、惭愧的心。多么暖心的孩子!所以有人说:“身为父母,最大的欢喜不是子女成器,而是孩子终于读懂了自己。”而父母最大的幸福莫过于,逐渐长大的孩子能体谅父母的不易,尽己所能理解父母,反哺父母,给父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蕴藉。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孩子想要表达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可是却被父母给拒绝了,说什么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它的事情不用操心,时间长了我们的孩子就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甚至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其实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善良的、有爱心的,从这个角度讲要让孩子为父母赋能,就要给孩子承担责任表达爱心的机会。当然,孩子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父母赋能:首先是学习积极的对话,孩子如果想要父母的理解与接纳,可以保持积极和乐观的沟通方式,帮助父母缓解压力,多一些正向情绪感受。例如,当孩子看到父母的闪光点或者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时,积极表达赞美和感激,增强父母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同时一起和父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策略主动维护家庭的和谐,如避免争吵、促进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支持,来帮助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比如前面李部长提到的利用春节给孩子赋能,我们的父母也需要在这样重要的日子里被孩子赋能,这种正面的反馈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支持,从前面李部长提到的“声音宝盒话未来、声音宝盒话新春”小视频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辛苦付出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还有就是孩子通过展示出积极向上、负责任和勤奋好学的行为,可以激励父母在生活中也保持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对父母有很大影响。对于孩子来讲,好好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也是为自己负责的义务。因为孩子的所思所言所行对父母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一句话,孩子都如此努力了,做父母的怎能懈怠不前呢。人生的路上,父母和孩子确实需要共同奔赴、彼此成就。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的两位嘉宾为我们如何让今年的春节更有意义带来了这么多好的建议,在此,我也想送给各位听众朋友几句话:父母与孩子之间其实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爱是彼此包容与陪伴,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感恩孩子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成长和无限的惊喜,更感恩父母带给我们生命来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追求幸福,互相陪伴,鞭策,鼓励,在这场双向奔赴的爱中,我们找到了生活的力量和意义。新的一年,加油!

来源:吴忠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张楠
审核:魏波
终审:张玮


听见吴忠
吴忠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