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来了怎么办?避难时如何保暖?

文摘   2025-01-09 12:00   宁夏  

余震来了该怎么办




余震的总体特点之一,是多数情况下余震活动强弱与主震大小相关,主震越大,余震的活动就越强、次数越多;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余震活动会随着时间在强度和次数上逐渐衰减,但不同构造区域的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持续几个月,有的可能持续十几年或更长时间。


1

搭建临时避震场所谨慎选址


常见的地震次生灾害有山体滑坡、水库溃堤、堰塞湖泄漏崩塌等,因此在搭建临时避震场所时请谨慎选址。

2

防范危房进一步破坏伤人


主震后余震持续不断,在专业部门尚未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之前,即使自家房屋尚未倒塌,震后也不要贸然进入或居住。


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震后人员压埋

如何避免发生挤压综合征




建筑物倒塌后,当人被重物压住超过一小时,富含肌肉的肢体躯干会局部缺血缺氧,使肌肉细胞坏死产生毒素,出现挤压伤。


此时若马上移开重物,血液重新流入解除压迫的组织,缺氧坏死细胞产生的有毒成分会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器官,从而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出现电解质紊乱、心脏电信号传导异常等,这就是可怕的挤压综合征。

正值冬季,一旦失温如何自救?避难时又该如何保暖?


避难时如何保暖?



报纸也可以用来保暖!



1. 将报纸揉搓后垫在外套里面,它们会形成一个微小的空气层,有效减少热量流失,起到保暖效果。


2. 如感到腰腹部或其他部位受凉,可将两张报纸裹在腰腹部,用保鲜膜或塑料袋将其固定。


3. 将揉搓后的报纸放入塑料袋内,再将双脚伸进去,可迅速提高温度,但此方法不适合长时间使用。



1月7日,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应急广播与腾讯联合推出的“中国地震台网”全国微信预警小程序向震中周边2137位用户推送了预警信息,其中强提醒198人,推送平均用时501毫秒。


人民网科普提醒,及时关注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及时避险。



来源 | 人民网科普

编辑 | 郭恩欣

审核 | 魏波

终审 | 张玮



听见吴忠
吴忠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91.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