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入选《赣南家风故事》作品|温良敦厚——刘德熙家风
文摘
2024-10-18 23:10
江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赣州市纪委市监委、赣州市妇女联合会、中共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整理编写了《赣南家风故事》,深入挖掘赣南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故事,揭示了家风的真谛与力量,通过本书的学习与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其中,寻乌县传统家风故事“温良敦厚——刘德熙家风”入选《赣南家风故事》,现对其进行推介。刘德熙(1786—1848)字穆士,江西寻乌县晨光镇人,自幼聪慧勤奋,才识博达。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湖南临湘、耒阳知县,以清廉爱民著称于世。刘德熙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首次编修《龙图刘氏族谱》,立下本族家训:“至嘱儿孙莫性刚,为人忠厚要温良。奸枭处世声名臭,清白传家姓字香。一面威风休使尽,十分见识莫恃强。格言家训宜遵守,免被旁人说短长。为人处世学得好,子孙万代福无疆。”还写下《刮目相待赋》《五经为众说郛赋》《日就月将赋》《学然后知不足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等治家济世的文章,在刘德熙上下几代人的身体力行下,龙图刘氏形成了“勤奋好学,清廉奉公;一心为国,死而后已”的家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刘德熙出生于长宁县南桥堡龙图村(现晨光镇)的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刘承镇曾任山东即墨县典史,祖父刘兆清曾任定州直隶州知州。刘兆清在任期间,正值川楚战事频繁,朝廷屡次发兵征剿,所过州县征需过亿,然而刘兆清克己奉公,不愿以派累民,在定州任上止年余,民德归厚。刘兆清刚正不阿,在云南任罗平知州时,厚待少数民族,用法尚宽,因而得罪巡道。朝廷闻刘兆清官声,下旨召见。圣旨到达巡道时,巡道故意压了几天,待刘兆清接到圣旨时距皇帝召见仅有三天,按正常行程根本无法复旨。刘兆清毅然奉旨万里上朝,累死三匹快马,按时赶到朝堂,三呼万岁之后口吐鲜血,圣上也为之动容,责令吏部查明情况后严惩了云南巡道。祖父刘兆清故后,江西文化名流“贞堂九子”之永丰人徐湘潭为刘兆清撰写墓志,这事对少年刘德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德熙的仕途相当坎坷,一是因守孝误了9年的时间才进士及第,二是因“普通话”不准而耽误了更好的前程。但是,这些丝毫没有改变他为官为民的初心。清嘉庆十八年(1813),刘德熙拔为贡生;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道光三年(1823),考取国子监;道光五年(1825),刘德熙之父刘宗棨去世;道光九年(1829),刘德熙参加己丑科会试,中试为贡士;这年,又逢服孝,至道光十三年(1833),才得以参加癸巳科殿试。殿试场上,他下笔如有神,一挥而就答了两首诗。第一题限韵作归字五言,他拟题为《春色先从草际归》,诗中表达了报效朝廷的志向。第二首七律,题目《老将》,诗为:“凌烟阁上画图新,百战犹存报国身。青史千年昭汉绩,白头万里冒胡尘。囊无薏苡何尤谤,座有葡萄但饮醇。翘首天弧豪气在,挽强终不让玢粼。”终以第三甲第三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不久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奉命留朝整理、补抄《四库全书》。三年后散馆考试,时限韵“惟”字作赋,因长宁话中“惟”“维”不分,他不小心把“惟”字写成了“维”字,被发归铨选,陷入八年的吏部铨选中。嗣后到湖南临湘、耒阳县任知县。来到地方的刘德熙一点也不气馁,他十分重视教育对地方发展的作用。他刚到临湘时,见当地民风粗鄙,陋习盛行,便决心“兴学办教以革陋除弊”。他筹资在临湘县里办了10所免费学校,挑选本县10名品行端正的儒生到学校去担任教师。办学期间,刘德熙用自己的俸禄聘请有名望的先生为寒门子弟授课,以提高教育质量,拓宽学生视野。为了进一步强化老师们的责任心,每个月他都亲自到各学校,对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成绩进行“评骘精允”。他不但自己“不受一钱”,还要求各个学校也要做到廉洁办学,学校凡收到学生拜见老师时给予的礼物或其他费用,全部都要捐到县衙,以贴补困难学子之日用,让更多的乡村孩童能够上得起学。两年后,刘德熙调任耒阳县知县时,临湘县士民万分不舍,众人将他的事迹代代传颂,士民“至今思之”。在耒阳县,刘德熙除了采取革陋习、毁淫祀、禁妖巫、兴教育等方法治理县邑,还特别关注大众生计,倡导“以农为本、以农兴县”。在任期间,他躬亲力行,经常下到乡村调研,劝勉百姓要重视农业生产,甚至撸起袖子、挽起裤脚,亲自参与农事活动。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刘德熙还动员全县民众广泛种植树木,保护泉水源头;带领民众深挖水渠,广溉良田;帮助各乡开凿池塘,养鱼储水,以备天旱之需。此外,刘德熙还为发展农业、治理水患专门撰写了一部《浚塞负郭水道说》,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治理水患的方案,载入《艺文志》,为后人所推重。文化方面,刘德熙不仅为所任两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还为家乡长宁县文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道光十七年(1837),刘德熙应泰安知县严长宦的邀请编纂《泰安县志》,他在《泰安县志》中关于成纪城位置的判断,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及高度重视。道光二十一年(1841),刘德熙主修家谱,并编纂长宁县志稿,他的县志稿本在其故后的光绪《长宁县志》采用,该县志打破了自康熙十二年(1673)以来县志四柱六卷本体例的传统,内容丰富,记载翔实,仍为当今学者推崇。刘德熙还在临湘任上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主修《临湘县志》,并与徐湘潭共同整理家乡前辈文人吴之章的《泛梗集》。刘德熙为官的两县均呈现出“和顺而富足”的景象。然而,刘德熙自己的日子却过得十分清贫。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在耒阳因病离世,有人检查他的遗物,发现他家余存的俸禄钱不到三十贯,连一口棺木都买不起,无法入殓。城中的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无比感叹,纷纷捐钱为他办理丧事。灵柩还乡之日,哭着“焚香祖饯”的人挤满了道路。文化积淀日积月累,家风浸润越久越深,从不断地培育人才,到培育出尖端人才。土地革命时期,刘维鑪、刘维锷等热血青年,踊跃投身革命,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青史留名、流芳千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长征老红军刘世洪将军、赣南游击英雄刘建华身经百战,为国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刘氏家族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层出不穷,刘氏家族省、地、县、乡级干部为数不少,皆性情耿直,奉公守法,刚正不阿,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