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之际,文化传播学院教授张红军以笔名“泓峻”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头题理论文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背景,结合近十年来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创作发展实际,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立场,以理论创新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导地位”“直面文艺现状,激浊扬清,对文艺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将文艺的繁荣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体现着长远的战略谋划”“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等命题的提出做了铺垫,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四个方面对《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阐释,全文约18000字。
文章提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使命、时代方位、根本性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阐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我国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和命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十年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文艺创作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事业的推进,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章提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述,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文艺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关联,把文艺摆在民族复兴的重要位置,体现着中华文明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尚文”的深厚传统,包含着对中华文明本质特征的理解,以及创造中国现代文明的战略设计,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独特视角,也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文章特别指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涉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许多重要方面,其中关于中华文明特征的论述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其他相关论述相互呼应,从中可以发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将当代文艺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当代文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中相互受益,这与之后提出的“第二个结合”的思想在逻辑上高度一致,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内在的联系;其对中华文化在民族历史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强调,已经涉及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与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的论述,有很强的互文性。
本文是张红军教授主持的山东大学中华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专项重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张红军,笔名泓峻,文化传播学院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双聘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独立完成学术论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现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主持完成包括国家社科一般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省社科项目、省级教研项目在内的课题8项,多次获得省、市、校级奖励与荣誉。
END
来源|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网
编辑|张寒露
审核|文婧仪
责任编辑|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