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

科技   2024-12-25 22:56   北京  

近日,中央网信办先后联合多部门发布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为各地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路径图”“施工表”,标志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01



数字乡村是什么?


数字乡村作为一种新的乡村社会发展形态,是当今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拓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文件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其他政策文件请看下文)。
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的本质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借由网络空间即卡斯特所言的“流动空间”内无时间性之信息流动,实现城与乡、区域与整体在场与缺场等空间的资源流动与整合,从而促进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也就是说,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就数字乡村而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指的是在乡村地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乡村经济、治理、文化、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具体来说,数字乡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乡村经济数字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智慧农业等手段,促进农产品销售、农村旅游、乡村产业等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乡村经济水平。
  • 乡村治理数字化:运用数字化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等,提高乡村治理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 乡村文化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
  • 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提高乡村公共服务的便捷性、普惠性和均等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数字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让农民享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通过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治理现代化,提高乡村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02



数字乡村相关的政策有哪些?


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
2019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19年12月,由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编制的《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19)》在2019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论坛上发布。
2020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明确部署。
2020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了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
2020年7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
2021年9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科学技术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的通知,要求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稳步有序推进,合理设置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杜绝搞大融资、大拆建、大开发。
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治理体系,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2022年9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提出了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框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进一步优化标准规划布局,突出标准有效供给,强化标准应用实施,为标准化建设引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保障。
2023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10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
2024年4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数据局综合司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建设治理数字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乡村数字文化、智慧绿色乡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内容、丰富案例,更好地指导各地建设数字乡村。
2024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文件部署了9个方面28项重点任务。
自2018年起多项政策的助推引发了数字乡村建设大潮,也加速了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范围的应用与推广。

03



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模式有哪些?


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和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农村地区网络接入条件已基本完善,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截止2022年底,农村地区的手机用户规模已达到2.90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为56.9%5G网络覆盖所有县城城区,实现“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村电商继续保持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地位,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3.6%。从2022年试行开展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结果看,智慧农业建设快速起步,农业生产信息化率提升至25.4%;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服务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增至48.3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6.0%。
当前,全国各地基于自然、人文、产业等资源禀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加快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乡村数字化转型先行经验和典型模式。

# 01


数字引领乡村生产类

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融合应用,极大促进了农业产业数字化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数字引领乡村生产发展的典型案例,如,内蒙古扎赉特旗的“智慧”稻米、浙江临安区的山核桃“产业大脑”、浙江象山县的“红美人”数字化、安徽长丰县的“草莓之乡”数字化、浙江桐乡市的种苗数字化、山东高青县的黑牛数字化等。
1、基本路径。一般而言,其基本路径主要为:农田信息数字化监测、农田生产自动化管理、畜牧业数字化管控、渔业数字化管服、农业数字化工厂、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化等。进一步地,其呈现为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产业(特别是各地特色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横向各领域和纵向产业链各环节构成的丰富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不仅包括特色农业的生产环节,还包括物流环节、营销环节和金融环节等。而当前较高水平的则表现为农业数字化工厂,即设施农业和数字农业所集成建构的应用场景形态。
2、发展机理。总体而言,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其一,数字农业发展的前提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实现路径应在经济性考量下新建信息基础设施,或对已有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改造和利用。其二,数字农业发展必须要根据国情农情、产业结构、场景需要加快推进算法的开发,更要为算法提供丰沛、高质量的数据,从而为数字农业构建智慧优势提供算法支撑。其三,数字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应用软件的开发,并且注重应用软件使用界面的便捷性和友好性。其四,数字农业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五,应充分激发农业生产主体、服务商等的积极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机制,实现数字农业的持续运营和有效发展。

# 02


数字带动乡村营销类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并且以电商形态由城及乡扩散,无论是“数商兴农”或是“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再或是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等,都出现了诸多数字带动乡村营销类典型案例。如,江苏睢宁县的“沙集模式”、浙江遂昌县的“遂昌模式”、山东曹县的淘宝村集群、浙江义乌市的小商品营销数字化、河北南和区的宠物食品产业数字化、河北肃宁县的乡村轻工业互联网化等。
1、基本路径。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乡村电商发展基础;制定产品标准体系,助力乡村产品品质提升;开展品牌开发运营,打响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应用电商新兴方式,提升农村产品营销效能;建设电商产业园区,促进农村电商集聚发展;加强电商人才培养,强化农村电商人才支撑;构建运营服务平台,提供农村电商服务保障;等。而就乡村数商而言,一切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市场营销领域,皆为场景。大体来看,乡村数商应用场景包括农产品及衍生品电商化、乡镇工业品电商化、乡村电商产业集群化、乡村农文旅数字化等。
2、发展机理。其一,技术的赋能效应。数字技术的出现,在生产和消费层面都引致了新的利益空间,促使了农村传统产业形态迈向电商产业形态。其二,致富的示范效应。在电商发展过程中,追随者看到利益空间,将消除其对风险的害怕而采取模仿行为,从而为农村电商蓬勃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其三,知识的扩散效应。追随者通过模仿、学习,发展农村电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迈向成熟,为各类主体投身农村电商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这种知识扩散效应的圈层式传播,会在致富的示范效应下得以进一步加速。其四,产业的集聚效应。电商发展会驱动相关的主体、资源、产业、技术等要素向特定地理空间聚集,形成特性显著的规模产业或者产业集群。其五,业态的拓展效应。数字经济及农村电商进一步激发了“云农场”、乡村休闲旅游、互联网+农业、乡村直播等乡村新业态。

# 03


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类

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如,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智慧党建、浙江龙游县的“龙游通”、浙江建德市的“建村钉”、湖北宜城市的“百姓通”、上海宝山区的“社区通”、河南长垣市的“长垣微脑”+微警局、浙江开化县的空间治理数字化、浙江湖州德清县的“数字乡村一张图”等。
1、基本路径。数字党建,制度优势转为治理效能;村务管理,数字技术激活内生动力;综合监管,精准增强综治应急效能;环境整治,智能监测打造美丽家园等。就其应用场景而言,数字党建主要体现在党务管理、党建宣传、党员教育等方面数字化;村务管理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村务财务公开信息化、村民议事在线化、村务监督数字化、村民激励积分化等方面;综合监管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基层网格治理、社会治安防控、流动人口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乡村法治建设、乡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乡村公共卫生安全防控等方面数字化;环境整治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国土空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农业投入品追溯管理等方面数字化。
2、发展机理。其一,管服一体,集成融合多重复合功能。乡村数字治理能有效融合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乡村社会秩序稳固运行、乡村社会风险主动应对、乡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继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其二,整体协同,以流程再造重塑治理结构。乡村数字治理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和治理的下沉,促进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腿、条块分割向整体协同的转变。其三,精准闭环,全链条治理走向精密智控。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治理目标,精确识别治理问题,实现对乡村的精密智控。其四,空间重构,治理主体互动规范权力运行。通过数字治理平台组建不同类型的虚拟群组,实现乡村治理走向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形态。其五,数据决策,循数治理提升治理决策科学性。通过数字技术汇集整合民情数据,可以实现数字决策,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04


数字服务乡村生活类

数字服务乡村生活,即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实现乡村生活的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如,江苏张家港市的“一网通办”、浙江安吉县的公共服务数字化、新疆吉木乃县的教育信息化、重庆市忠县的乡村教育数字化、重庆市大足区的智慧养老模式、浙江衢江区的“医共体”建设、陕西省镇巴县的“数字乡村+健康”等。
数字服务乡村生活广义上大致涵盖乡村数字化服务、乡村数字化消费、乡村数字化文化等方面。其一,乡村数字化服务是狭义上的数字服务乡村生活,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由政府主导提供、社会参与运营,致力于提升乡村居民在办事、教育、医健、养老等领域的便捷性和获得感。就其应用场景,政务服务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政务服务下沉延伸、覆盖乡村全域的智能感知体系等方面;乡村教育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完善农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造基础教育数字化平台、建设多样态课程数字化资源、农村社区教育数字化、农村本土文化数字化、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等方面;乡村医健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医联体建设、互联网医院建设、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医疗服务流程数字化再造、建立农户健康信息库和电子档案、乡村医疗健康培训和科普、乡村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方面;乡村养老数字化主要体现在设置基于智能物联的养老装置环境、搭建智慧养老(或加医)服务平台等方面。其二,乡村数字化消费是指借助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农村消费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目的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其应用场景主要是村民线上消费及其乡村物流配送。其三,乡村数字化文化是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明,激活广大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力,创造独特魅力的乡村文化。其应用场景主要是村民娱乐线上化、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等。

# 05


数字助力乡村创新类

随着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不断渗透、扩散,各种以数字技术为基座、为中枢、为引擎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纷纷涌现,极大地改善、提升、促进甚至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乡村社会运行乃至农民思维方式。这些在农业农村领域中重塑了物理形态的产品和生产经营主体的价值创造逻辑,甚至重塑了生产经营流程、模式、业态的农业农村创新活动即为乡村数字化创新活动。
其发展机理主要体现在:因数字技术的嵌入、数字资源的驱动、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引致了乡村产品属性的变化、价值创造逻辑的重构、生态体系资源的重塑、乡村新业态的生成、乡村经济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构等。在此意义上,若暂且不论农业生产环节和领域的数字化,则具体如淘宝村、乡村直播、乡村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减贫、县域物流智慧共配等方面,皆可认为是较为典型的乡村数字化创新。例如,山东曹县的淘宝村集群、浙江宁海县的客货邮融合+“集士驿站”、山东惠民县的县域物流共配、云南弥渡县的农文旅融合、安徽蒙城县的数字普惠金融、浙江缙云县的“幸福清单”、新疆阿克苏市的东西协作电商发展等。

04



数字乡村建设的经典案例有哪些?



案例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探索数字乡村“相城模式”

近年来,相城区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工程,积极探索数字乡村相城模式,在一网统管总体框架下,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探索运用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1、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让“会种田”变“慧种田”
相城区望亭镇是大运河沿岸的农业重镇,稻作文化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随着时代的进步,望亭镇也在乡村振兴的路途中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智慧农业。位于望亭镇迎湖村的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便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合作社依托北斗导航技术,建设了全流程无人化农场,利用5G农业专网、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先进技术建成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实现耕地、播种、施肥、收获等水稻全过程生产智能操作,推进一站式综合农事服务,破解农户生产难题,实现了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的转变。
近年来,相城区着力建设稻米、渔业、果蔬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引进智慧农业设备,在基地内进行智慧农业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带动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先进技术和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农民的数智化种植积极性、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
全区加快建设无人化农场,推动实现耕、种、管、收水稻种植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无人化作业,金香溢农机合作社获评省级粮食生产无人化农场。着力实施大闸蟹数字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省级渔业智慧园区1个、数字渔场1个,市级智慧农业生产场景3个,获评全省农业行业领域数字化建设标杆征集优秀案例1个、江苏省数字农业建设服务优质资源库1个。
2、构建数智乡村发展数据信息体系,让“农民忙”变“AI忙”
作为典型的鱼米之乡,相城区积极发展数字农业,大力推动数字+农业农村场景拓展,建设数字乡村一件事三级系统平台。区级数字乡村业务平台涵盖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和农业农村一图总览六大功能模块,以全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为底图,叠加耕地、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种植情况、集体资产分布等数据图层,构建农业农村数据主题库,为全区农业农村生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村级数字乡村标准版平台覆盖全区71个行政村,纵向与区镇两级连通,横向可接入其他系统,涵盖村务管理、便民服务、积分治理、村级网格巡查等内容。
如今,遥感+AI+互联网等新技术在相城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农业农村部门创新打造的作物云管理平台,入选全国2023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形成了“高标准农田一张图”“小麦水稻长势监测一张图”等系列农情一张图,实现了粮油作物的全周期农情监测和精准监管。
3、打造数智化乡村发展新载体,让“治理”变“智理”
北桥街道灵峰村以“智慧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村民幸福感不断提升。鹅东村充分利用“数字鹅东”平台和“数字云村”小程序,将线下活动转化为线上积分,通过积分换取礼品的方式,激发村民加入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及乡村治理工作中,不断完善鹅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让“治理”变“智理”,相城的数字乡村基础越发坚实。如今,全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城市“同网同速”,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镇区,实现了“镇镇通5G”;建成农村防汛系统和供水信息化平台,农村水网完成智能化升级;完成区级数字乡村业务平台驾驶舱开发,不断丰富基础数据资源,为农业农村生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在乡村旅游数字化方面,相城区大力发展数智乡村旅游平台,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依托电商模式,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全环节数字化,打造订单生产、透明供应、信任消费的产业体系。当前,全区已拥有农业电子商务企业300余家,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1亿元。越来越多的村庄搭上数字文旅的“快车”,迎湖村、冯梦龙村、消泾村、清水村等一批村庄正在加快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案例二:广州省——以数字技术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作为数字经济大省,广东正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农业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力数字乡村建设,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在全省数字乡村建设热潮中,各地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地方特色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涌现出了一批数字乡村建设的首创经验和优秀案例,为持续推进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发挥标杆示范作用,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形成强大合力。
1、5G搭台,小乡村有大“治”慧——清远市“数字乡村”智慧平台
近年来,清远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携手广东电信、华为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个5G覆盖的“云上”乡村、广东省首个千兆光纤城市。清远电信5G基站建设在中国电信集团内部开通进度排全国第一,清远铁塔建设进度全省名列前茅。河水超过警戒线,河道中的雷达就会实时报警并定向发信息通知村民;山林中出现火苗,红外感应器立即通知防火员处理;村里遇到突发事件,网格员可通过手机APP迅速上报处理……2021年以来,清远全力打造数字乡村建设,在建成数字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33个先行村试点的基础上,至2022年4月,全市已完成85个乡镇(街道)和1078个行政村(居委)数字乡村智慧平台接入,在省内率先实现了数字乡村全域覆盖。
2、智慧养鱼,“游”出产业致富路——中山市脆肉鲩产业园5G智慧渔业项目
2021年以来,被誉为“中国脆肉鲩之乡”的中山小榄镇依托5G、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建设脆肉鲩产业园智慧渔业项目,抓住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契机,围绕脆肉鲩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脆肉鲩作为中山市小榄镇特色产业,年单产3.5万吨,总产值10.5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约80.04%,从育苗到饲料,已经形成一条上下游成熟、涉及产品丰富的产业链条。2019年,小榄东升脆肉鲩产业园被列入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2021年起,小榄镇政府运用5G、物联网等技术,将养殖生产设备、气象雨量监测设备等连为一体,完成智慧渔业+5G综合管理平台的搭建。该平台实现动态化水质监测、自动化设备控制、精准化生产养殖、数据化预警分析、可视化决策管理,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渔业养殖平台,为产业园和养殖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渔业养殖解决方案。该平台实现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数据互通,提升生产养殖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随着一网统管基础建设完成,脆肉鲩鱼塘平均综合节约成本270元/吨,鱼体增重3%-5%,带来鱼塘年总产值提高8%,综合收益提升约20%。
3、矩阵式发展,媒体融合守护基层宣传思想阵地——阳江阳西融媒体中心
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推动县级媒体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阳西县融媒体中心构建了阳西广播电视台阳西综合频道、阳西融媒体官方抖音号等融媒体矩阵,建立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矩阵发布的工作模式,与全县8个乡镇以及10个重要部门协同合作,开设镇区之窗、部门动态专区,提供政务公开、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服务,守牢基层宣传思想舆论阵地。阳西县融媒体中心结合阳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成为粤西首个加入中国市县广播电视台长城协作联盟的融媒体中心,借力长城联盟和线上平台游视界网,探索发展融媒体+旅游+互联网经营模式,助推阳西融媒体和全域旅游发展。

05



如何推动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 01


优化顶层设计,确保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的方向进程

近年来,《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等顶层设计初步明确了数字乡村发展的阶段性战略布局和重点工作安排,为数字化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由于现阶段数字乡村战略尚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结构性缺失、顶层设计落实不到位等缺陷。要实现数字乡村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发挥好政府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和多元治理结构,有效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要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实践双管齐下。在搭建数字乡村建设框架的过程中,要立足村镇的资源禀赋优势,规划更符合地方特质、更具有力度与实效的数字乡村建设框架。二是要构建“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确保多元主体的有效参与,充分激发多主体积极性,形成协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格局。三是需要完善考核监察制度。在重视过程评价和价值衡量的同时,加大对基层人员的正向激励,不断激发工作活力,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 02


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缩小城乡数字差距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为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不仅要着手提升乡村数字发展水平,还要致力于缩小城乡间的数字水平差距。一方面要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提质改造及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优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提升农村数字发展水平。同时还要推动数字乡村服务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搭建“三农”服务数字化平台,丰富乡村信息终端和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还要促进城乡关系重塑,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着力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发展壁垒,充分发挥城市高水平地区对乡村数字化发展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公共资源的共享及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数字化水平融合发展。

# 03


引留数字人才,赋能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力量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人。鉴于乡村数字人才长期存在着“引不来、留不住、培不出、用不开”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调节作用,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的方式,努力引导数字化人才向乡村流动,通过发挥数字人才的优势,实现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健全数字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实现数字化技能培训,并适当加强应用型数字人才学科建设,重点培养数字技术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第二,制定人才政策制度保障,利用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引培并重”为原则,在培育本地数字化人才之余,还要积极吸引外来数字技术人员。通过人才帮扶和乡村倾斜的政策,不断壮大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补齐乡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短板。第三,完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素质数字人才,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整合各项培训资源,采取远程教育、网络授课等多种培训方式,帮助农民掌握智能化种植、智慧养殖、智能化管理等技术,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培育一批数字化经营和管理的“新农人”。

# 04


坚持系统思维,突破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涵盖农业、文化、治理等多领域复杂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审视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统筹协调,稳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要求,还是对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展的诉求,其目标指向是实现社会全方位的、共生性的发展。因此要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升级改造,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乡村持续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进一步统筹城乡数字化发展,引导城市数字资本、数字技术和数字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解放和发展农村数字生产力。另一方面,要由点及面,扎实发展乡村高品质生活。发展农村高品质生活本质上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以创造农民高质量生活为指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布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更好将数字资源下沉至农业农村,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进乡村民生福祉。

# 05


健全治理体系,释放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亦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将为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首先,要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的引领。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和“主心骨”,要将基层党建工作与乡村治理密切结合,充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收集处理群众意见,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以数字党建为乡村治理赋能增效。其次,要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切实推动乡村高效治理。不断拓展数字技术的服务性功能,加快政府的数字惠民工程建设,推动数字公共服务在乡村的普及。通过打造稳定高速、互联互通、全面覆盖的政务服务平台,以“互联网+网格治理”形式推进高效的政务服务,解决基层社会“最后一公里”的治理难题。最后,还要开展数字包容行动,激发村民参与数字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在乡村治理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农民在线治理、在线监督,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
来源:匠工营国

(欢迎乡村振兴产业链公司、企业、老板、创业者、专家、渠道商等人士扫码加微信进群,一起探讨乡村振兴创新与落地)

(第二批数农俱乐部成员报名,请点击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递交企业信息”,获得农业行业观察-采访报道、资源对接、进群学习等权益~

农业行业观察
农业行业观察,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乡村振兴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主管,全网粉丝150万,深耕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商业创新,赋能乡村振兴,链接农业产业链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