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土木成蹊校友之家的同学们开展了采访优秀校友系列活动,汲取校友成长经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赵培甲、王雅悦、程铖、凌天煜专程采访到了我校2015届优秀校友介少龙,对其自律成长之路作了深度探访。
简介
介少龙,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我校岩土工程专业,目前任教于石家庄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被SCI/中文EI检索5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
2021年主持河北省省级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1项,同年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还参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系统性重大项目1项,2022年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参与),2023年中交远洲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技术开发(合作)项目1项。2024年获批一项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介少龙表示,我的职业生涯刚刚起步。
(介少龙援藏时期照片)
问
首先,您如何看待母校在您个人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在校学生,您会如何推荐他们充分利用母校的资源?
答
河北工业大学于我大学学习及职业成长影响深远。在校期间,我打下了坚实基础,且在导师引领下,科研学术水平得以提升,这为我后续科研与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于资源利用方面,在校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同时不可忽视课堂学习。现在看来,我们当年开的那些专业课,尤其是一些基础课程,对于我们之后进行科研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与自己的导师和同学保持常态化交流,在未来的成长还有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他们将会提供不可忽视的帮助。
问
我们想进一步探索一下,作为一位成功的校友,您认为哪些习惯或思维方式对您成就的取得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期望取得类似成就的学生,您有何建议来培育这些习惯?
答
我自觉职业生涯尚处起步阶段,难言成功。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律和勤奋,我始终坚信自律能给人自由:你越自律,你未来的进步空间就会越大,你施展个人能力的舞台亦越广阔。所以,你们要着力培养自律勤奋的品质。
问
我们对您的学生时期有过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想了解一下你的职业生涯。作为河北省省级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的主持人,您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
答
申请河北省省级博士研究生资助项目时,创新性不足是最大难题,当时大家的科研项目多有相似之处。在未来,找到一些创新性很强的科研内容是比较重要的也是难度比较大的一点。在克服创新性问题的过程中,无法仅仅依靠自己个人的力量,要始终保持和自己的硕导博导以及同学的交流,甚至要走出去参加一些国际性的或者国内的大型学术会议,多去聆听一下这些大的团队尤其是院士团队的见解,从中能找到灵感,这样对于我们后续做创新性课题来说帮助会比较大。
问
从您的个人经历中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那么在您的职业领域,您认为哪些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在母校学习期间是如何培养这些技能的?
答
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应该就是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前面强调的自律能力。此外,规划能力也不可或缺。我现在习惯在今天把明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争取把明天的工作都完成,在此基础上可以多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每天多做一点,长此以往就会发现在年终总结时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问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或者那些正在为职业生涯做规划的学生,你有哪些具体的建议或鼓励的话?
答
我也是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的,当时我也有过迷茫。我研究生毕业后曾入职企业,后回归校园,再进入高校任教。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不惧失败和挫折,要勇于试错,纵使道路曲折,但是回过头来看,其实当年自己走过的所有的路对自己的现在都是有帮助的。
问
那么,学长,您能分享一下您在学校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答
我现在脑海中第一个能跳出来的就是我在本科上土力学的时候和自己的老师的一次交流。当时只是无意间的一次交流,但是这次无意间的交流也让自己跟专业课教师之间拉近了一些距离,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之后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就是当年本科教我土力学的老师。在我整个的职业生涯中,他对我的指引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工作后对我的鼓励,鼓励我重新去读博,还有读博以后对工作的重新选择。因此,我建议大家在学校多去跟老师进行探讨,这么做在你未来成长的道路中一定是会有帮助的,而且这种帮助有时会很大。
问
介学长,您刚才总是提到自律这个词,那么您是怎样坚持做到自律的呢?
答
说实话,本科入学后的前两年,我并不是一个自律的人。曾经在高中阶段学习要求过于严格,上了大学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放飞自我的过程,然而在此过程中,我逐渐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感觉自己生活中好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在大二时就开始自我督促学习。所以,我认为自律实则是一种坚守,即坚守既定目标毫不松懈,明确自身追求与使命。
寄语:不要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勇于试错,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你我终会成功。
欢迎点赞转发
以球会友,“羽”你相约|土木与交通学院羽毛球比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