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与西南林业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合作对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树(D. cambodiana Pierre ex Gagnep.)进行了分类学考证,并联合云南农业大学解析了柬埔寨龙血树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研究成果,为龙血树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功能基因组学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
在我国,“血竭”或“龙血竭”被冠以“云南红药”,与“云南白药”齐名。《本草纲目》中称血竭为“活血之圣药”,具有活血散瘀、止痛、生肌敛疮、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血竭的使用,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基于对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文献记载考证,最早的血竭原材料是来源于天门冬科(Asparagaceae)龙血树属(Dracaena Vand. ex L.)的索科特龙血树(Dracaena cinnabari Balf.f.)和非洲龙血树(D. draco L.)的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因此,这类血竭称为龙血竭更为合适,且是“正品”血竭,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在汉朝时期传入到中国。
图1. A~C:柬埔寨龙血树模式标本。A:J.B.L. Pierre 660(GH00098599);B:Clemens J. & Clemens M.S. 4057(P00689821);C:Poilane E. 4790(P00689821);D:剑叶龙血树的新模式标本 J. Clemens & M.S. Clemens 4048(G00191146);E:柬埔寨龙血树的软叶型(左)和硬叶型(右);F:长花龙血树的模式图;G、H:岩棕的模式图和植物照片;I:引种于广西的龙血树(YX08);J:引种于老挝的龙血树(YX05)。模式标本照片(AD)下载自JSTOR全球植物网(https://plants.jstor.org/)。
通过原始文献和模式标本的分析(图1),研究团队发现《中国植物志》中“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的特征描述实际上整合柬埔寨龙血树和岩棕的特征;然而“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的基原异名“Aletris cochinchinensis Lour.”的原始文献特征描述与长花龙血树(Dracaena angustifolia Roxb.)的特征基本一致,与陈心启在《中国植物志》的描述不一致(表1)。因此,“Aletris cochinchinensis Lour.”和“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都是Dracaena angustifolia Roxb.的异名。
图2. 基于质体全基因组数据集的龙血树属植物贝叶斯推论(BI)系统发育树(**, 代表MLBS = 100和BIPP = 1.00)
在《中国植物志》中的“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墨线图与岩棕的特征相符。系统发育证据表明,岩棕与其他国产龙血树属植物显著不同,其学名应为“D. saposchnikowii Regel”,而不应再作为“D. cochinchinensis (Lour.) S. C. Chen”的异名。
研究团队进一步与云南农业大学董扬教授团队合作,通过PacBio(HiFi)测序和Hi-C技术构建了柬埔寨龙血树的高质量基因组,首次完成了柬埔寨龙血树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组装(图3)。研究团队成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柬埔寨龙血树单倍体(Haplotype)基因组,单倍体A和单倍体B,大小分别为1,015.22 Mb和1,003.13 Mb。使用“embryophyta_10”数据集对其进行完整性评估,单倍体A和单倍体B基因组的完整性分别为98.60%和98.20%。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单倍体A和单倍体B基因组分别包含27,361和27,06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几乎所有注释的基因都是功能完整。
以上研究澄清了国产龙血竭的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的分类地位,较好地澄清了国产龙血树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也为龙血树属的资源植物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柬埔寨龙血树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组装,为龙血竭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分子机制及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进化历史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支持。
相关论文《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树的分类学考证》和《Chromosome-level and haplotype-resolved genome assembly of Dracaena cambodiana (Asparagaceae)》分别发表在《植物科学学报》(原:武汉植物学研究)和《Scientific Data》。
国产龙血竭基原植物柬埔寨龙血树的分类学考证
https://plantscience.cn/cn/article/doi/10.11913/PSJ.2095-0837.2334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7-024-03670-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