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央媒看科大 | 《人民日报》特辑

教育   2025-01-24 21:02   安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非凡之年。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国科技大会” “全国教育大会” “中国科大第十三次党代会”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等重大宣传主题,结合学校“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全面加强新闻宣传策划,积极协调对接新闻媒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大新闻17338篇/条(包括中央媒体、省市媒体,部分国际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国家级新闻网站原创新闻作品,其他各类网站转发新闻不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约占46.7%;人民日报111篇、新华社583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00条、光明日报75篇、科技日报133篇;中国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也有众多专题报道。


值此乙巳新年来临之际,新闻中心挑选2024年部分中央媒体对中国科大的报道,集为《2024央媒看科大》特辑,以致谢忱,以飨读者,共贺新春!


本篇选自《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对中国科大的部分报道,更多文章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中国科大新闻网【媒体关注】栏目

2024丨央媒看科大之

 

2024

01.24

【人民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带领团队——

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

(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202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恒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河蚌铰链耐疲劳的奥秘,并提出一种多尺度结构设计与成分固有特性相结合的耐疲劳新策略。

做研究,需要长期泡在实验室,一待十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儿。”俞书宏鼓励学生多做创新性的研究,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又要求他们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要有耐心和韧劲,不能急于求成。”

这些年,俞书宏言传身教,带领团队不断突破自我。“仿生材料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们要创制出更具优越性能的新材料,让它们在各个领域发挥独特的功能。”俞书宏说,这是团队日后努力的方向。

2024

03.08

【人民日报】

潘建伟委员——

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委员说,“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创新。”  

“在量子科技领域,近年来我们组织相关高校、研究所和企业成立了量子科技产学研创新联盟,针对急需的高端仪器设备开展自主研发。一年来,我们已实现多款关键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潘建伟委员说,科技仪器设备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建立高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效贯通,汇聚各方力量,早日实现各类高端仪器设备自主化。

2024

03.28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科学家探秘第六大植物激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林峰教授团队近日在第六大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运输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了油菜素内酯的首个运输蛋白。该研究成果3月22日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

“ABCB19蛋白可以转运油菜素内酯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团队为该领域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审稿人评价道,这项成果填补了油菜素内酯运输关键领域的空白。  

孙林峰表示,此次科研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相关研究将为人们理解、利用油菜素内酯信号促进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帮助。

2024

05.07

【人民日报】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此项研究中,团队利用“自底而上”的方式,基于自主研发的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从而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开展量子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优质的研究平台,有望助力推进“第二次量子革命”

【人民日报】

“两束光”的交汇

(区域协调发展微观察)

相距近500公里的“两束光”,在微米尺度上“交汇”,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所带领的团队,“看清”了薄膜生产加工过程中复杂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也促进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这“两束光”,一束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内的“合肥光源”,一束来自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

“两束光”的交汇,源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携手推进开放共建、强化合作共享、进行协同创新。

如今,“合肥光源”与“上海光源”正联合共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相比第三代,‘合肥先进光源’的亮度将至少提高两到三个量级,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晰。”李良彬说。

2024

06.10

【人民日报】

科教融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议政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议政建言:

立足新时代新定位,要准确把握科教融合的育人定位,坚定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站在新起点新征程,要不断革新科教融合育人理念,在传承科教融合优良传统和有益经验前提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持续完善科教融合育人路径,以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和育人条件的全面提高,加速培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端创新力量。

2024

08.08


2024

08.29

【人民日报】

我国科研团队开发出“火星电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和肖旭博士后团队研发出一种“火星电池”,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有望应用在火星探测中。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

“火星电池”的独特之处在于放电时直接吸入火星大气作为燃料,极大减轻了电池的重量,为携带进入太空提供了便利。当电量耗尽后,电池可以利用火星表面的太阳能等进行二次充电,为下一次放电做准备。

此外,团队还结合温度波动情况模拟了火星表面的环境,实现了能够持续输出电能的“火星电池”系统

2024

09.05

【人民日报海外版】

完成支教  回到校园

周绍晅 安徽合肥 研究生

(新学期 新面貌)

周绍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研一新生,马上就要在科大继续他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就在两个月前,他还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从2000年起,科大就选派学生到属于西海固地区的宁夏海原县支教。2023年,周绍晅被选拔进入第25届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支教团队长。

在海原的一年,从最基础的英文字母开始,周绍晅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听懂英语课。在课外,我带着学生建造“月球探测车”,绘制3D模型、购买零件、组装搭建、焊接线路、学习代码……一切从零开始。

2024

09.11

【人民日报】

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表示,要继续探索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本硕博一体培养模式,在科教融合中探索高精尖缺人才的自主培养,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


来源:《人民日报》网站

本期编辑:朱育慧

统筹:姚琼、代蕊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来科大,你就能!》正式发布!

2025年最新版!三分钟了解少年班学院

少年班学院交叉学科英才班(行星科学与探测)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一个字总结科大学子的2024,你会选择什么?

美遇科大,以美育人 | 少年班学院成功举办美术提升营活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航,创造精彩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