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央媒看科大 |《新华社》特辑

教育   2025-01-25 21:01   安徽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的非凡之年。全校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科大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聚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国科技大会” “全国教育大会” “中国科大第十三次党代会”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等重大宣传主题,结合学校“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两大核心任务,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全面加强新闻宣传策划,积极协调对接新闻媒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国内外媒体报道中国科大新闻17338篇/条(包括中央媒体、省市媒体,部分国际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国家级新闻网站原创新闻作品,其他各类网站转发新闻不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约占46.7%;人民日报111篇、新华社583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800条、光明日报75篇、科技日报133篇;中国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也有众多专题报道。


值此乙巳新年来临之际,新闻中心挑选2024年部分中央媒体对中国科大的报道,集为《2024央媒看科大》特辑,以致谢忱,以飨读者,共贺新春!


本篇选自新华社对中国科大的部分报道,更多文章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中国科大新闻网【媒体关注】栏目

2024丨央媒看科大之

 

2024

01.15

【新华社】

瞭望丨打造青年人的创新天地

在科研陷入困局时,意外收到80万元资助经费是什么滋味?

刚上大三,就能在实验室里“复现”诺贝尔奖成果是什么体验?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一个名字听起来有些奇怪、专业又不热门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近年来却持续涌现多个吸引世界目光的尖端科研成果: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和“祖冲之号”、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谱成像、单个蛋白质分子磁共振谱、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

2024

02.08

【新华社】

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

多体配对赝能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2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自然》杂志多位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物理问题,是量子模拟研究的里程碑式进展。”

2024

03.07

【新华网客户端】

拼出新未来丨全国人大代表印娟:

追着“星星”奔跑的量子女科学家

从事科学研究,最需要的是什么?印娟从事科研工作二十多年,在她看来,科研工作遇到的挑战越大,取得的成果往往也更加丰硕。能够坚持下来,最基本的是“对所从事领域的兴趣”,最重要的能力则是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身兼科研工作者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今年全国两会上,印娟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她的建议,期望让更多青年人才与时代同进步,“将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里”。

2024

03.08

【新华网】

科技有“她”丨“她”,传递科技火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施蕴渝,是我国结构生物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82岁高龄的她,至今每天坚持科研工作。在培养后辈的同时,她还乐于同年轻人一起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在她看来,和后辈一起传递科技火炬,是件再开心不过的事儿。


【新华全网】

微电影《人民的数学家》《无悔今生》

分别荣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大奖

微电影《人民的数学家》讲述了华罗庚教授以数学为基础辐射各个学科从理论到实际,从教育到生产,将数学思维在学术领域、应用领域的成效发挥至最大,为新中国的建设以及数学、计算机人才培养做出卓越贡献的光辉事迹,展现了以华罗庚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人民情怀。

2024

04.25

【新华社】

我国科学家开辟手性功能

分子合成新途径

傅尧和陆熹团队深入研究了烷基金属中间体结构和反应规律性,成功建立了一种控制反应选择性的新模式,从而精确控制了反应的立体化学选择性。这使得钴催化的烯烃氢烷基化反应能够顺利进行,精准构建了芳基邻位手性烷基碳中心,解决了无杂原子烯烃氢烷基化反应立体化学不可控的问题。该反应适用于多种底物,并且具有出色的官能团兼容性。此外,该催化体系还能实现烯烃的氘化烷基化,在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合成与修饰中展现出应用潜力。

研究人员介绍,该研究为烯烃官能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控制提供了新模式,同时为氘代药物等手性功能分子的合成开辟了新途径。

2024

7.17

【新华社】

瞭望丨让本科生成为“准科学家”

让优秀本科生有机会跟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交流;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让学生参与不少于200小时的科研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铸就学生“创新的灵魂”……

为大一新生开设“科学与社会”课程进行“科学第一课”,以更好保护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小火苗”;“大学生研究计划”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手把手地把本科生扶上科研之路;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铸就本科生“创新的灵魂”……为了让更多大学生成为“准科学家”,中科大正在积极推进一系列创新改革,将校内优质资源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本科生培养中。

2024

10.12

【新华网】

微电影《红耀九重》

“高峰要高到无穷,红旗要红过九重”,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微电影《红耀九重》讲述了一批在中国科大耕耘的科学家们迎难而上、自力更生,成功完成原子弹研发的故事,深刻诠释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核心内涵的“两弹一星”精神,彰显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2024

11.28


来源:《新华社》网站

本期编辑:陈文烜

统筹:姚琼、代蕊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来科大,你就能!》正式发布!

2025年最新版!三分钟了解少年班学院

少年班学院交叉学科英才班(行星科学与探测)开班仪式顺利举行

一个字总结科大学子的2024,你会选择什么?

美遇科大,以美育人 | 少年班学院成功举办美术提升营活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起航,创造精彩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