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广袤无垠的棉田里,有一名科研人员,他的身影总是穿梭在田间地头,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每一株棉花。他就是第三师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王潭刚。
2008年7月至今,王潭刚一直从事棉花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新品种示范、科技特派、科技扶贫和科技培训及服务相关工作。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叶尔羌河试验站”,主持师市科技项目6项,参加兵团级项目5项,参加师市科技项目10项。他脚踏沃土,身披星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科技兴农的崇高使命。
王潭刚充分发挥师农业科学研究所行业专家的资源优势,“十三五”期间,在师市各农牧团场和喀什地区部分县引进棉花新品种15个,示范推广农牧业新技术和新成果20余项,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辐射面积累计达251万亩。协助团镇制定提供农事工作安排、田管技术要点和专家建议,制定农牧业生产技术规程,创造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针对南疆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大现状,王潭刚自2019年开始钻研南疆棉花“干播湿出”技术与示范工作,从品种选择、播期确定、密度选择、滴水用量、前期促苗技术等,一步步攻克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为了将不可能变成没问题,通过一年年不断尝试和摸索,王潭刚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棉花“干播湿出”栽培技术,形成南疆地区棉花“干播湿出”关键技术规程,并于2020年至2021年在师市累计推广10万亩,实现亩节水100立方米、亩节约植棉成本120元至140元,棉花普遍增产10%左右,累计新增经济效益1400万元。
目前,“干播湿出”技术已经在师市乃至整个南疆大面积推广应用。2022年至2023年间,在师市累计推广167万亩,实现节水1.5亿立方米,节约成本2亿元。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南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
王潭刚始终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深知,科技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为团镇、连队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升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为提高新技术普及率,使棉花“干播湿出”技术快速应用到千家万户,王潭刚带领相关科技人员,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需求,到团镇连队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深入田间地头,讲解棉花“干播湿出”的栽培要点和关键技术事项等,深受棉农欢迎。
在实践基础上,王潭刚不断优化、简化技术要点,通过发放技术宣传手册、制作技术影像视频、开展培训会议、开现场会等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培训,加强对连队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累计在相关团镇开展技术培训班、田管现场会50场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发放书籍1500余册、技术资料2000余份;培育科技示范户80户,培养技术骨干120名。他还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好“传帮带”,深入团镇连队,改变基层缺少技术人员的现状,有效提升基层技术人员和职工的专业素质。
王潭刚深知,科研成果只有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他总是深入基层连队,与种植户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遇到的难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王潭刚帮助过的众多种植户中,五十三团金胡杨镇七连种植户冯小珍还清楚记得科技带给她的震撼。2021年,王潭刚和他的团队将冯小珍的棉田打造成“干播湿出”技术和生物有机肥液体肥的核心示范田。通过团队精心管理,示范田出苗率达到85%,保苗株数达到每亩1.4万株。但当年6月的一场冰雹,给现蕾期的棉苗带来巨大损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冯小珍几乎失去信心。王潭刚和他的团队迅速行动,及时拿出灾后管理方案,通过水肥前移加强管理,最终帮助冯小珍挽回损失,实现籽棉产量逆势增长。冯小珍激动地说:“当时看着一片狼藉的棉花地,都准备放弃了,没想到在王老师团队的帮助下,还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这让我更相信科技的力量。”
如今,王潭刚的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正在新疆乃至全国棉田推广应用。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田野和希望。
今年,王潭刚荣获“兵团先进工作者”称号。他表示,将继续发挥专长,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科技工作者力量,让科技之光在棉田里更加璀璨夺目。
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
三师融媒记者:王美兰
责编:马媛茹 校对:张远琴
二审:王俊龙 三审:庞莹 终审:奉正云
投稿邮箱:41187337@qq.com 投稿须知
转载请注明来源:第三师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