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图木舒克市:“院士田”里的增收“秘笈”

文摘   2024-11-22 13:01   新疆  


“你看看,这个红枣捏上去肉感多好,今年几乎没有皮皮枣。”11月12日,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职工洪德民抓起一把打落在地上的灰枣,熟练吹散碎叶,开始数起特级和一级灰枣的个数。

当日,趁着晴好天气,洪德民抓紧采收红枣。

“今年特级、一级红枣比例比往年高很多,通货每公斤10元稳了。”洪德民话语里透出十足的底气。

洪德民的身后,是一片330亩的枣园,枣园疏密相间、透光通风,色泽红艳的灰枣挂满枝头,摘一颗轻咬一口,甜香四溢。

“这片枣园土壤含碱高,红枣产量、品质一直不高。但今年,经历了一次雹灾、两次风灾,枣的产量还能达到近900公斤,真是想都不敢想。”洪德民说。

盐碱地如何“变身”丰产田?洪德民指着枣园骄傲地说:“我们这片枣园是‘院士田’,有不少‘秘密武器’呢!”

被职工群众称为“院士田”,是因为这片枣园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牵头建立的院士科研实验基地。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尹飞虎院士团队成员裴胜钊和枣农洪德民一起查看红枣品质。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四十九团海安镇十八连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缘,如何在盐碱地里种出高产优质红枣,是当地职工群众遇到的一道增产增收难题。在红枣种植管理过程中,枣农大多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模式,用大水“洗”盐,“压盐沥碱”,这对极度缺水的南疆来说,不仅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影响红枣产量和品质。

聚焦枣园节水灌溉与保墒抑盐,院士科研实验基地集成咸水淡化技术、光伏抑蒸与发电技术、竖井排盐技术、地下滴灌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结合红枣水肥精准灌施和高效栽培技术,力争实现红枣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高水肥利用率,对推动南疆特色林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地下滴灌技术,就是把滴灌管埋于土壤,将水肥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区,有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地表无效蒸发,目前整个项目区的灰枣利用地下滴灌技术已实现节水20%、节肥20%—40%。”尹飞虎院士团队中,研究地下滴灌水肥高效利用的成员裴胜钊说。

深埋于枣园里的一条条黑色滴灌管好似“毛细血管”,打通土地“经脉”,为红枣树输送着水分和养分。吃上“良药”的盐碱地,成为当地职工群众节本增收的新渠道。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科研人员查看节水设施。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变化太大了!以前大水漫灌,浇地至少两天,现在手机智能控水,配好肥料,在家操作就行,肥料也比往年少用了30%,红枣颗颗饱满,看着真喜人。”洪德民高兴地掰着指头算起了账。

实现丰产,关键是降低土壤的盐碱值。记者在基地看到4口排盐竖井,这是用来改善土壤的“秘密武器”。

“这里灌溉水资源短缺,但是地下咸水资源又比较丰富,为把地下咸水资源充分利用,基地通过光伏发电带动竖井抽取地下水,通过淡化设备对地下咸水进行淡化,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降低地下水位。”裴胜钊说,基地还在用来储存淡化水的蓄水池上安装上光伏板,水上光伏板不仅能发电供应基地动能,还有助于减少蓄水池水分蒸发。

五项技术相互支撑配合,形成一套循环节能方式,为盐碱地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等提供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基地视频监控、气象监测、虫情监测、土壤监测、水肥一体化监测等智慧物联网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可以随时查看枣园的土壤温度和湿度,需要浇水、施肥,智能设备会及时提醒,缺什么补什么。”裴胜钊打开手机APP向记者展示。

在院士科研实验基地,红枣正在采收。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说:“好技术要在田间地头真正为职工群众服务,我们研究的盐碱地改良、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都是致力于把基础地力差、盐渍化程度高、产量低的田地变成高产田,助力新疆和兵团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保障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

看着科技傍身”枣园,洪德民这位种了10多年红枣的“老把式”更感红枣产业未来可期:“今年,大家伙都聚到我们地里看稀罕,就等着明年大面积推广,让这套模式走出试验田,让更多枣园成为‘院士田’。”

来源:兵团日报

责编:张鹏飞 校对:张远琴

二审:王俊龙 三审:庞莹 终审:奉正云

投稿邮箱:41187337@qq.com 投稿须知





遇鉴唐王城
最权威!最生活!讲好师市故事,传播师市声音,离您最近的新闻媒体,与您最贴心的资讯驿站,好客三师 魅力图市欢迎您!投稿邮箱:41187337@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