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4K不如海外1080p:我们还得再掏多少钱?

2024-10-15 00:04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国内4K不如海外1080p





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国外的流媒体视频平台的画质看起来要好很多,比如 Netflix、YouTube 这些。这确实是个关系到很多层面复杂的问题远不是「爱优腾垃圾」,「国外的月亮就是圆」能敷衍回答的,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每天都在看的视频的画质是由何决定的。


01
我们还得再掏多少钱?
现在视频的显示规格我们通常用「数字 + p 」来表示,比如通常 1080p 的画面分辨率为1920×1080,p 则指的是「progressive scan」逐行扫描;与之对应的是 1080i 字母 i 则指代「interlaced scan」隔行扫描,隔行扫描主要存在于广播电视为了节省带宽而提升画面分辨率,因为效果太差在各大视频网站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如果对这个感兴趣可以参看影视飓风这期视频。

「爱优腾」对视频清晰度的描述从「标清」「高清」「超清」把「清」都用光后还加上了「蓝光」。
用蓝光来描述视频规格是不准确规范的做法,因为蓝光光碟可以是 720p、1080p、或是 4k 2160p。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清视频定义其实也在改变,比如去年 YouTube 就取消了 720P HD 为高清视频的标志。540p 到 1080p 的视频画面确实清晰锐利了不少,因为有效的像素大大增多,对于其它平台也是一样选择更高的视频规格你自然会得到更清晰的视频。答案确实就这么简单,每个平台你选择播放的视频规格越高,画质自然也越好,但这里只是第一层。
什么是码率?
视频的码率和网速的表示方法差不多,我们一般用 Mbps 或是 kbps 表示这一秒钟视频的数据量(1 Mbps = 1000 kbps),
我们不直接以整个视频的大小来衡量主要是视频有时间这个单位。

对于一个视频从码率角度也区分为「可变码率」
(Variable Bit-Rate,简称 VBR)和「固定码率」(Constant bitrate,简称 CBR)两种。可变码率可以根据视频内容复杂度自适应的调整,能节省存储空间传输也能节省很多流量,也是目前网络视频的绝对主流;固定码率则是一个视频一直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码率,在直播和广播电视中比较普遍。
码率越高视频的画质当然越高,比如我们普通相机录制 4k 视频的时候,为了追求画面的质量码率就高达 100Mbps。但是如果以这个码率在网络上发布视频,一部电影就会高达几百G,绝大部分用户都不能正常观看;再者网络视频公司流量、带宽都是成本的大头,码率提升会直接增加成本。所以我们必须得通过压缩码率、降低分辨率来降低成本让用户也能流畅播放,如何平衡好画质、码率、分辨率三者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如何描述画质的好坏?
不同类型的视频达到基本相同的画质所需要的码率差距很大。比如动画片有很多大的色块,运动也相对简单,所以对码率的需求其实很低,如 Netflix 上动画类型的内容在 4k 规格下播放,码率也常常会在 1-2 Mbps 之间;对于动作电影这些有大量运动镜头或者是画面有很多胶片颗粒、水汽、灰尘的内容 4k 规格下常常就得需要 16Mbps 甚至更高才能保证画质。另外从上图也可以看出,随着码率的提升画质的提升是逐渐递减的,一味的追求高码率意义并不大。
Netflix 目前会根据具体每一部片子的内容在维持高画质的情况下来压缩到合适的码率,这样可以保证用户无论看什么内容都能达到很高的质量。Netflix 甚至已经针对每一个自然镜头进行优化,因为即使在同一部电影或者剧集里,每个镜头的画面的复杂程度,运动属性都差异很大,针对每个镜头进行压缩优化就能在相同或者更低一点的码率下提供更好的画质。
Netflix 针对一些边界情况还会增加额外的选项,比如你的设备最高支持 1080p 不支持 4k,但你的网速足够快,Netflix 则在 1080p 档位还会给你更高的码率。这里其实也回答了为什么 Netflix、YouTube 会自动选择播放规格,甚至在 Netflix 等流媒体上为了保证流畅的观看你甚至不能选择。网络是不稳定的因素,用户基本不可能判断自己在什么规格下能流畅播放高画质的内容。
比如HDR相比传统的 SDR 带来了数倍的亮度、色彩信息,让我们亮度更高,色彩更丰富的显示屏得到更好的利用。各家流媒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内容也都采用了「数字版权管理」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让设备必须遵循才能正常播放;想播放 HDR、4k 这更些高规格的内容设备往往得拿到国际对应的认证,这样能保证内容方的权益,也可以让用户享受到高标准的体验。

版权也是决定性因素:很多影视剧集内容虽然多个平台都有,但往往只有持有版权的平台才有最高规格的视频。比如 Disney+ 上漫威的电影基本都是 4K HDR,而国内的平台基本都是普通的 1080p。

4K分辨率(3840×2160像素)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清晰度和细节,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大的文件大小。这意味着4K视频需要更高的带宽和更强大的硬件支持才能流畅播放。相比之下,1080p分辨率(1920×1080像素)虽然像素数量较少,但在许多应用程序中仍然是实用的选择。

国内外视频平台在标称为高清晰度、高画质视频的码率表现上存在差异。国内平台为了节省带宽费用,通过画质压缩技术将热门视频压制得较为模糊。而YouTube等国外平台由于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建CDN,带宽费用显著压缩,因此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视频质量。

尽管4K视频在理论上提供了更高的画质,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能无法感受到明显的差异。例如,有研究表明,在一定距离下,人眼难以分辨出1080P屏幕与4K屏幕的差别。此外,4K内容相对较少,而1080p内容更为丰富和普遍。

国内视频平台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压缩视频质量以减少带宽消耗。这导致了所谓的“马赛克”拼接现象,使得4K视频看起来不如预期。此外,制作和分发高质量的4K内容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投入,短期内难以获得回报。

目前国际上针对4K超高清电视制定了多项标准,但国内尚未完全照搬这些标准,导致4K内容的流通和应用存在障碍。同时,国内产业界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成熟商用产品系列,进一步限制了4K视频的发展。

国内4K视频质量不如海外1080p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技术要求、带宽限制、平台策略、成本问题以及国际标准未完全落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4K在理论上提供了更高的画质,但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能无法感受到明显的差异,甚至可能因为压缩技术而感到画质下降。

从 2G 到 3G 让我们在移动设备上在线播放视频成为了可能,3G - 4G 时代又让我们能更流畅播放更高画质的视频。最近二十年正是网络的基础建设让我们有更好更快的移动网络覆盖,更多的人家光纤入户装上了百兆甚至千兆的宽带,正是网速的提升让我们享受高画质的视频成为了可能。
经常有人批评「爱优腾」画质差的原因当然是我们的网速已经够快了,我们的屏幕也已经够好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得到与之匹配的高码率高画质的内容。客观一点说提高码率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成本,我们网络服务的流量、宽带的价格其实要比海外高很多,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可能是现在最大问题。
现在的测试结果,却是4k视频清晰度反而不如1080p,那各大视频平台岂不都是“假4k”?不久,该博主发微博称:“因为多方原因,有关清晰度的视频只能全网下架了”。现在,越来越多人习惯在闲暇时光刷刷网络视频,还有很多家庭连机顶盒都不装了,平时就打开各个平台看电影和电视剧。
而近几年来,各个平台的收费方式花样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高,也让消费者叫苦不迭。例如,在大多数的主流平台上,如果不开会员,可能只能看到720p或更低清晰度的视频,想要看到更加清晰的画面,就必须花动辄几百元的费用去开会员。
更加离谱的是,个别平台甚至会在更高的清晰度上进一步细分,再做文章,你花了几百元开的“vip”会员最多只能看1080p视频,更好的4k视频还要你开费用更高的“svip”会员!相信还有不少消费者还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已经花钱开了手机会员,却发现不能在自家电视上的同一个平台使用,想用电视看,你还得单独再开一个差不多价格的电视会员,其贪婪程度可见一斑!
很多平台为了规避重复收费的监管问题,将电脑上软件的名字进行修改,与手机上的同款软件区分开来,但问题的实质就此改变了吗?更可恶的是,不管你花了多少钱,成了多少五花八门的会员,平台上的广告永远都是免不了的。点开软件就是广告,首页到处都是广告,即便是看剧到一半正起劲时,都可能冷不丁地弹出一个广告,泼你一盆冷水。
从消费者的视角上看,平台适当加入广告可以弥补运营开支并产生盈利,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在花了那么多钱成为会员后,却仍然要忍受毫无差别的广告轰炸,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而现在,更是被博主扒出来,花钱买的“高清”也是造假的,更高的价格反而换来更差的质量,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在网络上的各种订阅制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体验,但本质上与我们在菜市场买菜没有任何区别,都要讲究一个“货要对版”,如果抱着“也许没有人会发现”的心态,在暗处偷打折扣,这和市场欺诈有什么区别呢?即便很多人不认真看无法分辨出来4k和1080p的区别,但是既然标上了4k,那就必须提供4k的分辨率,毕竟消费者已经为此买单了。
而现在某些人的做法更是离经叛道,损害市场整体健康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提出质疑的博主视频进行下架,就是赤裸裸的“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我觉得当前的所有的视频平台,不只是任何一个平台,都突破了他们的服务底线。他们本质上觉得,只要用户没有觉得糊到我看不清,完全没法看,我就可以无限的压缩视频的质量。于是,现在平台开始抛弃创作者本身的意图。”
平台为了省带宽,把热门视频压成了一团糊,甚至越是全网热门顶流的代表作,越是使劲压缩,还要通过偷偷锐化假装提升清晰度,让观众看不出来。更讽刺的是,Tim的视频仅上线一天,就被全网下架。由此引发的讨论越发激烈,而道理,并没有因为这针锋相对,而“越辩越明”。影视飓风作为头部up主,为何屡屡发难视频质量问题?
包括娱乐资本论在内其实早已报道过视频被压缩的问题,但为何并无什么网友在意?国外有高码率高清晰度的视频,国内却上不了,难在哪里?想看更好的画质,有哪些解决方案?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文章里尝试解答以上这些问题。
对以高质量制作著称的影视飓风来说,最无法接受的是两点:1.上传的视频被平台压缩,用户无法获得最高清的版本,尤其讽刺的是,越热门的视频压缩得越严重;2.视频不仅被压缩,还被添加了锐化等“美颜”处理,虽制造了清晰的假象,却牺牲了细节。
这一问题并非长视频平台独有,短视频平台也如此。仅过了一天,这段视频就在10月9日被下架了。随着讨论逐渐深入,即使是对画质最不敏感的人,也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打折扣了,而平台对此没有主动告知。“越热门的视频压缩得越严重”,意味着百大顶流小姐姐最被人传唱的代表作,你看到的时候,已经是糊的。
在头部短视频平台上,娱乐资本论随意挑了一些曾在2018、2019那几年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使用App自带的下载功能下到手机上。此时就可以发现,同一个账号的近似主题(例如都是拍人的、都是拍风景的),最热门视频往往是被严重压缩过的,仅有2M左右,而新上传的视频,就有7M大小,清晰度更高,并且支持进一步向下压缩。
而“视频锐化”前后效果的对比一出,哪怕再迟钝的观众,也会感受到哪里不对劲。可以说,普通人不一定能察觉到画质的下降,但肯定对平台的不真诚耿耿于怀。“影视飓风”是B站的顶流UP主,其创始人Tim尤其注重影像的技术性,如视频的码率、分辨率、压缩技术等专业话题。作为一个对画质要求极高的内容创作者,Tim一直致力于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观影体验。
博主毕业于英国肯特大学的电影系,团队曾拍摄地球全景等高难度的项目。其视频经常涉及复杂的技术,也对普通人科普专业影视术语和概念。这种专业背景和制作标准,使得Tim无法接受平台压缩导致的视频质量下降,因为这直接影响了他精心制作内容的展示效果,影响了创作者的内容表达。
“影视飓风”对于视频平台的不满,其实早有铺垫。这期节目对压缩问题的抱怨,可以被看作是“三部曲”的终章。最早他做了《影视飓风将停止制作25帧视频》探讨帧率问题,那时影视飓风不得不调整拍摄流程,因为按照行业惯例拍摄的25帧视频,在平台播放时由于不兼容问题,导致观众莫名其妙地遭遇卡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只能妥协,甚至为了处理已有素材又多了一层麻烦。
在那个时间点,少数平台标称4K视频的码率也还是能打过海外两大平台1080p的码率的。然而,从影视飓风视频揭示的情况看,现在连这个少数似乎也在慢慢消失。为什么海外有两家视频网站,总归还有办法提供真正的原画质视频?
首先,对于Netflix来说,毕竟会员费用考虑汇率加成,在发达国家也是国内的几倍,再说也没有那么多的套餐赠送,都是按标牌价实收。比如在美国、韩国、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三个市场,4K HDR的会员、上限1080p的普通会员、1080p加广告的低价套餐就体现出很明显的价差:美国:(折合人民币162/113/49元)22.99/15.99/6.99美元;韩国:(折合人民币89/70/29元)17000/13500/5500韩元;中国香港:(折合人民币98/80/66元)108/88/73港元。
爱奇艺的“帧绮映画”和“帧绮映画MAX”可以大致理解为4K和4K+HDR,根据目前在爱奇艺官网所显示的价格(用连续包月的次月价格看),上述三个价格带(高画质/普通画质/普通画质+广告)的定价分别是:35/25/8元。
这还没提到,有多少人是按原始金额缴费,有多少人其实是类似京东联名卡、双十一打折卡、88VIP卡的折价方式,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平台得到的实际收入得再打折。换句话说,如果想在片库资源+画质这个打包组合上面,让爱奇艺体验跟Netflix追平,这中间可能还差了几十块钱乃至更多的会员费差距。
当然,总体成本中包含带宽、内容和运营成本等。在不同时期,带宽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有一定浮动,但伴随着用户规模和通货膨胀水涨船高。做过网站的都知道,国内服务器成本大概是海外价格的3-4倍,企业带宽成本也是个人带宽的10倍左右。
土豆网 2011 年的服务器带宽成本1.802 亿元,占总运营成本的 42.1%,季均0.45亿元。优酷土豆合并后第一份财报显示,2013 年第三季度的带宽成本1.817亿元,占所有成本(带宽+内容+运营)的18.3%。2020年爱奇艺全年带宽费用支出24亿元,季均6亿元。2023年第一季度B站服务器及带宽成本为3.8亿元。
光看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明白,仅改善画质和带宽这一点,怎么也得让现有的会员费涨个2~3倍。所以再怎么“帧绮、杜比、IMAX”,也没有任何办法让你看到上传者传输的原清晰度影像(除了网盘)。
有些就是冲着画质付费的人,觉得会员费应该买到的质量,似乎要远远高于当前的水平才对。但是这样的人群究竟有多少?娱乐资本论曾经问过行业人士,他们普遍表示,在意画质的用户占比不会超过5%。“一方面,绝大多数用户的设备根本就不是高清大屏,另一方面,拥有大屏高清设备的用户,往往都不是我们这些影视内容的受众。”说白了,在意“帧绮、杜比、IMAX”的用户,不是Apple TV见,就是网盘见。
对于YouTube而言,由于它主要是一个UGC平台,不涉及到剧集制作成本,因此可以更纯粹地考虑视频传输成本问题。正如这段时间被反复提及的那篇旧文《谁也成为不了中国的 YouTube》所说,由于YouTube能够在全球范围自建CDN,在带宽费用方面有显著压缩,因此国内外其他视频服务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但这就是问题的唯一解释吗?也不绝对。谷歌自建CDN的方式在国内准确说是不合法的,当然YouTube这个存在本身在国内也是不合法的。不过最近一两年,国内视频网站在降画质之余,还被揭露会偷偷占用家中宽带的上传带宽。这是他们应对高额支出采取的另一种策略。
所谓的PCDN(点对点内容分发网络)这种做法,其实是在宽带还不够宽的中间阶段,运营商及内容服务商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主动采用过的一种方法。
众所周知,21世纪头10年是P2P技术的高峰期。最早的时候,很多小区接入ADSL,但公网速度极慢。运营商会在城市片区或小区内设置一个中转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访问运营商提供的IP地址,在小区内网点播一些经典老片。这种做法的背景是,当时在公网上传播的视频码率普遍240-320kbps,而通过运营商内网点播的影片,在RealPlayer上的码率可以超过500kbps,达到了当时的最低可用标准。
后来,P2P技术被应用到电视直播中,这使得直播的码流普遍能达到500kbps,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m。至少在网吧观看奥运会开幕式时,其分辨率可以与标清电视拉平,但仍然会出现大量马赛克。本来,目前的家庭宽带是不按照流量计费的。用户不满视频网站偷跑流量,不是因为这会造成明确的经济损失。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这种操作在事前没有经过用户的同意,也不保证其他用户个人文件或隐私的安全。
但是,如果视频网站能够提前明确告知,且亮出安全措施的话,相信有很多人是愿意通过自愿参与的方式,来提升所观看内容的画质,并且少掏钱的。PCDN可以用于任何大文件或高流量的传输。有些用户家中使用京东云等设备,可以自动将任务分配给附近的用户进行文件互传,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赚钱。有些人自愿注册后就让家里的设备闲时挂着,每月可以赚到八九十块钱,基本上抵消了宽带费支出。
然而……运营商对此采取了重拳出击的态度。国内运营商将PCDN行为定义为“利用中低值业务……分流高值业务的流量,造成收入损失”,必欲除之而后快。
如果用户之间通过大量互传来满足需求,运营商的收入将会大幅减少。在如今一切走流量的模式下,原本还能产生利润的运营商C端服务,如彩信、彩铃,甚至话音业务都在逐步萎缩。运营商依赖与优爱腾芒B等大型客户的CDN交易来获取主要利润。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中国大陆5G基站总数达404.2万个,已实现“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在这背后,2015-2021年中央财政补贴累计投入200亿元,推动农村地区光纤宽带网络建设。贵州省2014-2017年投资超过340亿元用于网络建设,仅2017年前三季度就已完成投资100.5亿元。根据“前瞻研究院”数据,2019-2026年间,全国5G基站累计投资将达2.6万亿元左右。如果没有互联网企业客户的支持,运营商不仅难以将5G服务普及到偏远农村,甚至连城市服务也可能会大幅缩水。
因此,限制普通家庭用户走PCDN,促使企业通过转移支付分担流量成本,也可以看作是普通人为网络基建做贡献……吧。
实际上,国外的视频服务不止这两家,还包括一些使用量不太多的平台,如Vimeo、Dailymotion等。此外,在其他类型的社交网络平台,例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上,也时常涉及到视频的传输。这两年,几大流媒体平台在降本增效、开源节流方面,主要的举措是公开推出更多价格档位,如通过用户广告、单片付费,或者明确降低分辨率的方式,为用户提供费用更低的套餐。
其中一个关键词是FAST(Free Ad-Supported Streaming Television),意思是由广告支持的、免费的流媒体频道,就是传统广电的电视台换了种表述——也是流媒体以前靠点播试图“打倒”的对象,等轮到自己了才知道真香。
FAST频道在广告设置上与传统有线频道类似,如果内容更受欢迎,广告投放也会增加。国内视频网站经常被诟病的“广告中间插电视剧”现象,其实并不是国内独有,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YouTube广告插播的频率比以前更多,甚至达到让用户难以忍受的程度,但忍不了,也得忍。
有人曾提问“为何B站客户端会检测用户在屏幕前是否活跃”。有回答者说,他某天深夜用YouTube听音乐,睡着后醒来,发现正在自动播放着一个长达40分钟的广告,还没播完。看来要催眠的话,广告比正片管用。
但是,国外的视频网站恐怕在公司倒闭的前一秒,也不会选择对已经标称某种画质的视频,后期又降低其码率,替换为更低的质量,然后瞒着用户。所以,这可能还涉及到不同地方互联网发展路径体现的文化问题。例如,现在像B站这样的国内视频网站允许用户右键点击视频播放器时显示帧率、码率等具体信息。这其实是借鉴了YouTube的做法。
尤其是在2000年代中期,当时YouTube还使用Flash播放器,就已经为高级用户提供了具体的视频属性展示,用户在向公司反馈错误信息时也能方便截图提供数据,便于排查问题。
如果按照国内的开发原则,这类信息本来要尽量减少暴露给用户,因为暴露得越多,可能带来的麻烦也越多。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这个视频画质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至少对于2023年2月就曾经做过同类统计的娱乐资本论而言,我们也会观察到同样的现象。答案显而易见,国内观众大多数并不在乎画质。
2023年,我们平均每天消耗短视频内容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小时,长视频也超过1个半小时。我们的时间在“电子榨菜”中度过,但消费平台从手机到平板的小屏幕居多,用电视看的情况都不算太多。再好的画质,怕是也无法在这样憋屈大小的地方得以施展。
有些观众可能根本没有合适的设备来体验高画质,比如四五年前,当时正是电视面板白菜价的时候,很多人的大电视都是那时候买的。那时候就可以三千出头买到50-60寸,现在加一点点钱就能上70寸,可以说一直是白菜价。
不过,对大面板的追求一方面使得厂商在消费者不注意的地方减配,另一方面抑制了以旧换新的需求,导致长期看,电视机市场萎缩。中国制造了全球75%的电视机,五年前,中国电视销量为5000多万台,而这一数字到了2023年时只有3700万台。五年时间,缩水1300万台。
今年8月,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同比下降6.6%,中国电视出货量已经连续7月同比衰退。专家表示,坏消息是国内电视机销售台数下降,“好消息”是企业投产的屏幕面积增加。从2020年到2024年,国内电视尺寸从接近50寸的平均尺寸,增长到今年的超过60寸,每年大概涨2英寸。在大尺寸趋势下,预计电视产品“需求面积”每年增长6%左右。
专家还表示,电视机厂商可以考虑出海,非洲、印度等国家地区的电视产品的平均尺寸还很小,“还有约一倍的增长空间”。全行业追求性价比,电视机本来使用频率就不算多高,更是不能免俗。大部分屏幕大但价格低的机型,啥视界啥映画都是不支持的,或者效果会很奇怪。在播放HDR、杜比视界等增强画质技术时,系统都会提示因为硬件配置不足,而退回到1080p。
即便如此,根据影视飓风的实际对比,基于H.264编码的1080p已经能够在静态画面上实现极为细致的“数毛”效果,也不一定非得上到4K才能做到。某种程度上,国内标的“4K”之所以被推崇,一方面固然是营销话术容易让人心理满足,另一方面先放大再缩小,画面才能勉强恢复到之前的效果,就是个权宜之计。这又涉及到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晰度、码率的标注。所谓的“高清”(HD)以及“超清”的定义,国内从3G时代开始就已经历了无休无止的注水过程,可以说就是一团浆糊。
与海外视频网站不同,最早在2007-08年前后,360p或480p被称为“标清”,而720p则称为“高清”。到1080p时,视频网站的称呼开始分化,称之为“超清”“原画”或者“蓝光”。当然,以上说法没有一个是名副其实的。按照广电的定义,只有4K或8K以及满足一定的码率下限,才有资格被称为“超高清”。
如果我们关注的焦点就仅仅在画面大小上,对其他颜色、对比度、清晰度等既不能量化,也没有感知,这些指标被压缩就是必然的。或许影视飓风在片尾的呼吁,实际上也是希望消费者将码率这个数字指标作为今后判断商品质量的另一个简单易懂的指标,由此倒逼平台。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区别是横亘在境外头部视频网站和国内之间的,例如上传片源时,对多声道、多语音轨、隐藏式字幕/实时字幕的完整支持……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缺乏一个洞察用户,并为用户做分级销售的机制,让重视码率、帧数、对比度、清晰度指标的用户得到高清视频,并为此多付钱;让不在乎这些的用户,用更便宜的价格追剧下饭吃瓜。在这个过程中,做到坦诚且精准的销售,不要误导消费者,才是根本。想“既要又要还要”,只会哪边都做成半吊子,忘了商业的本质。

国内外视频平台在4K和1080p视频播放中的技术要求和文件大小有何具体差异?

从文件大小来看,4K视频通常需要比1080p视频更大的存储空间。例如,一个一小时的4K视频可能需要大约20到22GB的存储空间,而一个一小时的1080p视频只需要大约1.2到1.4GB的存储空间。这表明在存储效率方面,1080p视频更具优势。

然而,压缩方式和技术的应用也会影响文件大小。有些4K视频由于采用了高效的压缩技术,其文件大小甚至可以小于1080p视频。例如,使用HEVC(高效视频编码)或H.264编码的4K视频,其文件大小可以显著减小。

此外,不同平台对视频质量的要求也不同。一些国外平台如Netflix和Amazon提供的4K视频质量较高,编码码率也更高,例如Netflix的4K流媒体编码码率为15.6 Mbps,而HD编程的码率为7 Mbps。相比之下,国内的一些4K视频可能因为带宽成本被过度压缩,导致其清晰度不如海外的1080p视频。国内外视频平台在4K和1080p视频播放中的技术要求和文件大小存在明显差异。

如何评价国内外视频平台在提供高清晰度视频时的码率和带宽使用效率?

国内外视频平台在提供高清晰度视频时的码率和带宽使用效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和优化策略上。国内视频平台如爱奇艺采用了自适应码率技术,通过对场景复杂度的预分析实现更加合理的码率分配。在简单场景下,可以降低码率以节省带宽,而在复杂场景下则会提高码率以保证画质。此外,又拍云推出的“窄带高清”功能通过码率控制优化,在不损失主观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视频码率,平均节省流量达30%。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国内视频平台在高清晰度视频传输中能够更高效地利用带宽。

相比之下,国外视频平台如Netflix也在不断优化其压缩算法,以在更少的带宽下提供相同甚至更出色的画质。Netflix的视频算法团队一直在努力开发更高效的压缩算法,以应对网络带宽不足或数据限流的问题。

然而,从技术标准来看,国内超高清视频产业使用的AVS3编码标准在超高清视频应用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能够有效应对超高清视频的高效传输和存储挑战。例如,8K、10 bit、120帧/秒的超高清视频原始数据码率极高,但通过AVS3等高效编码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压缩码率,从而减轻带宽传输压力。

总体而言,国内外视频平台在提供高清晰度视频时都在不断优化码率和带宽使用效率。国内平台通过自适应码率技术和窄带高清功能实现了带宽的高效利用,而国外平台则通过高效的压缩算法来减少带宽需求。

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对4K与1080p视频画质差异的感受有哪些科学研究或调查结果?

清晰度感知差异:研究表明,在一定的观看距离下,观众对1080p和4K视频的清晰度感知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距离屏幕两米处观看时,4K视频的清晰度比1080p视频高出约50%。

真实感和沉浸感:全4K视频体验强调更具真实感和更高的沉浸感。这主要是通过解决高清体验时代由于动态范围和色域受限所带来的问题,并支持更大尺寸的电视和更大的用户视觉视角(FOV),从而给用户更高的临场感和沉浸感。

心理物理学和感知研究:多年来,研究人员从心理物理学和感知研究中收集了大量证据,证明更高的空域分辨率和更高的帧速率对视频主观画质有积极的影响。具体而言,感知质量取决于视频内容,特别是空域和时域复杂性。

分辨率提升的影响:尽管4K Ultra HD分辨率为3840 x 2160,是全高清1080p分辨率的四倍,拍摄和观看4K Ultra HD可以获得更清晰、更流畅、更细腻的图像效果。此外,4K Ultra HD还可以未来化您的内容,以便将来在4K Ultra HD设备上享受更高的质量和分辨率。

国内视频平台压缩视频质量的具体做法和技术是什么,以及这种做法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如何?

国内视频平台压缩视频质量的具体做法和技术主要包括使用高效的视频压缩标准和算法,如H.264和H.265。这些技术通过帧间预测、运动补偿、变换编码等方法来减少视频数据的冗余,从而实现高效率的压缩。此外,一些先进的AI视频压缩技术也被开发出来,例如Deep Render的AI视频压缩技术,它能够显著减小视频文件的大小,同时保持较高的视频质量。

这种压缩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带宽成本,因为视频网站通常需要传输大量的视频数据,而带宽成本较高。通过压缩视频质量,平台可以减少所需的带宽,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然而,这种做法对用户体验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普通用户对画质的敏感度较低,但视频质量的降低仍然可能导致画质模糊、动作不连贯等问题,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

国际上针对4K超高清电视的标准有哪些,国内在采纳这些标准方面存在哪些障碍?

分辨率和帧率:4K超高清电视的物理分辨率为3840×2160,帧率为50帧/秒。

色域和量化精度:采用BT.2020色域标准,量化精度为10比特。

高动态范围(HDR) :支持高动态范围显示,以提升图像的对比度和色彩表现。

编码标准:支持AVS2和AVS3标准,这些标准旨在提高视频压缩效率和质量。

国内在采纳这些标准方面存在的障碍主要包括:

技术参数选择和适配问题:由于多种技术参数的选择、适配和协同存在问题,导致部分电视台和传输网络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

标准规范的统一性:尽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多项4K超高清电视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各个环节的技术参数选择和应用的一致性仍是一个挑战。

设备和技术试验:虽然部分电视台和传输网络已经开展了技术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面推广和普及这些技术仍需时间和资源。

那么,大家对此事怎么看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数字化转型行家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