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科学家表示是大脑故意而为之!

2024-10-22 08:33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你小时候到底看见了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爸妈说你小时候爱哭爱闹,你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以前经常抱你哄你的亲戚,你一个都认不出来;有的人身上有一大块疤,却不记得是怎么来的......这种3岁前记忆消失的经历,被心理学认定为“童年失忆症”。但是人的童年记忆那么珍贵,大脑为什么要删除呢?

01
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
是三岁时候养成的性格,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性格。但绝大多数的人会对三岁之前,甚至五岁之前的记忆很模糊……那么究竟是谁“偷”走了我们的记忆?问你一个简单问题:你有3岁以前的记忆吗恐怕没几个人能答得上来,即便有,最多只是一两个支离破碎的场景或片言只语。
3岁前的记忆到底消失到哪去了?
调查发现,人3岁前的记忆几乎一片空白,3~7岁时记忆量快速增长,但和成年相比仍是天壤之别,年过半百后,能记起来的事9成以上都是成年后发生的。很多人认为这是时间隔得太久,
记忆模糊的缘故,

可是,成年后的记忆即使隔了三四十年,
脑海中的影像依然清晰,五六岁的小孩子却无法说出三四年前的事。可见,婴幼儿时期留下的记忆少,并不仅是因为年代久远。
婴幼儿并非没有记忆力,研究表明,2个月大的婴儿能认出24小时前看过的东西,1岁的宝宝认得几天前的事物,18个月大的时候能记事3个多月,3岁时甚至能回忆起1年前的零星事物。总的来说,3岁前宝宝的记忆保留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比如爸爸外出一年后回到家中,小宝宝可能将他当成陌生人。
我们常常把婴儿的记忆比喻成一张白纸,其实比喻成自适应的硬盘更加的恰当。就像电脑硬盘在厂里造出来,通电后就开始损耗一样。你的大脑也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也已经开始损耗。
14周的时候,对于以神经元个数论英雄的人来说,此时你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当你在妈妈体内3~4个月的时候,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神经元个数达到了此生的极限。从此以后,神经元个数开始做减法,然后持续一生。成年后你的神经元总个数,
仅仅只有胎儿时期的一半。

虽然怀胎10月,
但大脑神经元数目的爆发,却主要集中在2~3月。
第1个月的时候,你的神经系统还是雏形,简单得犹如原始鱼类的大脑。但仅仅1周之后,就会形成端脑、间脑、中脑、后脑、末脑。2个月前后,发育出五脏六腑、生殖系统。到了第3个月,除了肺部需要在180天之后才开始形成外,基本上所有的器官都有了雏形。这个时候,你的大脑才是货真价实的“原厂配置”。
因为从第2个月的时候,你开始出现触觉,第3个月出现味觉,第5个月出现听觉,第7个月出现视觉…总之,大约从14周前后,随着各类感官系统的发育,妈妈体内的信息开始通过神经元传输,在你的大脑中留下痕迹,产生记忆。
人的记忆是通过什么储存的?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两条相连的神经通路的强度被认为导致信息的储存,从而产生记忆。但胎儿(婴儿)大脑只有一个原始的智能学习系统,无法处理任何事情,不像电脑可以装载高级软件和资料,直接进行复杂工作。
人类刚出厂的时候,除了一味的储存大量信息外,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十分的低下。现在的AI就是模仿人类大脑的学习网络,一开始就是大量的信息摄入,然后不断学习,不断优化。一开始的人工智能总是给人留下又傻又蠢的印象,但随着几代升级后,很多细节就变得越来越智能。
一出生的刹那,光进入你的眼睛,声音进入你的耳朵,空气进入你的鼻子、奶水滑过你的舌尖,以及妈妈在你皮肤上的抚摸,无数的感觉转化成神经电信号,到达你的大脑……
一方面你大脑处理能力低下,眼前任何事物,都足以让你的感官超载。而另一方面,你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不断记录这些新奇的信息,建立你自己的专属神经网络。仅仅每一秒钟,你的大脑便可以产生上百万个突触连接。
但对于需要100万亿突触连接(大脑皮层140~160亿神经元,每个的突触连接可多达数千)的你,你那点记忆,此时简直犹如储存在巨大的黑暗匣子内。所以,作为新生儿的你,记忆是碎片式的,还没有连续记忆。一开始主要都是5~15秒钟的短时记忆,超过2分钟以上的记忆还很少很少。
那如此短的记忆是如何延长的呢?
这是因为人类的突触连接具有可塑性。当建立突触连接之后,如果你再接收到相同的信号刺激,突触连接就会加强,相反长期不接收到相关的刺激,信息就会减弱。我们从语言的建立过程来举例,a、o等元音是我们最容易也是最先掌握的声音,我们对此最为熟悉,所以大脑最开始建立的相关神经通路,也最为强壮。随着,我们从父母的声音中积累越来越多的元音,随后能掌握的单字往往也是单元音的,而且是叠词,例如妈妈、爸爸。
随着相关神经网络的加强,自然也就有了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大约6个月的时候,长期记忆越来越多,但大多也只能持续一两天,少部分能持续1个月之久。到达1岁的时候,比起出生时的第1个月,大脑中的突触连接已经复杂了数十倍。
人小脑中的普肯野细胞,随着你的成长,在你学会爬行、走路、奔跑,以及各种大动作、精细动作的学习之后,最终每个神经细胞会建立多达10万个的突触连接。
突触连接的增加,也令脑子迅速膨大。刚出生的时候,你的脑容量只有350g,一岁便达到950g,2岁达到1100g,3岁便有了1260g,达到成年人的90%。既然大脑发育得如此之快,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还记得一开始,我把记忆比喻成硬盘吗?
但人类的神经元或者突触连接,并不像电脑的储存单元一样被晶体管数目和布局限定死的。储存空间是随着神经元个数、以及突触连接情况而自适应的。虽然在14周的时候,我们会诞生数量最多的神经元,但神经元质量参差不齐。人脑的空间就只有1400ml左右,你让10个低质量的神经元建立1万个神经连接,不如一个神经元建立5000个神经连接更加的节能高效。
人类的大脑其实已经是一个十分优化的节能系统了,但哪怕如此,也需要消耗人体20%的能量。所以,一开始足够多的神经元储备,就是为了后续优化的。而人类童年记忆的消失,同样在于大脑的优化。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纷乱的神经网络。
两三岁的孩子基本停不下来,这里戳一戳,那里爬一爬。杂乱的神经网络,不仅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信息之间也会互相争夺感官资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2岁的幼儿拥有成年人2倍的突触连接。是时候建立比较稳定的人格了。
来自基因里的庞大力量,驱动着大脑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虽然你觉得幼儿园初恋的面孔是你珍贵的记忆,但基因里的祖传密码却告诉大脑,这些垃圾记忆如果不删,这脑子以后就不好使了。
最终,你的大脑留下主要的神经网络,开始删除绝大多数的杂乱链接。这个过程很像磁盘整理+垃圾清理+智能迭代升级。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两三岁以前的记忆流失速度,比大多数成年人想象中的快得多。
5岁的时候,你往往还能记住3岁前80%的重要事件。到了7岁时,便只剩下了40%。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记忆流失得越来越多。到了8-9岁的时候,就已经只能回忆到3岁左右,成年人通常只能回忆到4-5岁,年老之后,甚至只能回忆到6-7岁。正常人的最早的记忆能追溯到3~4岁,只有极少数人能追溯到1岁。
以付出童年记忆为代价,进入青春期之前,我们的注意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集中起来,从而有了学习更多人类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基础。12岁以后,大多数人可以轻松集中注意力30分钟以上。但5-7岁的小儿,能集中注意的平均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
除此之外,我们在婴幼儿时期,还把更多的记忆用在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体验,花了更多的记忆学习语言,以及概念记忆,事件记忆部分就是很单薄的。甚至在吃饭、走路、游泳、骑自行车等活动中,形成的是程序性记忆,大脑主动把纷杂的场景给删除了。不要以为生活中忘掉的细节,就一定锁在深层记忆中。某一些细节大脑是真的彻彻底底删除了,永远找不回来了。
但唯一的好处,是让程序性记忆转化成我们几乎本能的行为,让我们终生受用,尽管我们可能永远回忆不起学习它的细节了。记忆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现在对于三岁以前记忆的丢失,科学界通常用“大脑未成熟”来解释:人的大脑皮层和负责记忆的海马区在孕六七个月的时候虽然已经基本成形,但出生后还要继续发育,形成很多新的神经元。打个比方,此时的大脑相当于一台落后的手机,内存空间非常少,装几张照片都满了,就别提视频了。
记忆的形成,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联系,就像神经元之间相互“牵手”。那些经常用到的记忆,突触联系越来越强,而那些长期用不到的,突触就会“松手”,记忆也就变模糊或消失。成年人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也仅有少部分被储存起来,何况宝宝内存那么少,而且随着生长发育,小脑袋瓜还要不断“安装”语音系统、行为操作系统、认知系统等,所以记忆很快会被删去,以便腾出“空间”。
1984年的一天,美国韦尔斯利学院儿童学习中心的火警铃声突然响起,老师紧急把小朋友们从大楼里疏散到操场,那些3~4岁的小孩目睹了消防员和警察里外忙活的情形。两周后,研究员问这些小孩记不记得两周前那件事,几乎所有4岁的小朋友都记得是在教室里听到警报,并且能把整件事完整复述出来,3岁的却有一大半记成在操场听到警报,描述事件也没头没尾。7年后,研究员再把当年的小朋友约回来,大部分当年4岁的小朋友对事件仍记忆犹新,当年3岁的则没一个有4岁那样能清楚记得当时的情形,很多人甚至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知道,要用手机拍照片、录视频,除了对硬件有要求,软件也非常重要——需要各种程序控制快门、对焦人脸、调整颜色光线、编辑图像,否则照出来不是模糊不清,就是没有重点,这样的废片不删才怪。
同样道理,长久记住一件事,前提是理解它的意义,知道这是值得记录的、特别的事件,而不是单纯的走马观花。在火警研究中,4岁小朋友的认知力比3岁的高一个层次:知道火警是危险的,平常很少发生,消防员是专门救火的,他们回到教室后也听懂了老师解释的状况,这些都有助于记忆。相反,3岁小朋友可能连火和消防员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就别指望能把事情记住了。
另外,表达也有助于记忆,这相当于经常把手机里的相片调出来看,那么肯定记得它摆放的具体位置。4岁小朋友表达能力更强,他们向家长、朋友复述事件的时候,无形中也加固了记忆。
所以,大人眼中的大事,3岁前的宝宝未必那么认为,只有他感兴趣、激动人心的才能使他们记得,如弟弟妹妹出生、第一次去游乐园等。而住院、亲人去世、搬家等,要他们再大一点,能理解了,才会记得。
如果我们要在手机或电脑里找出某个文件,必须依赖一定线索,例如文件名、日期、摘要、关键字等,人脑提取记忆的机制也是如此。理论上,从怀胎四五个月起到出生后,人都会陆续接收到嗅觉、味觉、触觉、视觉以及身体内部的感觉信号,然而这些记忆一辈子都回忆不起来,因为婴儿还没建立起意识,没能感知这个世界,没掌握语言文字,不能理解、描述事件,也无法为记忆做标记,最终失去找寻它们的线索。
不过,3岁前的记忆并不一定彻底丢失。医生给患者施行脑部手术时,在病人清醒的条件下,用微电刺激大脑颞叶皮层时,有的病人声称听到了某个乐曲,有的表示看到了某种景象,继续追查,发现其中一些是他们3岁前的亲身经历。
也就是说,3岁前的某些记忆藏在了大脑深处,平时无法回想起,只有遇到合适的条件,例如自我意识薄弱的梦中,或遇到相同情景,它们才会活跃起来;我们有时感觉某些场景似曾相识,也可能源于幼儿时期的记忆。
虽然3岁前的记忆大部分消失了,可仍有少部分在大脑深处刻下印痕,因此,父母带给幼儿一些美好的、奇妙的经历并非毫无意义,它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要懂得帮助他们记忆的技巧。
感兴趣的事物。3岁前的宝宝记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多没有目的和意图,感兴趣、印象鲜明的事物就容易记住,所以要跟着他的感觉走,他对什么感兴趣,就给他提供相关的事物。比如宝贝关注钥匙,父母可以把钥匙放在孩子附近,鼓励他找出来,让他充分把玩、研究。
带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宝宝特别容易记住那些能引起他们情绪反应的事物,如愉快的、兴奋的、悲伤的、愤怒的等。父母跟孩子交流、讲故事、唱儿歌时,语言要形象生动,多描述情绪,并运用夸张的表情、动作演绎出来,引起他的反应,而且要多一些正性、积极的情绪,少些负性、消极的。
新鲜事物。接触新事物时,大脑受到的刺激比较强烈,更容易令宝宝产生兴趣,因此,要培养宝宝记忆,既要适当重复,又要注意新异。丰富的环境。接触事物越多,生活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宝宝理解事物,进而记住事物,因此父母要多带宝宝外出走走,多为他讲解。
尽量避免心理创伤。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记得生活中的严重负面事件,绝大多数人经历的童年创伤带给他们的害处远比益处多,就算能将创伤转化成正能量,终究需要经历一个痛苦过程,所以,父母应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而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更多快乐记忆。
当然,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宝宝不得不经历负面事件,父母也无需过于焦虑,尽量放下它、看淡它、忽略它,不让记忆有滋长的土壤,用爱给他疗伤,或许能避免日后的负面影响。
关于我们人类的记忆原来存储有这样一种主流看法:记忆被保存在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连接处,神经元与神经元靠突触连接,所以记忆大概就保存在突触这个位置,被编码在蛋白质之中。
人在刚刚出生时,由于人体构造的原因,刚出生的婴儿头部是发育不健全的,在出生后的一年半时间内,婴儿头部内的突触会短暂的增加,而且是巨量的,也就是神经元与神经元的连接会增多,这几乎是成年人的两倍。
为什么会增加那么多?
人一共有三种记忆方式,第一种就是瞬时记忆。就像我们坐车时路过周围的环境,都不会被记住。但是路上突然跑出一个人,我们会第一时间注意到他,这就是第二种短时间记忆。那么第三种记忆就是长时间记忆了,比如背下一个单词,或者去年的生日很开心,这都是长时间记忆的能力。
而3岁之前的婴幼儿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功能还有很多不足,到了发育后完全才会有记忆。因此婴幼儿记忆力差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有专家反驳了这种观念,提出了人的记忆其实是变成了潜意识的观念,而我们后天的性格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02
最后的思考
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的学者曾发布一项儿童行为实验,通过观察2-18个月不等的婴儿对风铃的反应,发现2—6个月的婴儿没有特殊表现,而9—12个月的婴儿却伴随风铃转动出现频繁踢腿的现象,得到结论:我们在0-3岁的时候是有记忆的。
至于3岁之前的记忆会被遗忘,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儿童失忆症”。但其实,至今科学家都在尝试给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只是一直无法完整定论。但比较主流的解释有两个:1 大脑的神经网络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人类的脑神经网络非常庞杂,我们的脑子里大概有1000亿个神经元,复杂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计算机。但大脑的发育并不是一出生就完成的,会不断地持续发育,在3岁达到了大脑的发育巅峰。而3岁之前,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不稳定,可能因此有些记忆就消失掉了。
2大脑的优化.有科学家认为,在两三岁之前,大脑就像一个垃圾桶,什么记忆信息来者不拒,这时候的神经网络十分纷乱,大量信息的涌入让大脑无法集中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基因里的祖传密码让大脑赶紧删了垃圾记忆,这个过程就像电脑的垃圾清理,迭代升级。
在成年后,人们往往无法回忆起3岁之前的记忆,这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这一遗忘现象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几个主要的假说:
大脑在婴幼儿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大脑中的神经元和神经回路正在形成和巩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早期形成的连接和记忆可能会被新的神经连接所覆盖和替代。这种大脑发育导致的重塑和再布线可能是婴幼儿遗忘的原因之一。
语言是记忆的一种关键工具,它有助于记忆的编码和存储。然而,在3岁之前,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不完全发展。他们可能缺乏将早期经历和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导致这些记忆无法以语言形式存储和回忆。
婴幼儿时期,大脑面临着大量新刺激和信息的输入。为了处理和筛选这些信息,大脑可能会采取一种信息过载的适应性策略,将重要的记忆存储下来,而过去的记忆则被剔除。这种策略有助于婴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上,为后续学习和记忆的建立提供空间。
虽然大多数人无法记起3岁之前的一些事情,但如果是重大的事件或是深刻的感受,其实有些人是会有一些印象的,比如迁居或者遭受了非常不好的事情、意外伤害等。此外,在幼儿还未识字或者说话之前,幼儿的大脑对图片、颜色和气味等更加敏感,因此可能会保留对颜色、图片、气味的相关记忆。
2016年,《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最初的回忆其实是有迹可循的。研究表明,大脑的记忆存储并没什么问题,之所以会想不起来,主要是由于对那些记忆无法进行正确的提取,但只要给予适当的刺激,其实是可以实现成功提取的。比如睡觉、走路、奔跑、吃饭、喝水这些程序化的动作,在记忆中一旦形成,就能够自主进行,而无需意识的努力,且几乎终生不忘。
对于孩子来说,感受性强烈的记忆比如温暖、快乐、害怕、悲伤……等强烈性情绪起伏的事情,被记住的概率更大。因此,初生的婴幼儿家长需要建立起孩子对世界的信任和内在的安全感,需要对孩子的需求进行积极回应。在孩子出生的几个月里,需要父母用温柔的声音、肌肤触摸的感觉来对孩子产生温暖的记忆刺激,从而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尽管可能随着成长有些记忆会被遗忘,但无法被提取的内隐记忆却可以一直留存在大脑中。孩子在懵懂时期通过父母给予的拥抱和安抚感受温暖,而且外界的鼓励和接纳也会深刻地对孩子性格和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可探索的,父母是值得信赖的。
虽然“儿童失忆症”假说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大脑会删除掉3岁之前的记忆,但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确认和理解。在探索大脑遗忘机制方面,有一些相关的实验发现和数据值得关注。
一项研究表明,早期记忆的缺失并不是全面的,而是存在个体差异。这项研究通过对成年人进行记忆测试,发现尽管大多数人无法回忆起3岁之前的记忆,但个别受试者能够回忆起更早的记忆,甚至有报道称有些人能够回忆起2岁或更早的记忆。这表明大脑在记忆存储和回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
另一个实验研究表明,婴儿的记忆被提取和维持的时间较短。这项研究通过对婴儿的视觉记忆实验发现,婴儿只有在刺激重复出现的时间间隔较短时,才能持续记忆和回忆这些刺激。一旦时间间隔超过一定阈值,婴儿就无法回忆起之前的刺激。这意味着婴儿的记忆可能非常短暂,在大脑内没有得到长期储存,
导致这些记忆很快被遗忘。

数字化转型行家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