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祝县打柴沟镇铁腰村村民马贵林用自己储存的道德积分在道德储蓄所兑换了一个电饭煲,这让他十分开心。
2019年8月,甘肃省首家“道德储蓄所”在天祝县打柴沟镇开业后,受到村民们的积极好评。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道德储蓄所”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天祝县决定在全县推广运行。2021年初,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副主任靳文龙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跑遍全县乡镇村组,全力推广打柴沟镇典型经验做法。之后,“道德储蓄所”像雨后春笋般在天祝大地遍地开花,先后建起镇级“道德储蓄所”20家、村级“道德储蓄所”173家。
道德储蓄所积分项目包括“储蓄义务、储蓄友爱、储蓄孝顺、储蓄诚信、储蓄勤俭”5大类60小项,储蓄所按照“月评分、季评星、年评模”方式召开道德评议会,收集并掌握本村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和存在的反面典型事例,再由道德评议委员会按照积分项目及赋分标准,实施加减分,并对评定得分情况在道德积分榜上进行公示。积分可以在“道德储蓄所”兑换商品,积分越高,兑换的商品价值越高。
自“道德储蓄所”推广后,天祝县广大群众为善行善的意识越来越强,邻里之间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家庭成员争吵打闹现象越来越少了,小小“道德银行”汇聚起了强大“正能量”。
在此基础上,天祝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选树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持续深化“德润天祝”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并广泛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挖掘、培树活动。
苗宽春是天祝县赛什斯镇先明峡村村民,她虽然行动不便,但阳光自信,关爱老人和孩子,夫妻恩爱、风雨同舟,邻里和睦,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好评。2021年度,她被评为“最美武威人”。在天祝,像苗宽春这样平凡而努力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树起标杆,引导着更多的人向他们看齐。近年来,天祝县累计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各类先进典型276名,其中2人获“中国好人”荣誉称号,6人获“甘肃好人”荣誉称号,3人获“省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良好的道德风尚浸润着乡村文明,优良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各类先进典型犹如一把把思想的火炬和一盏盏指路的明灯,教育引导着大家崇德向善、共促和谐。
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位于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乌鞘岭脚下,有汉、藏、土、回、蒙古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47.9%。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炭窑沟村探索出“六个一”乡村治理模式,即在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尊老爱幼、扶残助残、和谐敦睦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划定“红线”,明确“底线”,让群众自己定规矩、自觉去执行,使“软规定”变成“硬规矩”。这一治理模式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2023年9月,炭窑沟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近年来,天祝县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全县178个行政村、20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同时,把抵制高价彩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结合实际制定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限高”标准,积极组织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演讲比赛系列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送文化下乡等形式,将文明新风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转变观念。
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天祝县将持续探索以“德治”方式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之路,将精神文明建设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做起,让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