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芜湖的古城内,曾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名为“打铜巷”,宽度只有1.5米,长度约110米。南从儒林街起,北至丁字街止,原为弹石路面。
打铜巷与儒林街、南门湾建街时间相当,约有千年的历史,在清乾隆《芜湖县志》中已有记载。
打铜巷最初的由来与桐城的“六尺巷”有异曲同工之美。昔日,芜湖古城内建筑官邸时,常本着“让人三尺有何妨”的姿态,邻里之间相互谦让,而留出了一条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也就是后来的“打铜巷”。
打铜巷一开始只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小巷,后来随着古城的发展,小巷内聚集了众多的铜匠和银匠,才得名为“打铜巷”,清末民(国)初曾一度易名为“打银巷”、“银巷”。
打铜巷是芜湖百业兴旺的见证,它西与花街平行,紧邻南门湾、儒林街,是城内繁华的地块之一,故许多铜匠和银匠就近制作一些铜、银器具和首饰,临街而售。芜湖当时有银匠三百多人,月耗银达4.3万两。抗日战争时期,芜湖的银楼增至20家,到了1945年后,银楼又增加至24家,他们除生产制作项圈、手镯、耳环、戒指、锁片等外,还生产银盾、银餐具以及在银具上刻花、钻花,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
如今,我们回望“打铜巷”, 其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多一分谦让,多一分宽容,这正是和谐社会中我们生活里的一种美德!
【 本 期 话 题 】
主播 | 张文哲
本文来源 | 芜湖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