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廉洁作为一种高尚品德、一份坚守和向往,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吟咏,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发人深省的诗词,以此言明清廉高洁之志向、寄托公正为民之深思,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和酝酿,历久弥新、馥郁芬芳。
为弘扬廉洁文化,涵养清风正气,结合新时代实践,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载体,取精用宏,化古为今,特推出“廉韵清风,汲古开新”廉洁文化宣传专栏,阐述思想,遣心寄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师生党员进一步学纪、知纪、明纪、守纪,营造清风正气、廉洁自律、积极向上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任所寄乡关故旧》
北宋·周敦颐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他用一生践行“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为官宗旨,其安贫乐道奉公至廉的精神,至今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便汲汲于学,熟读四书五经。任职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主簿期间,二十来岁的周敦颐将当时久久无法决断的悬案“一讯立辨”,一时间轰动乡邑,人们纷纷惊叹“老吏不如也”。因在吏部的考核中广获好评,周敦颐被提任为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里参军,掌当地讼狱之事。当时有一名囚犯罪不当死,而周敦颐的上司、转运使王逵以“酷悍”著称,意欲重判处死,无人敢与之争辩。唯独周敦颐挺身反对,坚称不应滥用极刑来取悦上级,甚至不惜以辞官相抗争。周敦颐严守律令、不惮权威的举动触动了王逵,囚犯幸免一死。
公元1056年,周敦颐赴合州(今重庆合川)任判官。因其在任上清廉正直,人心悦服,在百姓心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事不经先生手,更不敢决,虽下之,民不肯从”。
公元1061—1064年,周敦颐任虔州(今江西赣州)通判,其间写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流传千古的《爱莲说》,这是他对洁身自好、坚守正道的君子气节的推崇,亦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他“奉养至廉”,家无余财,哪怕家中连浓稠的粥都吃不上也不以为意。在洪州南昌知县任上,周敦颐曾一度因工作过于劳累而病危,友人看望他,发现他家中空空如也,一个小小的柜子便足以装载其生活用具,积蓄更是“钱不满百”。
公元1068年,周敦颐升任广南东路(今广东贺江、罗定江、漠阳江以东地区)转运判官期间,曾到连州巡视。在巾峰山麓半山腰道旁的一口山泉边,他俯视着这里的青山秀水,想起连州历史上的清官名宦个个才华横溢又清正廉洁,便在泉水之侧的石崖上奋笔写下“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命工匠将字凿入岩石中,积极传播勤廉理念。
公元1070年,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公事。当他巡按端州时,发现知州杜谘滥用职权大肆开采端溪砚石,人号为“杜万石”。了解事情原委后,周敦颐奏请朝廷颁布禁令,凡在端州为官者,买端砚数量不得超过两方。此举不仅遏制了当地官员私藏端砚的不良意图,极大减轻了当地百姓所受的盘剥之苦,也促进了端砚稳定出售、流世,至今被广为传颂。
周敦颐为官从政数十年,大部分时间辗转江西、湖南、广东等地担任主簿、县令、通判、知州等基层职位,但他“不卑小官,职思其忧”,从不因位居卑微而渎职丧志,坚持“执事以济众为怀”。他在《拙赋》里,通过将官场中言多文饰、张扬夸大的“巧者”与务实真诚、实事求是的“拙者”进行对比,强调了为政者当宁拙勿巧、立诚立信的鲜明态度。
周敦颐在《任所寄乡关故旧日》一诗中表明:“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表达自己做官并非追求荣华富贵,只是想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地为民办事,做个问心无愧的清官,睡得安稳。即便清贫一生,他仍将所剩无几的积蓄用以开办学校、修缮学堂,教化民众,如今不少地方的“濂溪书院”溯其源头,大多是周敦颐在当地任职时所建,亦或是后人为纪念他所兴办,是其兴学重教、广植桃李的见证。
共青团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委员会
图文 | 汽车学院
编辑 | 谢明阳
初审 | 张启月
终审 | 杨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