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日益临近,为全面展示苍梧县的历史文化、六堡茶产业发展、非遗文化等方面的亮点和特色,特开设“文旅大会苍梧篇”专栏,带领大家走进苍梧,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制茶大师、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技术总监韦洁群说。
韦洁群,1958年出生在六堡镇大中村。16岁便进入六堡公社茶厂工作,制作六堡茶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1986年公社茶厂倒闭后,韦洁群跟随丈夫回到塘平村,继续从事六堡茶制茶事业。2003年在自己的家乡塘平村创办了六堡镇第一家“六堡农家茶”厂—黑石山茶厂。
一辈子都在做六堡茶,韦洁群有着自己的坚持,“传统工艺六堡茶,是民间制茶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很悠久,每道工序都有讲究。”她说,“我身体力行地让‘非遗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下去,坚持传统纯手工制作原产地、原生态、原树种的六堡茶,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让它始终与记忆如一,老祖宗的东西需要有人去传承。”
“不辜负每一杯手工六堡茶”
一杯茶首先最重要的是口感,其次才是外形,第三才是汤色。为了将六堡茶的口感做到极致,韦洁群一直坚持用古法手工制茶。经她手制出来的六堡茶,汤色深红透亮,茶味醇厚顺滑,口感层次丰富,每一款都堪称精品。韦洁群制作的手工六堡茶一次可以泡18至22道,而优质的机制茶最多也只能到10至15道。
“传统工艺六堡茶,有自己的坚持,坚持原产地,这里的原树种,保持着原生态,还原出最真的味道。”韦洁群说,传统工艺六堡茶有多种细分,一种是遵从节气按时段采摘制作的,比如六堡社前茶、明前茶、清明茶、秋茶、霜降老茶婆等;一种是以制作完成后的成品,按叶张的大小划分的,如茶谷、二白茶、中叶茶等。
这种制茶方法,是民间制茶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历史很悠久,每道工序都有讲究,炒青的温度、做茶的火候、揉捻的力度,如果哪一道工序没做好,都会让茶失去最本真的味道。且手工制的六堡茶通过自然存放进行后发酵,陈化的程度完全依靠六堡镇湿润的气候特点,不加以任何人为干预。六堡镇的天然存储环境条件很好,别的地方存五年,这里存三年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六堡茶”
2018年,韦洁群获得“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那一刻,她说自己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面对制作六堡茶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茶源来路不一、缺少规模引导的现状,她来不及顾虑太多,只想着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局面,将更好的技艺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在小女儿石濡菲的支持帮助下,韦洁群每年在茶厂内开设8-10期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授给村民们。此外,韦洁群还带着自己的手艺走进学校,让更多年轻的学生受惠,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在他们心中种下从事六堡茶行业的种子。
黑石山茶厂先后荣获了“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广西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自治区、市、县三级共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15年,黑石山茶厂被自治区文旅厅命名为自级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现今众多六堡茶企业里,黑石山茶厂是目前拥有双非遗、双制茶大师、双工匠、双劳模的非遗示范基地。
2018年5月,韦洁群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6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韦洁群“中国制茶大师”称号;2019年,农业农村部授予为“全国乡村能工巧匠”;2017年10月、2017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分别授予为广西工匠和 广西“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12获广西高级农艺师称号。
初审丨聂伊莉
复审丨岑梓梅
终审丨李丽 李成壮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