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同期活动于10月12日至10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10月18日下午,学生工作办公室召集思政教师及学生骨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今年的国创赛中积极备赛,取得历史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更是在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振奋人心。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金奖项目“拉曼透视眼”负责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4级直博生伍宗誉
作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学生代表之一,我十分荣幸和自豪。这届大赛,我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并获全国金奖和上海赛区冠军,在比赛过程中对‘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思考,我将自己和团队成员的成长感悟致信总书记,非常惊喜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总书记肯定了我们青年学生在创新大赛中展现的卓越风采,并表达了对我们在各自领域持续深耕、行以致远的殷切期待和鼓励。
作为新医科的项目,我们项目致力于开发基于生物光学、纳米科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深病灶检测定位技术,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前沿医学项目团队和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沟通,我们共同进步并期待齐力为国家医疗和人类大健康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受益于本次大赛提供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已与全国的各个高校医学院和医疗企业洽谈合作,为我们的产品迈入更广袤的场景赋能助力。
作为博士研究生,我将继续深耕在医疗领域,为我们国家人民面临的健康难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担起青年学生和交大学子在创新医疗领域的责任,不负时代、不负期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金奖项目“微芯智检”负责人、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盛辙易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备受鼓舞,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团队的创新动力。我们的‘微芯智检’项目基于临床对快速耐药性检测的需求,通过独创的滑动式微流控芯片技术,结合自研发的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旨在打造高效、精准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平台,助力提升临床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在国内多家知名医院进行临床应用测试,效果显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参加本次大赛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与其他参赛团队的交流使我们意识到,跨领域的合作将大大推动新技术的落地和应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增强了我们继续探索和拓展技术应用场景的信心。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项目的优化与产业化进程,力争在医疗检测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帮助解决临床难题,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医疗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本科生
党支部书记、2023级硕士生吴熠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不仅是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未来青年创新创业的期许和指引。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作为一名交大学子,在深耕专业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要具有洞察行业弊病与需求缺口的能力。要勇于跳出舒适区,主动关注社会现实,深入了解行业现状,敏锐捕捉那些未被充分满足的市场需求或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实践,将初生的想法一步一步转化现实。无论是实验室的科研探索,还是创业园的项目孵化,只有通过不断试错、迭代优化,才能逐步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熟技术或产品。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思政教师、
团委书记于涵川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不仅激励了青年学子勇于创新,也为高校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指明了前进方向。生物医学工程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学院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形成了“课程教学创新、行业认知实践、学术分享交流、科创竞赛育人”四位一体的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引入-培养-出口”机制,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为学生科创工作指导老师,我将立足学院学科特色,充分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的跨学科深度合作、资源整合共享的优势,通过科研思维训练、科研项目实习、科创竞赛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的医工交叉科技创新拔尖人才,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贡献生医工力量。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头版刊登伍宗誉的采访
供稿单位| 学工办
整理| 于涵川、刘梦
审核| 朱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