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新区黄骅市持续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扎实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按照《河北省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新机制,使其切实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市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已于11月1日正式启动,目前参与报名人数887人,报名课次1119人次。
一、精心谋划试点先行,确保有力有序推进
市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主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发《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方案》,按照公益普惠性原则,设定科学准入条件,将校外培训机构优质资源引进校园,解决学校课后服务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便捷、更实惠、更多元的服务。同时,召开义务教育学校课外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专题工作会议,研究机构入校、收费、管理等重点事项,确定了4所学校作为试点,包括1所初中和3所小学,试点先行,运行取得初步成效后再全市范围铺开。
二、公开公正自主选课,助力“双减”提质增效
市教育局、试点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分别制订了详细的课后服务教学工作计划,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做好前期摸底及相关政策的解读。通过招标引入“课后服务管理平台”,组织市纪委监委驻市教育局纪检组、发展改革和科技创新局、市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局普教科、教研室、艺体办、安卫科、财务科、内审科等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8位家长代表、8位试点学校教师代表和16所培训机构代表等46人参加价格听证会,确保服务课程价格公平合理。结合入围机构培训项目和课后服务课程需求,由家长在服务平台自愿选购课程,最终确定了11家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机构教师(教练)42人的10大类63节拓展课程,包括文化艺术类:声乐、中国舞、街舞、口才、美术、书法;体育类:足球、篮球、花样跳绳;科技类:编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激发了学生学习艺体科技类拓展课程的兴趣。
三、建立机制加强监管,促进课后服务健康发展
校外培训机构人员需具有与培训内容相对应的从业资格证或职业(专业)能力证明,确保使用、操作、演示、教学等环节安全有序,且不得变相参与学校学科类教学及服务。入选的校外培训机构、服务项目、参与人员等要登记造册,统筹安排开展拓展服务。打造课后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统一调配、价格标准统一制定、监管评价统一实施,设置教育局端、学校端、家长端、机构端等四个端口,对课后服务进行流程化、标准化实施与监督,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建立遴选、监督、退出、激励等机制,对入选的校外培训机构实施过程性监督,对不达标的机构,纳入“黑名单”,启动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