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中国近现代史,被写在了这个有福之地的坊巷之中

旅行   2024-06-22 08:00   浙江  

福州,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依然保留着自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众多坊巷,在这些坊巷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坊七巷”街区了。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鼓楼区,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有40公顷。这里,是福州城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见证。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侧自北向南的十条街巷的雅号。南后街,自宋代起便是繁华的商肆中心,街面两侧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这条全长千余米的商业街将三坊七巷紧紧相连。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南后街

尽管吉庇巷、杨桥巷与光禄坊已改建为马路,但现存的二坊五巷依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和一批名人故居,最有名的要数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这些坊巷中,房屋错落有致,石板铺地,白墙青瓦间透露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坊巷纵横交错,白墙青瓦间,似乎还能窥见当年的繁华与辉煌。这里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誉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些古迹、故居以及历史名人,构成了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衣锦坊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由于这个地方水系网络密布,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因此得名。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这个巷子里不断有人出人头地,他们或金榜题名,或建功立业,享受着世间的荣华富贵。当他们衣锦还乡,遂将坊名改为“衣锦坊”,让这份荣耀与自豪成为街巷间流传的佳话。

衣锦坊

坊中16号,是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的故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而后又为孙翼谋家族所继承,孙氏子孙世居于此。宅院经多次修葺,终成三座相连的宏伟大宅,成为全坊之冠。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别具一格的水榭戏台,这是福州市仅存的水榭戏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这座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池水清澈,终年不涸。池中金鱼游弋,鲫鱼穿梭,龟鳖悠闲,构成一幅生动的水族画卷。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在此观赏戏剧演出,水声、风声、乐声交织,仿佛置身于天籁之音中,让人陶醉其中。

2006年,此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福州地方戏剧的演艺场。

文儒坊

文儒坊,因其历史上文儒人才辈出而得名。坊内汇聚了众多历代名人的故居,宋代祭酒郑穆的府邸、明代抗倭名将张经的故居、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的宅邸,以及五代皆中进士的“进士”之家陈承袭的居所。而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陈承袭的长子——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他的才学与品德为后世所传颂。

文儒坊

此外,近代著名诗人陈衍的故居也隐匿于文儒坊的深巷之中。陈衍曾自吟:“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不仅描绘了陈衍的隐逸情怀,更将文儒坊的宁静与雅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文儒坊的东头北墙上,有一块高约两米、宽一米的阴文碑刻,上面刻着:“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这道庄严的法令,守护着文儒坊的和谐与安宁。

据有关人士考证,在全国城市的小街巷中,刻碑立约的做法实属罕见。这一独特的历史遗迹,不仅彰显了文儒坊的非凡地位,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

黄巷

黄巷隔着南后街与衣锦坊东西相连。这里,曾是晋永嘉年间中原黄姓人家躲避战乱、寻觅安宁的归宿,故得名黄巷。唐代诗人黄璞也曾于此地归隐,他的声名远播,连黄巢军入福州时,因敬仰其才华而命令兵士熄灭炬火,小心翼翼地穿行而过。

黄巷之内,历代儒林学士云集,人文气息浓厚,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信等文化巨匠,都曾在此巷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故事。

而黄巷的标志性建筑——“小黄楼”,更是成为了这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相传,“小黄楼”曾是黄璞年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后来,林则徐的师兄、官至江苏巡抚的才子梁章钜对黄璞旧居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兴建了西花厅,以及与之配套的园林小筑“东园”。梁章钜作为中国联学的开创者,修楼的一大目的便是作为不时延请当地吟友唱和的雅集之所,让这里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小黄楼

黄巷东段北侧是郭柏荫故居,这座俗称“五子登科宅第”的古宅,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郭柏荫,作为郭阶三的杰出之子,他的兄弟们——郭柏心、郭柏蔚、郭柏苍、郭柏芗,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登科入仕。因此,这座故居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子登科宅第”,成为了黄巷又一处令人敬仰的历史遗迹。

宫巷

宫巷,旧称仙居,其得名源于巷中那座古朴典雅的紫极宫,如今它是福州古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古巷之一。巷内,有明代建筑六幢,清代建筑十三幢。尤为引人瞩目的是那些深宅大院,其中不乏面积超过千平方米的宏大建筑,总数竟达十幢之多。

历代以来,福州的名人雅士多聚居于此巷之中。如清代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以及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些豪门住宅不仅规模宏大,其结构更是精巧绝伦。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那漏花窗户以及各个木制构建,无不彰显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沈葆桢故居

此外,宫巷里的严复书院也是一处别具一格的文化之地。它与严复翰墨馆、生平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处集专业博物馆性质与书院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书院门口的那副对联“国士法书存大雅,闽王旧苑动新声”,不仅道出了严复书院的深厚历史底蕴,更揭示了它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载体的重要地位。这里成为了解严复生平、传播严复思想的重要窗口。

郎官巷

在古代,能在御前、殿前"行走",实乃皇帝的贴身近臣,其尊贵身份岂容小觑?因此,供他们出入的路线,大多精心修筑成廊道,覆盖以庑檐,仿佛是为了恭候这些贵人的到来。那些在廊上步履匆匆的侍从、坚守岗位的侍卫等人,因与这廊道有着不解之缘,便以"侍廊"相称,更有文雅者,称之为"侍郎"。

宋代的郎官巷,虽已不复当年之貌,但那里曾出过郎官的事实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这种荣耀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数代相沿,犹如世袭一般。

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若有机缘,巷里的人们谁不渴望能够谋得一个"郎官"之位?因此,这个在今日看来或许略显俗气的巷名,却从未更改过,仿佛成了千年一贯制的永远的"郎官巷"。

二梅书屋

位于郎官巷西段南侧25号的二梅书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是福建省民俗博物馆。这所宅院原系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林星章之居所,因院内种植着两株梅花,故得名二梅书屋。这座宅院始建于明末,历经清道光、同治及民国时期的数次大修。它坐南朝北,前后、左右共五进,占地面积达2434平方米,自郎官巷一直通达至塔巷。

塔巷

塔巷,原名修文巷,宋代时更名为兴文巷、文兴巷,寓意着文化的兴盛与传承。然而,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民国时因巷北兴建的育王塔,遂更名为塔巷。

这座雄伟的大塔矗立在巷北,塔院静谧而庄重,它不仅是福州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福州文运昌盛的象征。清代时,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古迹,在巷内砌造了一座小塔。上世纪50年代,这座小塔被移至巷口坊门之上,成为了塔巷的标志。

塔巷

塔巷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巷,更是一条人文荟萃的文化长廊。这里曾经走出过众多历史名人,闽王王审知,宋代杭州知州陈襄,南宋知县陈肃,清代的王夑和王有龄父子,海军将领叶伯鋆,民国陆军元老王麒,还有林长民、林徽因父女等。

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使得这条古巷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

安民巷

安民巷,旧称“锡类坊”,其更名“安民”的缘由,竟与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志》记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告示,故得名。”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占领闽都福州后,为了昭告天下胜利的消息、安抚百姓之心、并防止谣言四起,唯有通过张贴“安民告示”。告示贴在了这条巷子口,从此,它的名字便与“安民”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安民巷

历经宋元明清,安民巷虽多次更名,但终究抵不过历史的厚重与人民的情感。最终,它仍以“安民巷”之名流传于世。

如今,“三坊七巷”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标志。在这里,可以穿越时光,领略传统文化,品尝地道美食,深度体验福州古城风情。

旅行小贴士:

1、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2、开放时间:三坊七巷全天开放,区域内古迹、故居小景点开放时间8:30-17:00。

3、交通:福州地铁1号线4号线到东街口,沿南后街由北往南游玩。市区多条公交线路可达。

4、门票:免费。但一些古迹故居需要5-20元门票,可根据自己喜好游玩,这些故居联票120元。

5、“三坊七巷”是网红打卡地,你可以在巷子里寻找那些古色古香的墙面、古老的门楼,巷口拱门,色彩缤纷的壁画墙,以及令人心旷神怡的爱心树,拍下别具特色的照片。

6、品尝地道美食:三坊七巷内有许多传统的福州美食餐馆,提供着各种地道美食。不妨品尝一下福州鱼丸、同利肉燕、后街捞化、鼎边糊等特色小吃,在感受福州美食文化的同时满足你的味蕾。

7、感受传统手工艺:在三坊七巷主干道两边的商店里,有各种手工艺品、纪念品和特色商品。如剪纸、糖画、油纸伞、陶艺、文房四宝等,但是不建议购买,作为景点,如果要买,要估量性价比。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


trip在路上
专注旅游和交通出行,分享旅行攻略、旅行体验以及自然人文景点。旅行在路上,与你一起看风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