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搅局”
如果说工业是经济发展的“硬核”支撑,那合肥也许正在成为全国最“硬核”的城市。
截至目前,全国26座万亿城市除佛山外,均已公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合肥GDP达到 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更达到15.2%,高出全国9.4个百分点,领跑万亿城市。
与合肥工业表现同样亮眼的,是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强劲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92.8万辆,超过上海和西安,一举打破新能源汽车版图上深圳、上海、西安“三雄并立”的格局,甚至呈现冲顶之势。
这背后,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01
第一梯队
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登顶新能源汽车第一城;2023年,深圳又强势翻盘,超越西安、上海。过去三年间,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几乎是围绕这三座城市攻防转换,也被视作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而今年以来形势陡转,合肥以“黑马”之姿,强势打破这一梯队格局。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久前,合肥工信局发布据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全市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
这个数字,高于去年上海的128.68万辆、西安的98.38万辆,甚至具备挑战深圳的底气。尽管目前深圳尚未公布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但合肥已成功反超上海和西安。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为87.74万辆,同比下降4.1%。西安未直接公布数据,但陕西全省同样低于合肥——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79.88万辆,同比增长10.47%。
与之相比,合肥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92.8万辆,同比增长74.6%。不论产量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上海和西安。毋庸置疑,合肥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今年5月,城市进化论曾在《“造车”出奇迹,下一个坐上牌桌的是谁》中预判,随着比亚迪合肥工厂上量达产,“合肥新能源汽车进入第一梯队可能性非常大,甚至有登顶的想象空间”,而今仅仅数月,合肥便已达成目标。
“这主要是由于比亚迪合肥工厂产能爬升,比亚迪贡献了合肥超过一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院长冯雷分析指出,比亚迪合肥工厂设计初期整车规划产能50万辆/年,预计2025年将达到132万辆/年。去年,合肥工厂实际产量已经达到48.6万辆,主要生产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的混动及新能源车型,如秦PLUS、驱逐舰05、宋Pro、海豹06等,都是比亚迪长期“霸榜”的热销车型。
而相较深圳、上海及西安,合肥的造车形势更加“全能”。目前,合肥已经聚集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除比亚迪外,长安汽车合肥工厂去年整车产量接近30万辆,其主力新能源车型长安CS75 PLUS、糯玉米等月销量保持在1万辆以上,较为亮眼。
在冯雷看来,目前合肥整车产能接近200万辆,未来规划产能超300万辆,已经大于深圳,接下来有望挑战深圳问鼎新能源汽车第一城。“合肥通过定点突破,抓住比亚迪、长安等旗下热销车型实现产量大幅提升,而随着蔚来乐道、大众ID系列、小鹏EV2车型的投产,未来还将迎来多点开花的局面。”冯雷说。
02
工业领跑
正是依靠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强劲增长,合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一季度,合肥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一度下降1.4%,上半年回升至24.5%,前三季度增速达到34.3%。
这对合肥工业经济可谓一针“强心剂”。在业界看来,汽车产业链长,乘数效应达1:10——即汽车每1个单位的产出,可带动国民经济各环节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带动能力更强,如钢铁、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众多相关产业都将受益。
这种带动效应在前三季度的合肥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
合肥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三季度,合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两大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7%、34.3%,合计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超80%。
这也使得合肥在工业上跑出“一骑绝尘”的加速度。数据显示,在目前已经公布数据的25座万亿城市中,17座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其中合肥以15.2%的增速领跑。这一增速高于全国9.4个百分点,高出第二名郑州4.2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前三季度上海、西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表现平平,分别仅为1.3%、4.0%。
实际上,不只是合肥,郑州、重庆等城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样表现亮眼,分别达到11.0%、8.1%。
郑州在比亚迪带动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1.9万辆,增长10倍,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超过70万辆,增长120%。重庆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59.4万辆,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9%,拉动全市增长4.5个百分点。
这是新能源汽车融合带动能力的直接体现。
近年来,合肥坚持“整车为王”,全面布局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全产业,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依托“芯屏汽合”产业聚集优势,合肥以车为引领、芯为纽带,推动多链融合发展,带动效应不断释放。
不久前,全球首条搭载无金属掩膜版技术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合肥新站高新区正式开工,瞄准AMOLED中尺寸市场,覆盖平板、笔电、车载、显示器等多尺寸应用领域。
随着整车产量持续爆发,“芯屏汽合”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也迎来更多想象空间。
03
挑战格局
“不光是今年,合肥连续几年表现都不错。”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谈到,合肥产业转型速度较快,依托中科大培育了很多新产业,如光电显示、新能源汽车等。
这也让合肥在经济版图上不断挑战既有格局。
图片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网站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GDP达到9697.1亿元,同比增长5.4%。与去年同期相比,合肥在经济总量上一举超过济南(9675.1亿元),以22亿元的优势领先。
与此同时,合肥还在进一步靠近同处中部的省会城市长沙、郑州。前三季度,长沙、郑州GDP分别为10987.9亿元、10702.7亿元,增速分别为4.8%、5.5%。从经济总量上看,合肥与二者的差距分别是1291亿元、1006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分别减少164亿元、212亿元。
在秦尊文看来,合肥有望挑战长沙、郑州,成为中部省会第二城。郑州和长沙虽然也在发展新兴产业,但整体“含新量”不及合肥。合肥在融入长三角之后,受到的科技辐射、科技转移、产业转移要多一些。尤其是其自身也善于开辟新赛道、新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样板。
“像长沙的工程机械在全国都是很牛的,但这两年也遇到一些问题,主导产业下滑拖累了经济增长。”他说。
尽管如此,相较国内制造强市,合肥工业规模和基础并不十分突出,在“未来”的比拼上,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群加速壮大,成为合肥的当务之急。
今年,合肥将全力打造新型显示之都、新能源汽车之都、集成电路之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之都,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培育发展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空天信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未来显示、元宇宙等产业,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
而作为“首位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发展格局,这一产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超六成,是打造制造强市的重中之重。
根据规划,合肥力争到2027年,形成2—3家年产50万辆整车企业,新增10家百亿规模零部件企业,新能源汽车产能超300万辆,集群营收超7000亿元,合肥也正在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引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153个,总投资达1315亿元,包括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奥托立夫、均胜电子、福耀玻璃,以及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康宁车载玻璃等标志性外资项目纷纷落地合肥。
“比亚迪未来布局的重点主要在合肥、郑州、西安、长沙等中西部城市。其中合肥、郑州、西安的规划产能都在百万以上,只要比亚迪稳住市场,这三个城市将持续对第一梯队城市顺位和格局带来影响。”冯雷说。
文字 | 淡忠奎
*题图来源:摄图网_501254731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猜你想看
猜你想聊
热点视频
↓分享↓ 点赞↓ 在看
表达你的态度,也欢迎与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