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黄多多要谈恋爱了?可这个小伙还放不下她过去的错

文摘   社会   2024-10-18 15:05   广西  

1


18岁的黄多多在网上晒出她和男同学游玩及吃饭的照片。



看起来像恋爱中的情侣。


但,是像还是就是,咱也不知道。


毕竟,多多没官宣。


星爹黄磊也未发声。


黄老师早就说过他不干涉女儿谈恋爱。


他认为“早恋”是个有毛病的词,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情到深处自然要爱。


何况,多多今年18岁了,就算真的谈恋爱也没啥可批 斗的。


2


但,就是有“圣斗士”跳出来批 斗多多。


他倒不是批多多早恋。


而是批多多成为“绝望文盲”这样的“人生污点”。


黄多多到美国留学后就不再立学霸人设了。


她已悟出没真实力迟早露馅儿,被全体网友骂成“绝望文盲”不好受啊!


但万万没想到这个普信男哪壶不开提哪壶,他放不下多多过去的错。


去年,高二的多多出镜念儿童绘本,几分钟就读错了近10个常见字;


多多团队发表道歉声明时,又出现“的、地、得”混用的低级错误。


在千万读者面前传播错误,误导小朋友,网友忍不住骂她“绝望文盲”。


3


如果多多生在美女如云的民国时期,她就不会因此被骂了。


噢,莫非是她美过阮玲玉能免骂?


No, no, no.


是因为民国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动荡时期,并没有严格区分“的、地、得”的使用。


经典爱情诗《再别康桥》里有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放在民国时这样写没问题,但放在现在,严格的老师会给你打❌。


4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前半句,“轻轻的”做状语,修饰谓语“走”,所以这里的“的”放现在要换成“地”。


如果这么说亲还不懂的话,那我们来看句型。


“轻轻的我走了”属于状语前置句型,把状语“轻轻地”放到主语“我”前面了。


按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是:我轻轻地走了。


但这样写就不美了呀,就没有诗的韵味了,也没有徐志摩的浪漫了。


而爱情是需要浪漫的,需要把心上人轻轻地捧在心尖上。


所以,把状语“轻轻地”前置,强调动作之轻,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情的温馨浪漫。


5


另一首经典爱情诗《雨巷》中有一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这里为啥用“的”不用“地”?


戴望舒若真想遇到心爱的姑娘,难道不该给她一席之“地”吗?


不怪戴望舒,因为“寂寥的”在这个句子里做定语,所以用“的”。


聪明的同学已经总结下来了:

在句子里如果做状语用“地”,如果做定语就用“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种用法哦,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同学们还可以用缩句法,把句子缩成只剩主谓宾,修饰主语和宾语用“的”,修饰谓语用“地”。


6


《红楼梦》第八回:


①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香……


②“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①中“小丫鬟雪雁”做主语,②中“话”做宾语,所以前面都用“的”。


《骆驼祥子》中,老舍写到: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热闹”“安慰”都具备多种词性。


但在这句话里都属于名词作主语,所以,修饰主语“热闹”和”安慰”都用“的”。


7


人教版语文6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里有一句: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这是个部分状语前置的句子。


“什么”是主语,“生长”是谓语,其它部分都作状语。


换成正常的语序就是:什么都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在生长。


有同学问了,不是说状语用“地”吗?这句话状语里“增加”这个动词前面为什么用“的”。


因为“随着”是介词,“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是介词短语结构,所以“增加”在这里已经名词化,成为动名词,所以前面要用“的”。


8


当我们不聊爱情,也脱离句子时,“的、地、得”的使用就简单多了。


名词前面用“的”:漂亮的花朵、健壮的身体;


形容词前面用“得”:跳得高、跑得快;


动词前面用“地”:开心地玩、痛快地喝。


动词在句子里该用“地”还是用“的”,就看它是作谓语还是已经名词化成为动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9


“的”字挺像古代的“大婆”,地位相当高。


很多时候可以代替“得”,尽管语法上没错,但句意会不同。


我们以“咱妈说de对”为例,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此处用“的”和“得”均可。


“咱妈说的对”,表示“咱妈说的话是对的”。


“咱妈说得对”,表示“咱妈说得非常有道理”。


句义表达力求精确,就要在不同的场景用不同的字。


10


有位妹妹蹦起来说:“怎么用不是由你说了算。”


当然!必须不是由我说了算。


姐姐我一向严谨,事关专业文化,我肯定不会擅作主张自己说了算。


国家教育部于1956年审核颁布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明确区分了“的、地、得”的用法。


常规情况是:做定语用“的”、作状语用“地”、做补语用“得”。


但,语文知识博大精深,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一成不变地套用,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其实,最简单、最万无一失的方法就是大量阅读。


当看的书足够多,根本就不用去纠结语法和词性!


因为,足够多的阅读会形成足够好的语感。


有了语感,“的、地、得”怎么使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一种融入血液的本能。


11


有些同学像民国时的美女一样,嫌区分用“的、地、得”太麻烦了。


也有部分专家注意到了“民国粉”的诉求。


于是,1984年人民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颁布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提到:


“的”、“地”俩字的使用不作硬性规定。


语文界的精英们无声地抗议这套“试用装”。


他们依旧严格遵守由教育部审批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所有的语文教材依然严格区分“的、地、得”的使用。


文字界的精英也加入抗议“试用装”。


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也依然严格区分“的、地、得”的使用。


大家看完我这篇文章后就去翻阅孩子的语文书,或书架上的名著。


验证真理的时刻到了!


12


现在竞争激烈,掌握并精准运用文化知识,才能有更多机会。


很多早期考公的人都做过下面这道题: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标题中一般不用顿号。


所以,行政单位文稿的标题中出现两个领导的名字时,中间没有任何标点。


公文标题多涉及敏感字眼,我不好举例。


我举一个行政单位普通文稿的标题:《张三李四发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


如果喝多了,没好好审,在张三和李四两位领导间加顿号,那从写的到审的到发的,都得脱层皮。


20多年前,公文标题中如果因特殊事由需用到顿号,我们得一层层申请,一级级签字。


13


普通文章的标题中有多个人名的话,可以加顿号。


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


有老领导骂这个标题太烂,把5个人凑在一起,如果是5个领导,那不得打架呀。


很多老一辈知识分子或老领导的文章标题不会有多人名,如果有两个人名中间不用顿号,有时用连词“和”“与”。


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喜欢在标题两个人名间用顿号。


都没错。


从一个人的行文习惯可以看出他的资历和年龄。


15


生活和工作中常用到的序号标点,国家《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专门规定:


某些序次词(“第”“其”“首先”)之后,用逗号;


“一”“二”“三”等中文数字后用顿号; 


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后用实心圆点;


“(1)”“(2)”“①”“②”后不用标点。


现在网上,有些人喜欢在标题末尾加句号。


查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材,以及所有名著,没任何一个标题末有句号。


文章的标题不管是一个词语、单句还是复句,句末都不加句号。


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而标题是作者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所以不用句号。


如果文章标题是复句,中间可加逗号,句末仍不用句号。


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那么长的标题,句末仍不加句号。


但,根据具体语境,标题可以使用问号、感叹号、逗号、引号、冒号、省略号等。


如:《“友邦惊诧”论》(鲁迅)。


16


本来想聊恋爱的,一不小心就聊了那么多常用到的知识。


让我们快乐学习,一起成长。


如果整天不读书不运动,不学习不自律,无目标无期望,生活是不会变好的。


少听那些毒鸡汤瞎掰扯,什么某名人的女儿纯玩不用卷学习……


大概率是因为他的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


但凡读过点史书都知道,连皇家都下足了狠功夫培养后代。


芸芸众生,谁又能富过皇帝,贵过皇帝呢?


皇子们都是凌晨4点就起来读书的呀!


当然,古代没有电灯,他们早起也早睡,休息时间还是够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努力学习也要正常点。


17


我一直对孩子说:7点起来晨读是努力,5点起来翻书是神经,3点起床写字是找死。


学习就是学习,不是发神经,也不是找死。


不要搞那种感动自己实则无效的“努力秀”。


要劳逸结合。


早上学习,下午运动,晚上看电影或阅读,夜十点半左右必须入睡。


用科学的方法专注认真地学习,把知识融入血液里,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只有自己永远不会辜负自己。


想让生活好起来,还是得靠自己。


愿:你自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兵荒马乱。

点赞转发,一起成长


更多精彩请点👇🏻


12岁女孩产子,婴儿父亲是80岁老人,之后她又连生三胎!


黄磊17岁的女儿黄多多穿低 胸衣照片曝光后,又读错字把亲爹都逼哭了


更多走心文章

请点击关注下方名片

12岁女孩产子,婴儿父亲是80岁老人,之后她又连生三胎!

向阳花华华丫
嗨,我是华华丫,我们一起享受美好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