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绿洲报讯 (记者 王水波) 7月9日至14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组织的“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圣洁甘孜行采风活动”成功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阿联酋、埃及、俄罗斯、肯尼亚、菲律宾等国家和海峡两岸的约30位新闻媒体记者走进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丹巴、泸定等地,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乡村振兴、灾后重建、民族团结以及文化传承等各方面情况。
甘孜州泸定县德威镇奎武村飘扬的五星红旗。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7月9日,海外及两岸华文媒体圣洁甘孜行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文甦致欢迎辞。他期待大家用真实客观的视角、生动鲜活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外讲好四川涉藏州县故事,向海外展示立体全面的“四川声音”,广泛宣介甘孜特色农、文、旅产业和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当日,全体成员还聆听了四川藏学研究所所长万建军所作的涉藏工作专题讲座。
康定是甘孜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高原名城。康定情歌(木格措)景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坐落于贡嘎山脉中段,景区面积约350平方公里,由杜鹃峡、芳草坪、七色海、药池沸泉、木格措(野人海)和红海草原等景点组成。7月10日,媒体采风团来到康定情歌(木格措),体验并采访了当地的旅游项目。
芳草坪。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野人海。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采风团成员在七色海打卡。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木格措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扎姆是木格措景区网红打卡点红海草原一家特产店的老板,据她介绍,她的父辈就住这片草原,平时靠养牦牛,挖虫草、天麻、贝母为生,目前她靠卖牦牛肉干、野生菌干等当地土特产得到了不错的收入。“当前康定市政府高度重视木格措旅游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我们。政府对我们老百姓好,负责我们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都是以老百姓为重。”扎姆告诉记者。
采风团成员在同扎姆交流。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登顶3830米海拔高度白海草原的采风团成员同扎姆合影。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记者 王盛君 摄
在康定市,媒体采风团还参访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甘孜州博物馆展厅面积近6000平方米,根据空间布局分为圣境、传承、印迹、信念四个展厅,展示了川西1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上千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纺织品、金银器、陶瓷、唐卡等,其中镇馆之宝为虎皮帐篷。甘孜州博物馆不仅是文化和历史的宝库,也是了解甘孜藏族自治州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通过参观,媒体采风团深入地了解了甘孜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感受到甘孜州的魅力所在。
甘孜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虎皮帐篷。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采风团成员参访甘孜州博物馆。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成员参访甘孜州博物馆。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甘孜州博物馆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若吉村距康定城区32公里,因大力发展优势农牧业和旅游经济,村民们实现收入翻番,媒体采风团也在此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当地村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据若吉村工作人员介绍,该村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乡村振兴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发展旅游,目前全村拥有标准客房50间、床位57张。该村还充分发挥“合作社+农户+公司”作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现金方式入股,还引入公司统一进行运营管理,形成了国资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的股份合作机制。采访团成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菲律宾《联合日报》总编辑董拔萃感慨道:“村庄变成了景区,农房变成了民宿,村民变成了‘股民’,这座高原小村庄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视频:采风团一行探访若吉村。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若吉村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甲居藏寨位于甘孜州丹巴县境内,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7月12日,媒体采风团来到丹巴甲居藏寨,入住甲居藏寨民宿,喝上热腾腾的酥油茶,品尝藏族特色美食,切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采风团成员入住的甲居藏寨。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采风团成员同甲居藏寨姑娘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视频:采风团成员同甲居藏寨姑娘载歌载舞。
“甲居”在藏语中意为“百户人家”,藏寨深藏着众多造型美观、风格淳朴、鲜为人知的乡土民居,数千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负责接待解说工作的泽郎告诉媒体采风团,她在成都读完大学后就选择回到家乡陪伴在父母身边,目前在基层负责党建工作。“上大学前一直想离开丹巴,到大城市寻找机会,但现在很多在外地的年轻人很怀念家乡的味道。由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家乡目前发展的很好,交通非常方便,很多村民都把老式藏寨改造成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打卡,旅游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泽郎说。
清晨,白云笼罩甲居藏寨。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联通甲居藏寨的柏油马路。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清晨,远眺甲居藏寨。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清晨,采风团成员来到甲居藏寨观景台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甲居藏寨观景台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丹巴非遗博物馆工作人员扎西拉姆向采风团介绍丹巴女子传统服饰。
同泽郎一样,当地青年格绒拉姆大学毕业后也选择返乡创业。格绒拉姆经营的宝生居民宿坐落在半山腰,藏式外墙风格,内里却有着落地窗、星空房等现代化酒店元素。“乡村振兴让我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政府也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给予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优惠。这些都让我对回乡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格绒拉姆说,“如今的交通越来越便利,进出藏寨都特别方便,再加上自媒体的营销,我们的客源也越来越多,效益也越来越好。”
采风团成员探访宝生居民宿。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格绒拉姆向采风团成员递上酥油茶。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离开甲居藏寨,12日下午,媒体采风团参观了丹巴县梭坡古碉群。丹巴素有“千碉之国”的美誉,而梭坡使整个丹巴、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存留古石碉楼最多和最密集的地方。泽郎向采风团介绍说,碉楼功能主要为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丹巴碉群是嘉绒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人类共有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采风团成员纷纷感叹丹巴的文化传承。
丹巴县梭坡古碉群。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丹巴县梭坡古碉群。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位于甘孜州泸定县,是国家5A级景区,拥有山岳冰川、大冰瀑布、生态植被景观,红石公园、雪域温泉等自然景观。2022年9月5日,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强震中心位置就在海螺沟,景区瞬间几乎变成了废墟。7月13日,媒体采风团来到泸定县探访当地灾后重建情况。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海螺沟所在的磨西镇是泸定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当时居民房屋大部分垮塌,周边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我们的基础设施从满足游客的人性化、服务化需求等方面做了全面提升,游客给予了很高评价。”海螺沟景区管委会文化旅游管理局局长李毅向采风团介绍说,“目前,游客在原始丛林中徒步漫游更为舒适,体验感更佳。”
采风团成员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与冰川碎块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探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探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遇到藏酋猴。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距离磨西镇不远的德威镇奎武村同样受到地震的严重波及,而政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为村民打造了集中安置点,解决了村民灾后重建的居住问题。王福玉是第一户搬入集中安置点的奎武村村民,她目前居住的安置房享受政府各类补贴,加上装修的费用,最终也只要交20多万元。“我们住在新房子里感觉很舒服,环境好,交通也很方便,无论是小孩读书还是老人看病,出了家门就能在路边坐车,特别感谢国家和政府让我们在灾后有房子居住,而且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王福玉的话语里满是激动与感慨。
奎武村集中安置房。中东绿洲报记者 王水波 摄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奎武村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13日下午,采风团开启了一场“红色之旅”,参访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纪念馆以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为主线,以红军飞夺泸定桥为重点进行布展,收藏文物及图片600余件,分战略转移、抢险飞夺、传播火种、北上征程四个单元展出,综合利用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以及多媒体展示,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参访完纪念馆后,采风团全部成员还亲自走上位于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体验“飞夺泸定桥”的凶险。
采风团参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参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全体成员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合影。四川画报摄影记者 陈俊汐 摄
采风团成员在泸定桥上行走。纽约亿星传媒记者 张杰克 摄
在7月14日举行的座谈交流会上,采风团成员分享了在甘孜州采访的收获体会和工作建议,纷纷表示参访后对甘孜州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叹甘孜州在乡村振兴、灾后重建、民族团结以及文化传承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不断彰显,表示将继续利用媒体矩阵宣传甘孜、宣传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采风团成员召开总结会议。纽约亿星传媒记者 张杰克 摄
部分文字内容综合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