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学法指导之物理篇
文摘
2025-01-26 12:05
安徽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所谓过程,就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方法是指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这里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高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而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的课程理念,所以学生掌握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至关重要。高中物理在中学阶段的难度是毋庸置疑的,许许多多的孩子正是因为物理这一学科而挡住了其前进的步伐,对物理越来越讨厌,越来越恐惧。形成了一种低分与恐惧间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痛苦不堪,尤其那些十分努力,又找不到学习方法,学不懂的学生。那么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给学生们一些正确的引导,方式就是通过课堂中问题的有效设置。首先,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课上十分钟,课下一小时,所以要引导学生抓做好以下五个环节。一是导,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实现旧知向新知的导入。明确知识目标,重点难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大约3分钟)。二是思,学生根据导学案基础梳理部分的线路图读课本,自学深思,勾画圈点,分析归纳,并做好记录(大约15分钟)。三是练,学生根据导学案基础训练部分出示的题目,按照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然后让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大约15分钟)。四是评,学生展示结束后,教师开始精讲,对本节知识进行了整体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大约7分钟,最体现教师功夫和水平的环节)。五是检,通过练习、作业或活动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达到落实双基、学以致用的目的(此环节放在自习课完成,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每课时留10~20分钟的检测题)。其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物理知识点虽不多,但系统性很强,所以要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例如记一下笔记,不要从头到尾抄下来,要学会选择性的摘抄,并对于一些重要内容做标记。养成整理错题本,好题本的习惯,对于一些理解性错误的问题记到错题本,还有对自己有启发性的问题整理到好题本,一点一滴积累,考试前好题本和错题本是最好的复习资料。1.图1中质量为M的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静止于斜面上,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多部分同学对这个问题的了解还是比较清晰的,整体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然后改变其运动状态,看看结论还是否相同。2.图1中质量为M的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沿斜面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图1中质量为M的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再次,要“勤于思考”,高中物理题综合性,迁移性很强,因此要多思考。例如;思考习题的类型,题设里的各个条件及隐含条件,运动过程的前因后果,以及三个分析。4.图1中质量为M的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沿斜面向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地面对A的支持力为F,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5.图1中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静止于斜面上,使B的质量增加Δ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6.图1中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静止于斜面上,现对B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则物体B( ) 再次,物理问题的设置要注重问题的关联性,强调共性与差别。如果处于高三总复习阶段,对问题的设置可以不拘泥于章节模块,针对同一个物理模型,可将与其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研究一遍。保证学生不再为自己遇到的物理模型困惑不解。以高中学生常搞不懂的一个问题,斜面木块模型为例。这种模型指的是一个木块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及斜面与木块的受力情况等。图1中质量为M的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处于斜面上,运动情况未知,受力情况也可能有很多种,探讨过程可能很复杂,但问题的设置可由简而难、逐步加深,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一个递进的过程,这样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掌握这种模型的解决要领。 7.图1中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B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现对B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以上都是对图1斜面木块模型研究后得到的问题设置方式,难度中等,但学生学起来仍有不小的难度,很难区分不同种情况。经过这样的有序编排,学生能够很清晰的掌握这些情况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接受程度比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加大难度。例如:8.如图2所示,斜面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将一物块B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若用平行于斜面向下的恒力F推物块,物体做匀速运动,斜面体依然保持静止,如图所示,则:9.如图3所示,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以一定的初速度v沿斜面下滑,已知物体B与斜劈A间的滑动摩擦因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此刻加一竖直向下的恒力作用在物体B上,物体一定加速下滑。B.若此刻对物体B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推力,则地面对A无摩擦力。C.若此刻对物体B施加一水平向左的推力,则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右。D.若此刻平行于斜面向下对物体B施加恒定推力,物体B加速下滑,则地面对A无摩擦力。这两道题几乎一样,只差在木块的初始状态不同,一个静止、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学生极易混淆,得到错误结论,只有相对能够拔高的学生才能正确的区分。在没有这样的细致分类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模型都很难搞清楚,但如果将这种模型细化,由浅入深设置问题、合理布局,找出问题间的联系与区别。可以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困惑,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能跳出题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高考的物理题的计算题是按步骤给分,一分一分累加起来的,所以我们要一分一分的争取,就算没有做出该题或结果不正确,也要最大限度的得分,确保在高考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