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干部走出“文来文去”的围城

财富   2024-10-16 23:41   甘肃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在“切实精简文件”方面,规定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等。从政策文件的源头整治形式主义,体现了国家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决心。

各级部门转发文件,本意是及时传达文件精神、部署工作任务、开展工作指导,让上级的决策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转和发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对工作事项、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该梳理的梳理,该说明的说明,该细化的细化,特别是要把工作方法、思路提供给基层,确保下发的文件内容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防止这些文件成为基层的“烧脑题”和“挠头事”。

基层处在政策落实的最末端,也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发挥着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文件的接收、转发和处理上,必然分身乏术,导致工作运转“转不动”“转不好”。比如,上一个文件还未学习完,下一个文件已“接力”,上一个文件还未处理好,下一个文件已在“排队”,这种“文来文去”的围城让基层干部忙而低效、叫苦不迭。

就实际来看,以流转文件代替工作落实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地方搞击鼓传花,机械照搬、盲目套用,文件重复率高、适用率低;有的搞一刀切,上级政策要求没吃透、基层下情也不了解,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任务直接下发,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有的东施效颦,直接照抄其他地方的做法,不管“合不合脚”直接“上脚”,最终造成削足适履的情形。这种流转方式,未经调研、不经思考,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制造梗阻;不但浪费行政资源,更削减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决不能任其发展下去。

“文件流转中的形式主义”之所以会产生,根源在于一些上级单位和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和务实作风,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觉得文件下发了,就是重视了、落实了。纠治文件流转中的形式主义,首要的,就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秉持一切利于基层、一切为了人民的思维,把实的导向立起来,把虚的“水分”拧出去。在落实工作安排部署时不能简单当“二传手”,投机取巧、一转了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

量体裁衣是关键。文件要把好研读、审核环节,看工作任务切不切题、文件内容合不合身,进行本地化改造,对其中的疑难问题、关键环节加强研判,制定符合本地实际、便于基层理解和操作的好方案、好政策。注重文件下发的实际效果,通过定期做评估、面向基层收集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调整文件,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更好地统一起来。

破解文件流转中的形式主义,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对文件流转中存在的制度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把问题梳理出来,把问题的根源找准,瞄准靶心、有的放矢,堵上制度的漏洞。同时,强化监督问责机制,严肃查处那些在文件流转过程中搞形式主义的单位和个人,让“纸面落实”的形式主义无所遁形,真正实现为基层减负的目标。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作者:郭素娇

乡知乡见
三农领域的参考消息,汇聚“三农”重大政策和权威言论,在这里读懂中国乡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