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因心脏疾病猝死的人数多达76万,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心脏停止跳动的最佳抢救时间是4分钟之内,叫作“黄金4分钟”,使用AED,也就是自动体外除颤器及时施救,成功率能提升40%左右。4分钟内,急救车一般很难到达。于是,AED被称作“救命神器”,事发时现场附近如果有AED,就可以及时开展施救。如果没有AED,则应视情进行心肺复苏(CPR)。而增强社会急救能力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更是至关重要。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都提出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怎样抓住“黄金4分钟”的时间窗口,为生命救援提供更多保障?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分会秘书长、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介绍,目前,我国以120为代表的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一直在逐步完善中。我们的核心指标,包括院前急救响应时间都大大缩短,网络急救站点也在不断建设,但是在一些基层,120院前急救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质量还不高。比方说心搏骤停的患者,他的最佳时间窗口是4分钟,现在比如说北京的西城区急救车,当拨通电话120那一秒算起,到现场的时间是在10分钟左右。
我们本身设定的大脑耐受缺氧的时间是不能超过6分钟。超过5至6分钟,意味着大脑受损是非常严重的,基本上就失去了脑复苏的机会。所以,4分钟是针对脑复苏的要求来理解。单纯靠120救护车过来显然是不够的。不管再怎么快,原则上来讲,也不可能达到4分钟就到现场的要求。这4分钟是抢救的最佳时间,但往往救护车到达前是“急救空窗期”。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就会下降10%。如何突破4分钟的时间窗口,让更多心搏骤停的患者得到最及时抢救?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非常有必要。广东东莞搭建“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已有成功救助案例广东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在全力打造“社会急救4分钟救援圈”示范区。示范区工作人员肖子文介绍,当地急救志愿者的常态化培训已经有8000多人,并成立了4支急救志愿队伍。在训练的机器上面,可以培训急救志愿者,在各种公众场所铺设了17台训考机;我们有8个固定点位,给社会工作者以及群众常态化的培训。所有的小区的物业和保安都是我的急救联络人,首先他都要参加培训,要成为会心肺复苏的人。比如说这个小区出了问题,救护车一来,他马上就要带救护车找到伤者。
在培训的基础上,松山湖还在推广多项措施,搭建社会急救体系,为的就是更好地实现院前急救,目前已有成功的救助案例。出现一个病例以后,120马上就会把这个信息推送到周边所有的志愿者,一收到信息,他离患者很近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跑过去。120的车马上就会出,我们现在还装了一个车载的视频系统,求助人可以通过视频连线,医生可以一对一指导他怎么救。其实这个是一个体系的搭建,松山湖有3例是通过抢救比较成功的案例。今年,社会4分钟急救应急响应系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院前急救、社会急救基础较好的城市试点建立。该项目通过志愿者培训、AED定位及落实管理单位主体责任,逐步打造一个“社会4分钟急救圈”。作为试点城市,北京已通过120指挥调度系统开放AED设备定位。市民打开微信搜索“北京120”小程序,在首页就可以看到“重点公共场所AED电子地图”。人员密集的地铁站、火车站、体育馆等,成为深圳市首先试水AED的场所,而它们也逐渐发挥起了救人的奇效。深圳地铁14号线沙田站配备了未上锁AED,撕开封条即可快速使用。
据了解,深圳已经在500台出租车上安装AED急救设备,依托了其24小时流动性和分布广的特点,救援可能性将变得更大。陈志表示,目前基层急救能力建设的方案还在进一步完善中,未来将建成高效的急救响应系统,在有条件的城市,要做到:- 第二,就是在社会公共场所大量配置AED,同时这些AED的地理信息也要到120的系统上备案,并且精准定位。
- 第三,要对社会公众进行大面积的高质量的急救科普培训。
- 第四,选拔出一些有意愿、有能力的人,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像上下班一样,当他认为自己条件许可时,就可以向120的系统开放他的精准定位。
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建设社会4分钟急救响应系统开了好头,要实现“有人倒下,第一时间有人来救,有人会救”,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现在有了硬件,大家看到路人遇到意外的时候,敢不敢去伸出援手?我觉得也同样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很重要的就是打消全社会的顾虑,让大家敢于“该出手时候就出手”,而且出手之后不后悔。我们有比较好的培训体系,怎么样去加强相关的财政投入,包括推广急救的知识,让大家都能够愿意去花一些时间去学习急救技能。既能够帮助到别人,在自己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日常生活中,如遇他人心梗、呼吸心搏骤停,如何正确做心肺复苏?戳视频↓↓快来学习。
新闻线索有奖征集
1、报料热线:025-83187982
2、报料邮箱:jstv83187982@163.com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 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