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无名氏的冷门唐诗,7个字惊艳千年,意境直逼《枫桥夜泊》

文化   2024-11-17 17:00   北京  

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唐代的无名氏诗人犹如一颗颗遗落的珍珠,虽未被世人广泛知晓,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们或生于乱世,或隐于市井,或因种种原因未能留下姓名,但他们的诗作却如“春泥护花”,滋养着后世文人的精神家园。

下面这首《杂诗》便是无名氏诗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它虽简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份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可与《枫桥夜泊》相提并论,其中一个名句惊艳千年。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此诗作者是谁,已难考证,但从诗意来看,应是诗人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所作,诗中所抒发的是其落第的遗憾、羁旅的惆怅、思乡的愁情等等情感。

“旧山虽在不关身”,这短短七个字,便勾勒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家乡的山水依旧,但诗人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归乡,只能遥望着那片熟悉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忧伤。

这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是每一个游子都能深切体会到的。

“且向长安过暮春”,诗人将视线从家乡收回,转而投向了繁华的长安城。

这里,是诗人曾经梦想的地方,也是如今落寞的所在。

暮春时节,长安城的花开花落,人来人往,都与诗人无关。

他只能独自品味着这份孤独与寂寞,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然而,当诗人写下“一树梨花一溪月”时,整个画面仿佛被点亮了。

这七个字,如同神来之笔,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春夜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梨花如雪,月光如水,小溪潺潺,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这一刻,诗人仿佛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与忧伤,只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当诗人从这份宁静中回过神来时,他才发现自己仍然身处异乡,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与忧伤再次涌上心头。

“不知今夜属何人?”这句反问,不仅是对眼前美景的惋惜,更是对诗人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他不知道,这美好的夜晚,这宁静的梨花与月光,最终会属于谁?或许,它们永远都属于那个遥远的家乡,那个他永远无法回去的地方。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奈,也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在唐代这个诗歌繁荣的时代,无名氏诗人的作品或许未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认可,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

这些诗作不仅丰富了唐代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与精神寄托。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杂诗》时,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意境之美,更能够从中汲取到力量与勇气。

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珍惜与守护的。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那幅静谧而优美的春夜图景中吧。在那里,梨花如雪、月光如水、小溪潺潺……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而那位无名氏诗人,也仿佛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与我们共同品味着这份宁静与美好。

推荐也阅

晚唐无名才女的一首小诗,短短20个字,却被誉为“一字千金”之首

无名小吏送范仲淹一首诗仅两句,却成千古名句,现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五代一首无名词,却写出了一个哲学道理,几乎年年被政治课考试本引用

唐代无名氏所写的一首词,却成为最早的“失恋词”

更多精彩请关注系列公号


碧格蓝调
颂诗,品诗,写诗,玩诗,唯诗独尊; 读书,读人,读心,读世,天上地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