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毕业生,在这个秋招季被磨平骄傲

财富   2024-12-27 19:30   上海  

全年最不容错过的直播

点击下方预约不错过↓↓↓




一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大型崩裂


投出上百份简历石沉大海后,苦战秋招已有4个月的“大粉水蜜桃”在社媒写下——“秋招就是一个把前十几年的骄傲磨灭的过程”。


寒冬已至,2025届的秋招却还在继续,让这个冬天在应届生看来更冷了一些。像大粉这样陪跑了4个月仍颗粒无收的应届生不在少数。那条帖子发出后,马上有1000+点赞和100+评论,大多是境遇相似的应届生。


今年一项数据让现实显得更加魔幻——智联招聘关于2024届春招的调研结果显示,截止今年4月,2024届普本硕博的offer获得率低于普本本科,也低于专科,仅为33.2%


一边是高学历、高绩点的光环,另一边是频频遇冷的应聘。于是不解和不甘都倾泻到网上,变成自嘲和发疯。


今年,羊毛月的一句“现在找工作这么难了吗”,让大家一顿猛冲;

而张诗尧、宇将军的“社会摇”据传开出“月薪7000、朝十晚四、双休+社保、会摇就行”的诱人条件,让高学历大学生们涌入直播间当“摇子”,硬生生开辟出一条秋招赛道;


去年,大家说“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安慰自己没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没关系;


前年,大家创造了“孔乙己文学”——自嘲学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像极了鲁迅笔下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我想起自己两年前经历的那场秋招——自认为顶着985院校的光环可以器宇轩昂走进秋招,却马上被报录比、各企业漫长的招聘周期、以及其他竞争者的简历治得服服帖帖。两年过去,想起当年秋招时一次次遇冷,仍然感觉心拧到一块,气不打一处出。


那年我从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张雪峰那句“小孩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把ta打晕”爆火。当时我去打车,司机都问我对张雪峰怎么看?我心想,在找工作时听到这句话,我能怎么看?


身边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读研,一大原因是认为本科就业缺乏竞争力。两年过去,这些同学即将顶着更高学历毕业。就业市场对他们比当年更友好了吗?我问一位上岸国内top2大学的朋友,他避而不谈。


职场前辈们笑称“00后整顿职场”,以为00后正在觊觎职场的话语主导权。或许只有00后自己知道,现实是很多00后连职场都进不去,即使成为卷王,“好工作”的入场券也没到他们手里。


信了十几年的优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卷到头来瞬间崩塌。应届生们一边进行自我挫折教育,一边告诉自己:“欢迎来到现实世界”。




985硕“卷王”们

在漫长的秋招季失去骄傲


“大粉水蜜桃” 是某985院校的研究生。今年8月开始,她持续投简历、做测评、面试,一直到秋招季临近结束的12月初,总共只收到1个offer。大粉认为这个offer的工作内容并不适合,最终还是拒绝了。


这样低的转化率,让大粉感到今年秋招很难,也让这个秋招季显得漫长而望不到头。她不禁回顾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规划——20年来的学习生涯都是为找工作做准备,她也为之奋斗成“卷王”了,但卷到头来为什么还是几乎颗粒无收?


“985院校”的标签似乎正在失去它的光环。其中一个表现是,应聘校招的各种渠道里,985学生似乎不再有以往的“特权”。


比如校园宣讲会,过往学生可以在这里与HR面对面交流,甚至现场面试,算是大型企业为部分院校开通的直通车。但大粉发现,现在绝大部分宣讲会,听完后仍然只能在线上投递简历、等待企业的邮件通知,一步步解锁线上测评、AI面试、多轮面试的机会。大厂宣讲会上发的伴手礼,就像刮奖刮出的那句“谢谢参与”。


各企业的校招流程也变得越来越长。大粉这样采取海投策略的人深有体会,“绝大部分公司至少有一轮线上测评,很多公司还会有一轮AI面试,然后才有真人来跟你面试”。


有的企业还在进一步拉长流程。大粉本科毕业时关注的一家公司,在她研究生快毕业的这一年,增加了一轮英语能力测试,设置在AI面试之前。


两年前参加了秋招的小B还记得“线上测评”给她带来的冲击。当投了简历几天后收到的几份邮件中都不是面试通知而是测评链接时,她发现“线上测评”不仅是大厂标配,大量中型企业也增加了这一环节。大多企业的测评包括行为能力测评、认知能力测评,有的还包括性格测试、工作偏好调研等版块。有的版块包含近100道题,每道题限时70秒,一整套测评做下来,可能要花2-3小时。


让小B感到无奈的是,这些测评是各企业的基础关卡,但难度却并不基础;而是需要大量刷题库、掌握解题套路才能拿高分。她觉得,这些企业要的不仅是能胜任其岗位的人,还要是愿意为其花时间刷题、研究其价值观偏好的人。在尝试刷题几天过后,她意识到,跟自己竞争的是大批提前刷了几个月题的人。他们当中有大批正在准备考公的,还有早就做过秋招攻略的研究生、博士生。


大粉就是一边秋招一边考公的人,所以那些行测题对她来说不是问题,毕竟备考时刷过不少。但她也发现,刷题这关,仅仅是漫长应聘周期的开端。


大型企业的面试往往更复杂,尤其是大学生普遍向往、需求巨大的互联网大厂。网传,应届生应聘美团校招大多要经历3-4轮面试,包括2-3轮业务面试和一轮HR面试;应聘字节跳动大多是4轮面试,有的人会被“加面”一轮;腾讯则是5轮面试,除了部门各级领导和HR的面试,还有一轮由其他部门“盲盒面试官”进行的面试,据说是为了考核候选人的灵活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信心较强、有着更多主动性的候选人来说,复杂的招聘流程可以看作一种筛选企业的方式,毕竟能从更多维度来评估企业与自己的匹配度。但对于如今绝大部分应届生来说,反过来筛选企业是不存在的,超长的流程只是企业在“遛”自己——哪怕你已经为这家企业花了大量时间陪跑,仍然很可能在最后一个环节被刷掉。


在社媒上,有人经过腾讯的11轮面试终于见到HR;有人在美团泡了9轮面试,一觉醒来仍进了“人才库”;有人在字节跳动面了13次,轮转了5个部门,还是挂了。


同一家公司无节制的面试轮数,是因为当候选人在某一环节落选后,企业不一定会通知他们落选,而是通知他们进了该企业的“人才库”,后续其他岗位如有缺口可能会“捞”他们一把,彼时则需要从头再来一遍完整的面试流程。有的人还陷入了“进入人才库——被捞——面试——再进入人才库——再被捞”的多次循环。


一个或许反直觉的事实是,最受应届生追捧的互联网大厂,有一部分其实正在扩招。京东宣称今年将进行行业最大规模的校招,提供1万余个毕业生就业岗位和6000多个实习岗位;字节跳动预计在秋招中录取4000人,美团则计划秋招招聘6000人,对比往年都有所增加。


然而,2025届大学毕业生预计有1222万人,将比2024届增加43万人。而就今年上半年全国就业情况来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698万人,而就业困难人数达到84万人,6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此外,互联网大厂扩招的岗位,多为技术岗,其他岗位的扩招较为有限。


社媒上,不少HR称自己负责的岗位报录比达到100:1甚至更高。或许相较于高考,秋招是更具象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高薪变成泡沫

月薪8千的国企就是“梦中情岗”


8月份秋招刚开始时,大粉心想自己作为top985研究生,又有4段专业对口的实习经历,年薪25万元的offer应该是触手可及。于是互联网大厂、银行总行、央企是她最初海投简历的主要考虑范围。


关于什么是一份“好工作”,她原先预设了一些标准:比如要去大一点的企业,这是考虑到第一份工作很可能干不久,有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未来跳槽;比如希望工作氛围更轻松、管理更灵活;最基本的一点是,她想要去一线城市发展,薪资需要能够覆盖她的生活成本。


4个月过去,她已经将期望薪资调整到每月1.2万元。她还保持着这些标准,只是优先级有所调整,对企业的规模、知名度的要求都有所降低。


但降低要求投出更多简历后,一些企业的HR直接告诉她over-qualified(资质过高),期望薪资与岗位不匹配。即便如此,大粉也不愿意进一步降低薪资标准了,1.2万元的月薪是她认为能支持她在一线城市生活得好一点的底线;而且她希望薪资与工作时长是匹配的,所以不能接受那些薪资更低、但同样经常加班的岗位。


大粉也开始转向秋招以外的其他出路。在秋招一开始落差感来袭时,她马上就着手临时准备原来不考虑的考公。而竞争同样激烈的考公,显然也有着较大不确定性。所以在11月底国考之前的三个月内,她都是考公、秋招两手抓,同步进行的还有硕士毕业论文。


阿瑶则是在秋招开始前就放弃了对高薪的幻想,但应聘过程中感受到的学历贬值,还是超出了她的认知。最近她在一家大型银行的深圳分行小组面试客户经理岗位时,发现自己作为211院校学金融的研究生,学历是组内最低的。


“组里有清华土木工程的本硕,有英国海归硕士,有985院校人工智能专业的硕士,大家都说客户经理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岗位。”阿瑶不由得感到震惊。


在阿瑶的同学之中,目前接受offer的,有的在北上广深,有的在安徽,月薪都是6000-8000元。这是她认为的211院校硕士目前的“市场价”,大概率不会因地区有多大浮动。



环视社媒上各年应届生的发声和近两年的职场现实环境,也不难觉察到学历贬值的现象。过去招985的岗位现在只看“C9”(北大、清华、复旦等“九校联盟”),过去让专科生做的工作如今是本科生在做,本科生能做的工作是研究生在做,已经是普遍现象。


与学历贬值同时发生的是实习经历、高绩点的贬值。无论是大粉还是阿瑶,他们都有3-4段垂直的实习经历,在校成绩都是同级前列,参加过各种专业竞赛。这些在他们刚进大学时被告知对就业很重要的要素,现在看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如果简历里没有这些,或许又是另一番难以想象的境况。


大粉还发现,一些企业的秋招对女性不大友好。在她观望的岗位里,有的直接表示只要男性。而她投递的基本上是自己的专业法学对口的,她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性别的区隔。如果说企业基于其他标准把她筛掉,或许还能归因于其他人资质更好;但因生理性别被筛掉,让她感到尤其无力。


前面提到的两年前参与秋招、并对大量线上测评感到无奈的小B,当时决定将目光转向小公司的社招。虽说参加社招要与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但她认为与浩瀚的秋招大军相比,小公司的社招竞争压力说不定更小。


而且,在过去3段垂直实习当中,她确定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是有一定竞争力的;比社会人士略低的期望薪资,也能成为她的优势。她认为,其实很多应届生都有这样的竞争力,只是淹没在漫长的招聘流程和茫茫人群里了。


小B转向小公司的另一层考虑在于,她喜欢小团队扁平化、去流程化的管理,希望自己的工作氛围是有人情味的。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自己能在未来职场里发挥一定的“主人公作用”,希望自己对于公司是重要的,而不是当一颗螺丝钉。去小公司的面试,可以直接跟未来直属领导甚至老板交流,彼此合不合适一聊就知道,相较于大公司复杂的招聘流程,效率要高得多。


转变策略后,她很快就收到一家心仪公司的实习offer,等到正式毕业可以转正职。这里的“心仪”指的不是高薪,毕竟学新传的她在过去的实习中就了解到媒体行业实际收入水平。“心仪”指的是,这家公司所生产的内容精良且有自己的风格;以及两轮面试中,直属领导和老板与她聊的话题和氛围让她感到,她想和这样的人共事、也想他们的引导下成长为更专业的人。



找工作找到抑郁的00后

没有力气“整顿职场”


虽然较早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但实习马上就要开始,而且要持续到毕业,小B相当于提前步入了职场。在长达8个月的实习期间,她觉得要保持较好的实习表现,最后才能确保顺利转正。与此同时,学校里还有未结业的课程、毕业设计等着她。


小B回顾自己的四年大学生活,大一有半年在居家和网课中度过,大二到大三的所有假期几乎都在实习,大四一开学就是求职、实习。而学期内的上课期间,课余时间又被课程作业和竞赛占掉多数。四年以来,似乎没有真正休息过。


小B意识到,她不是从大四的秋招开始准备求职的,而是从大二第一次实习就开始为之准备、规划了。超长的待机和暂停机制的缺失,让她较快积累了实践经验,但似乎也消耗了她的血包。初入职场的新鲜感减退,留下的是快速学习以跟上团队节奏、以及多线处理学校和工作任务的压力。



还未入职场就有这种疲惫感的,不止小B一个应届生。小红书上一条高赞帖子中,帖主提到其明年即将研究生毕业,但正在“故意错过秋招”,不想面对笔试面试;大学期间的几段大厂实习中,ta对于“求职”产生了一种“凑上去做牛马”的印象,因而不想再为大厂复杂的秋招流程付出大量精力。


从小接受着优绩主义,因“每个阶段都很关键”而时刻紧绷的状态,在即将迈入职场的时刻突然反弹。有的人选择逃避秋招的竞争;有的人选择延期毕业;有的人决定将就找到一个不理想的工作,先拿到饭碗再做职业规划。


而那些进入职场的00后,近几年被网上调侃“整顿职场”,意思是初入职场的00后不像80后、90后那样对上级言听计从,而是不服就怼、一言不合就走人。短视频平台上传播最广的段子包括:“主管还没下班,00后却到点就走,震撼了全办公室的人,被主管批评后00后在公司大群回怼主管”;“老板问00后因什么事请假,00后淡淡地回一句:‘私事’,并表示请假既然没工资就不会回工作消息”,等等。


小B苦笑,这些段子都是自媒体拍给00后看的“职场爽文”,而且不少段子的主角是富二代00后,根本不是普通00后的真实职场生活;很多拍段子的也压根不是00后,却给00后树立了一种懒惰、做事不认真、缺乏情绪管理的刻板印象,以至于一些创业老板和HR都对00后有偏见。


而现实中的很多00后,“连职场都进不去,进了职场也时刻担心自己被因为经验不足被‘优化’”。


但小B承认一点:反感加班文化、反感某些领导缺乏边界感的“爹味”说教、不愿为了追求领导同事的广泛认同而牺牲个人利益等,确实是她观察到00后的普遍现象。


如果说在00后的学生时代,拼命刷题还能为他们换来确定的“上升通道”,考上好一点的大学;努力给老师留一个好印象,也能让他们在漫长的校园生活好过一些;如今优绩主义泡沫破灭,来到职场的00后看不见所谓的“上升通道”,对自身所在的职场也缺少认同感,能在这个职场里待多久都不一定,自然也就不再崇尚“奋斗”。


小B进入职场的这一年多里,就发现对于身边同一届的毕业生来说,“求职”似乎还没有结束。他们有的工作了一年多,受不了职场领导的打压,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提升学历,期待回来时能有更好的选择;有的换了几次工作才找到自认为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有的仍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但发现跳槽比当年秋招更难……


随时准备着跳槽、先就业再择业、慢就业,是小B观察到的00后职场观的主旋律。但她觉得,这不是00后对传统职场压力的逃避,而是他们对现实变化的灵活应对。毕竟,00后所面对的,就是一个随时变化的、难以预测的就业环境。



结语


在发了几条关于秋招遇冷的帖子后,大粉水蜜桃已经成了一个秋招博主,持续在小红书更新了十几条秋招感想,也聚集起一些同样正在经历秋招的应届生粉丝。那条“秋招就是一个把前十几年的骄傲磨灭的过程”的帖子,仍然是点赞最多的一条。


“读书好”和“好就业”,两个概念的相关度似乎越来越低。接受了二十几年相反观念的00后们为此不解、苦闷,但也在从头寻找除了“读书好”之外的其他答案。


而“求职”过程中的摇摆与疲惫,或许都是00后不断探索的证明。



<end>

编辑:小小

进击波财经
沈帅波和他的研究团队给你带来全产业,全品类,最新的商业经济视角。倡导犀利,冷静,专业而又具少年感的财经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