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湖州•寻江南|雁南飞寒露蕈,西风响蟹脚痒

政务   2024-10-08 11:46   浙江  




全文3027,阅读约15分钟
作者:思苇

投稿邮箱:hzrwjtx@163.com


每年10月8日前后为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时节,江南已进入气候学意义上的秋季。寒露至,雁南飞,寒露三候的第一候就是“鸿雁来宾”。跟大雁一起来到江南的还有一种至美至醇的人间美味——雁来蕈 。

新采一盆寒露蕈


雁来蕈是一种纯天然的野生食用菌,生于丘陵地带松树林中,出土生长恰逢寒露,因而得名“寒露蕈”。每到寒露时节,雁来蕈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满网兜的母蟹


寒露前后,虾蟹繁多,老湖州人有寒露节气蒸螃蟹的习惯。俗话说:“寒露发脚,霜降捉着,西风响,蟹脚痒。”此时雌蟹卵满、黄膏丰腴,正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所以,寒露节后,不妨进食几只肥蟹来满足自己的舌尖味蕾。


寒露最鲜:九月母蟹与雁来蕈



凡物松出,无不可爱


寒露蕈通常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常为成片丛生,因此学名称“松蕈”。宋代陈仁玉撰写的《菌谱》是世界第一部研究食用菌的专著,其中就有记载:“松蕈,生松荫,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松蕈一年生长两次,农历二三月燕子筑巢时所生长的称之为“燕来蕈”。等到寒露时节秋意渐浓,大雁南飞时所生长的称之为“雁来蕈”“寒露蕈”。陆以湉的《冷庐医话》也记载:“麦熟及寒露时,菌甚多,味极美,苏州有熬成油者,预为持斋过夏之需,取其鲜也。”对于松蕈有流传的民谣说:“三月松菇四月鸡,九月松菇当老鸡。”说明它的鲜味与鸡肉相比也不相上下,也反映了不同季节生长的松蕈口感和营养价值不相同。


清洗寒露蕈


松蕈以寒露时生长的菌子最鲜美,此时采集的蕈肉质肥厚鲜美,口感润滑清爽,具有特别浓郁的异香。寒露蕈是一种纯天然的珍稀名贵食用菌类,素有“菌中王子”之称。个头不高,外形极似蘑菇,手触感觉粘滑,颜色多为黄褐色,少量蓝绿或铜紫色。到今天为止,寒露蕈是一种迄今无法实现人工培植的菌类,完全野生。只有十来天时间,这些鲜美的蘑菇会突然隐身不见,只能等翌年大雁南飞时再见。


和肉一起清炒寒露蕈


长兴地貌“六山三田一分水”,泗安、煤山一带山上遍生野生的马尾松,松花串串,所以每到寒露时候,寒露蕈成为当地的一大特产。地方相传,明清时,寒露过后,农村中家家户户背着竹篓、带着铁铲或者小锄上山挖拣寒露蕈。老辈相传,采捡寒露蕈要有丰富的经验,要掌握它的生长环境、习性,不懂的人一天采不到一碗。有挖蕈老农介绍经验:“生蕈的地方,年年生,日日生,不生蕈的地方,永远不会生。它生长极快,上午没有,下午会有,三四天就会全部枯萎凋谢。只有把山林藏于怀里的人,才不会走冤枉路。”


一大盆寒露蕈可制作诸多的美味


寒露蕈作为食材最大的特点是味道鲜美,做法很多,炒、煮均可。寒露蕈长得丑萌丑萌的,却有比肩鸡肉的鲜嫩,口感柔韧,带着山林和松针的清香,用“鲜掉眉毛”来形容寒露蕈制成的各色美味,再合适不过。可与荤或素共烹,可搭配食材很多,其他食材也因沾上寒露蕈的鲜美而更加可口。用寒露蕈制作蕈油面,脆爽、嫩滑、清香,鲜美无比,被誉为“素中之王”。与老鸭一同下锅,文火熬炖,无须多么复杂的技法,火候到时,寒露蕈的异香和独特鲜味与鸭肉的鲜嫩相得益彰,和谐共存。寒露蕈和豆腐炖一锅,蕈子吸饱汁水,豆腐滚烫,汤汁浓郁鲜美。


寒露蕈有关美食


鲜菌不易保存,人们为了留住美味,会进行一些操作。江南人将拣洗干净的新鲜寒露蕈入锅,用植物油略炒,加入嫩生姜片、盐、酱油、白糖,烧沸,撇去浮沫,转小火烧半小时,起锅冷却后食用。这样熬煮出来的“寒露蕈酱”,咸鲜微甜、香味醇浓,鲜美无比,而且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无论是配稀饭面条,还是烧其他菜肴时放上那么一点,鲜味一下子就会打开。


寒露蕈豆腐汤


有着“烹调圣手”之称的王世襄,对于美食,自然有诸多讲究,尤其是食材选择,更是挑剔。因为爱吃懂吃会吃,喜欢亲自下厨,钻研菜式。他和张伯驹一样,非常爱吃蘑菇,认为它是蔬果中的无上佳品。尤其钟意“寒露蕈”。小时候王世襄在南浔外婆家,服侍外婆的老仆每逢深秋,都要从洞庭老家带回来一些送给外婆吃。“清油中浸渍着一颗颗如纽扣大的蘑菇,还漂着几根灯草,据说它可以解毒,其味甚美,可谓无与伦比。正因为它是外婆的珍藏,母亲不许我多吃,所以更觉鲜美。”


清油中浸渍的寒露蕈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


“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出自唐杜牧的《新转南曹未叙朝散初秋暑退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湖州是杜牧为自己寻觅的一个好去处。这一诗句很好地点出了杜牧到任湖州的时节,正巧赶上了南太湖的柑黄蟹美。


清蒸出笼的螃蟹


《全唐诗》中,论蟹诗歌只有35首,以江南地区为主,与太湖地区水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嘉泰《吴兴志》说八、九月溪蟹大者如碗,极珍美。历史上太湖螃蟹颇多,宋《蟹谱》以“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来形容当年的螃蟹之多。太湖螃蟹共有三种:中华绒螯蟹、凹背新尖额蟹和锯齿溪蟹,尤以中华绒螯蟹,俗称毛脚蟹为主。据《太湖备考》载:“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于他产,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日雄”正宗的太湖蟹长相很俊俏,背壳坚隆,凹纹像虎色青黑,腹部青白色,底板平,透着象牙般的白,两颊微红意味着红膏饱满,总结起来就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太湖毛脚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这大概就是杜牧笔下的紫蟹了。


捞 / 捕 / 螃 / 蟹


1970年代,湖州的水产专家经过潜心研究,突破了河蟹人工繁殖技术,从此掀开了河蟹人工养殖新的一页。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一只名为“小太”的太湖蟹以其健康的成长环境和“身形”,爬进了全国亿万吃货们的心中,太湖蟹从此“火”了起来。一只大太湖蟹从芝麻粒那么大长到成熟,要将近600天时间,历经20次蜕壳。2018年起,开始退蟹还湖,形成了环太湖沿岸太湖蟹特色优势产区。眼下,万亩太湖蟹连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项目蒸蒸日上,生态宜居与百姓致富比翼齐飞。


检验螃蟹饱满与否


秋季最重头的时令美味,就是那“一腹金相玉质,两螯明月秋江”的河蟹了。“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太湖毛脚蟹大量上市。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民间也有“农历九月吃雌蟹,农历十月吃雄蟹”习俗。“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正是蟹肥膏红之日,九、十月间,这帮横行的家伙,已经“壳薄胭脂染,膏腴琥珀凝”,等待上餐桌了。正是太湖蟹上市的最佳时节,每家每户的中秋餐桌上自然是少不了蒸螃蟹的。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蟹味上桌百味淡。


花雕醉熟蟹


太湖蟹的吃法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有清蒸、水煮、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可制成蟹肉狮子头、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毛脚蟹鲫鱼汤做法很简单,其实就是鲫鱼汤里加了切成两半的大闸蟹,可是胜就胜在食材新鲜,鲫鱼的鱼鲜味和切开的大闸蟹的蟹黄蟹膏味道融合在一起,让汤汁分外鲜美,同时大闸蟹和鲫鱼在肉质上又保留了自己的特质。




不过太湖蟹最经典的吃法,当属清蒸。清蒸除了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太湖蟹的原汁原味外,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太湖蟹的色、香、味。蒸熟的蟹端上桌,橙黄的蟹壳早已盖不住蟹肉的鲜香。蟹有“四味”: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蟹膏,妙不可言,滋味无穷。轻轻掰下一只蟹脚,再将蟹脚的骨节掰断,轻轻一吮吸,蟹肉就滑溜入口;打开蟹盖,金黄色的蟹黄满溢而出,膏黄脂肥肉甜,再佐以精心调制而成的蘸料,让人不禁感叹:怎一个“鲜”字了得!


毛脚蟹鲫鱼汤




往期推荐

第1期第2期第3期

第4期|第5期第6期

第7期第8期|第9期

第10期第11期第12期

第13期第14期丨第15期
第16期第17期第18期

第19期



来源:湖州发布

制图:沈竹青

视频:海栗、邓君、卢丞权、卢霄

编辑:孙绪会、陈秋芳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记者:陈思谊、陆尔康
编辑:小文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看见”栏目,点击“我要分享”进行投稿(照片或短视频)。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微信哦!


精选推荐





点个,点亮

一起品尝时令美味

↓↓↓

湖州发布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顶”湖州的实力,“赞”湖州的活力,“秀”湖州的美丽,“传”湖州的幸福,欢迎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